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华社记者报道:战后巴格达老百姓的生活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8日 16:45 新华网

  新华网5月8日消息战后巴格达老百姓的生活(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王波)

  战后,我们从约旦返回巴格达后,发现不仅这个昔日的古城面目全非,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人民表露出来的烦恼、无助的心态。混乱、偷盗、断水断电、缺医少粮,工厂停工、学校关门、政府机关被抢被烧,这就是巴格达的现状。

  难见笑容

  邻居哈桑的儿子、今年21岁的拉乌德看起来似乎比战前老了10岁。整天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说起话来也是有气无力。一脸长长的胡子也懒得刮,出门也不再往头上打摩丝。这与战前的他真是判若两人。

   

   “现在谁还有那个心思,太累了!”拉乌德无精打采地说。拉乌德的话表达出很多伊拉克人当前的心态。

   自从2002年9月开始,美国就威胁对伊拉克动武。然后,有关战争爆发时间的谣言和推测不断出台。每出台一个版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伊拉克老百姓就着手做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到了今年3月初,再也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精神压力的老百姓在私下里都希望美国赶紧动手,以使他们尽早“解脱”。好容易盼到战争结束,萨达姆政权也被推翻了。本想着可以过上好日子的伊拉克人突然发现自己又掉进另一个深渊————混乱、偷盗、犯罪、断水断电、缺医少粮,工厂停工、学校关门、政府机关被抢被烧,这一切都出乎他们的预料。所以,现在走在巴格达大街上,很难再看到伊拉克人的笑容。许多无所事事的人坐在街头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为生计奔波的人更是愁眉不展。

  中国记者几次遭棒击

   

  伊拉克人的心情不好,这一点从对外国人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战前,伊拉克危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和反战人士,他们拥向巴格达。与世隔绝了10多年的伊拉克人看到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外国人,充满了好奇,而且对他们也非常友好。以前,我们走在大街上,总有不相识的伊拉克人上前打招呼:“欢迎到伊拉克来!”如果你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用求助,总有热心人主动帮忙,而且不要报酬。战后,尽管外国人在巴格达成了“稀罕物”,但却不再招伊拉克人喜欢,弄不好还成了发泄愤怒的对象。新华社总社派来的记者韩传号和马晓霖到街头采访,几次差点儿被木棒打倒在地。他们回来后诉说,记者还不太相信这是拥有几千年文明传统积淀的伊拉克人所为。一天,记者到一个加油站采访,刚拿出照相机准备拍摄上百辆汽车为了买平价汽油而排长队的情景。十几个提着汽油桶、坐在地上苦苦等待买油的伊拉克人突然站了起来,冲我跑过来。一边跑,还一边用阿拉伯语喊:“不许照相,打跑他!”记者见势不妙,赶紧钻进雇员开的车,仓皇逃窜。开始,记者对此很不解。以前,伊拉克人只要见到记者手里拿着照相机,就争先恐后摆出各种姿势任你拍照,而且还不要照片。现在,怎么发展到“暴力抗照”的地步?我们的伊拉克雇员马迪路斯对此解释说:“伊拉克人对美国人实施军事占领后对老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非常不满和愤慨,但又不敢对配备了精良武器的美军发泄,也只好找你们这些手无寸铁送上门的外国记者算账了。”

   “所以,最好离他们远点儿,伊拉克人都在气头上,不知哪句就惹恼他们,”马迪路斯叮嘱了记者一路。这也使记者想到为什么战后伊拉克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哄抢和破坏活动。当然,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穷困潦倒所致。但有些人并不是为了抢夺财物,而是为了发泄对萨达姆政权20多年来实施独裁或者对美军军事入侵伊拉克的不满。所以,伊拉克的很多政府大楼(如外交部、新闻部等)被抢后,还被有组织地纵火烧毁。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一家剧院,有些贵重的摄像器材并没有被偷走,但剧院内的玻璃和吊灯都被打碎。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成为外国驻伊使馆和联合国机构中被毁最为严重的一个。不仅被抢,而且部分房间被烧毁。中国使馆的李琛参赞一行到现场察看后心疼地说:“真不敢相信这曾是伊拉克人眼里的宫殿和花园———中国使馆!”

