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军事医学科学院争分夺秒开展抗非典科研攻关纪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18日 08:53 解放军报

  刘义强、本报记者李选清、张锋

  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一天拿出有效抗击非典的科技手段和办法,就能早一天解除疫魔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早一天夺取这场特殊战争的胜利。2月15日,第一个非典病毒标本送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室。从那一天起,该院科研人员便与疫魔展开了一场抢时间的较量。

  疫情就是命令。非典威胁人民健康,科研必须打破常规,先上课题后立项

  军队科研项目实行严格的报批制度。按常规,开展非典研究,必须先申报项目后上课题。该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全军微生物检验研究中心主任祝庆余从拿到病毒样本的那一刻,就开始为缩短立项程序思考。

  令他没想到的是,各级党委对非典研究项目作出了一系列超常规的“风险决策”:

  ———没等祝庆余从广东采样返回,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便与研究所领导和专家制定了防治非典科研方案,组建了非典研究课题组,并决定先上课题后申报项目。他返回北京的当晚,病毒样本即被送进实验室展开研究。

  ———科研启动,需要购置大量实验动物、研究试剂。“没有专项经费怎么办?”祝庆余问研究所领导。党委成员一碰头,作出了“先用其它课题经费垫支”的大胆决定,明确财务室对非典科研攻关所需经费优先保障,随借随给。

  ———与此同时,军事医学科学院拿出50万元用于前期支持。此后,又将非典攻关指挥保障部前移至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一线,实施即时指挥保障,使各种保障物资源源不断地迅速到位……

  超常规的科研项目运作方式,给科研人员破解非典之谜赢得了宝贵时间。3月21日,他们首次向国家卫生部报捷:发现非典元凶为冠状病毒。此时,国际上尚无这一发现的报告。

  一位著名专家为之感叹:1975年全球出现莱姆关节炎,科学家花了7年时间才找到病原;1981年发现艾滋病,科学家寻找病原历时3年。此次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人员发现冠状病毒,只用了34天!

  军委有关领导闻讯,对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动开展非典研究给予充分肯定,指示总后有关部门3天内紧急拨款1000万元全力支持,并强调:“特殊时期,就要特事特办,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考虑怎样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时间就是生命。这里上演的“生死时速”诠释着科研人员的信念:早一天拿出成果,人们在抗非典斗争中就会少付出代价

  非典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一种新病毒,要快速破译它,进而攻克它,需要超常规的决策,更需要超常规的工作状态。为了早日拿出科研成果,军事医学科学院上百名科技人员从2月15日起进入战斗状态,数月来忘我拼搏,昼夜苦干。

  大规模的非典科研攻关,需要大量非典病人血清和肺组织样本。为此,流行病研究室主任曹务春带领全室科技人员,不分昼夜地奔波在北京各收治非典病人医院,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近距离接触病毒。

  按照安全规定,非典病毒分离、动物实验、试剂研制、药物研究等科研工作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负压实验室进行。这里始终保持负压状态和摄氏26度的恒温,科技人员必须穿着特制的3层防护服,胸闷的感觉就像到了高原。平时,科技人员一般工作两三个小时就要出来休息。如今,他们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病理实验室主任王翠娥患有严重的美尼尔综合症,平时经常头晕头疼。但在这次非典科研攻关中,她经常连续数小时把眼睛贴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上观察病理标本,每次从实验室出来都感觉天旋地转。

  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王晴宇、王津夫妇,一个在科研一线加班加点实验,一个为科研保障忙碌不停,家中年迈的老人没人照顾。3月18日,王津的母亲心脏病突然发作,王津心急如焚,却没有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去看一眼,丈夫王晴宇安顿好岳母,3个小时后也重返岗位。

  4月14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将分离出的4株冠状病毒送到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测序。为了及时处理测序中出现的问题,范宝昌、常国辉两位博士两天两夜没离开测序大厅一步。

  连续超负荷的工作,使科研进展异常迅速。4月16日,他们研制出非典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诊断技术,两小时内可以出检测结果;4月19日,他们又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酶联免疫吸附试剂,可以同时检测96个样品,检测时间仅需一个半小时;4月28日,该所陈薇研究员领衔研究开发的非典预防药物基因工程人干扰素ω滴鼻剂,经国家正式批准进入临床研究……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免费为许多非典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了准确检测,为特危人群紧急生产了一批预防用品。这一切,为医疗战线抗击非典、抢救患者发挥了重大作用。

  协作就是力量。面对共同的敌人,集中智慧,携手攻关,是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军事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医疗卫生界迄今唯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科研单位,以热爱祖国、献身国防、甘于奉献、团结协作为主题的“特等奖精神”,在防治非典的科研攻关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要迅速破解非典之谜,靠任何一个学科部门单打独斗都很难做到。不足200人的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打破编制限制、重组科研资源,对非典发起“集团攻击”,所有与非典科研相关的课题组,要人给人、要物给物,需要配合的任务全部限时完成。

  非典是一种人类从未遇过的疾病,任何误判都会给防疫工作造成被动。因此,军事医学科学院对非典病原体的确定十分慎重。当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发现冠状病毒后,院领导和研究所领导商定立即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进一步研究求证。陈德惠、李钟铎等6名退休的病毒学专家,虽已离开单位多年,散居多个社区。然而一声令下,他们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一样,毫不迟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论证会开始时,老专家们没有一人迟到。

  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具备较强的病毒核酸测序技术力量和条件。为了尽快取得已发现病毒与以往冠状病毒同源性数据,最终确定非典病毒的“家族身份”,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向他们求援。一个电话打过去,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立即停下正在做的研究工作,全力完成非典病毒的核酸测序。

  军事医学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全基因测序的合作伙伴。双方领导面对这个仅成本就达1000万元人民币的高科技工程,首先想到的不是成果归属问题,而是如何分工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测序工作。

  在关乎人民生命安危的关键时刻,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形成。为了以更快的速度将非典诊断技术和预防药物投入临床,他们紧急启动了10项非典防治研究新课题,进行了全院总动员,全院9个研究所、1个医院的科研力量全力以赴协作攻关。

  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在非典疫魔尚未彻底降服之前,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仍要向纵深推进……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