  百姓有苦无处诉

  尽管曾经友好和热情的伊拉克老百姓现在对外国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但伊拉克人民所经历的痛苦和遭遇确实让人同情。自从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到现在已经一个半月了,到现在,电力供应还没有恢复。每到夜幕降临,巴格达就成了一座“死城”,大街小巷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没有人敢出门。很多需要用电的店铺也因为没有电而不能正常营业或提早关门。所以,每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大街上已经是人烟稀少。随着炎热夏季的来临,伊拉克大部分地区的白天气温已达到摄氏40度,但老百姓使用电扇和空调却成为奢望。由于战后伊拉克出现了哄抢等活动,巴格达几个主要电厂在战争中虽然没有被炸毁,却遭到了战后人为的破坏和洗劫。很多设备和零件被偷走。所以,要想恢复战前的供电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没电可以忍着,没洁净水凑合喝被污染的水。但是,伊拉克人不能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全家老少就得挨饿。所以,每天在位于市中心巴勒斯坦饭店门口都围着一群一群的伊拉克男人,他们都在找工作。其实巴勒斯坦饭店里住着的并不是美军司令部,美军司令部可能占据了萨达姆的某个官邸(美军拒绝透露,说这是军事秘密),饭店里住着许多外国记者。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出现了权力真空,老百姓找不到地方说理,也不知道找谁说理,但他们知道记者可以替他们鸣不平,还可以接近美军,所以他们都聚到这里来了。几个40多岁的伊拉克人用阿拉伯语问站在饭店门口的一个美国士兵到哪里登记找工作,美军士兵直摇头,用地道的英语答道:“听不懂阿拉伯语,请讲英语。”记者替那几个急得直冒汗的伊拉克人当翻译。美国士兵说,登记工作的地方已经从这里搬到了卡拉德大街,到那里去找。那几个伊拉克人说,他们去过了,但没有找到。看上去只有二十五六岁的美国士兵耸耸肩作无奈状。这几位伊拉克人谢过记者后,问需要不需要司机或保镖,或者干什么都行。记者遗憾地指了指身边的雇员说,已经有了。没有工作的人急于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不上岗,这很让人不解。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驻守巴格达的美军通过美军电台和伊拉克人之间口传(因为伊拉克的通讯设施被炸毁至今没有恢复),呼吁伊拉克警察5月4日那天回到工作岗位,上街值勤,并许诺每人一次性发放20美元。可是,第一天的情况很糟糕,只有几个路口有警察指挥交通。他们还穿着萨达姆时期留下的旧警服,只是按照美军的指令把帽子上象征旧政权的阿拉伯鹰帽徽撕了下来。一个冒着汗值勤的伊拉克警察说,美国人并没有给他们工资,而且也没有人负责组织和安排。所以有些路口有数个警察在指挥,很多路口一个警察也看不到。学校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美军呼吁复课那天,只有少数的老师和学生响应。老师们说:“叫我们回来工作,却不给我们工资,我们也有家和孩子。”另外,被抢的校舍急需修理,教材也需要更新。以前,伊拉克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多是宣扬萨达姆的丰功伟绩和阿拉伯复兴党的斗争历史。美国政府官员已表示,要将有关萨达姆和复兴党的内容统统删掉,改成与国际接轨、适合学生的科技和文化知识。

   此外,很多家长对目前巴格达的安全状况也很担心,决定等到安全有保证时再送孩子上学。

   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白天,巴格达看起来一片平静。到了夜晚,枪声此起彼伏,而且听着好像就在附近。记者刚回巴格达不久,睡梦中总是被听起来像放鞭炮似的枪声惊醒。伊拉克人也不清楚这其中的原委。他们猜测说,这可能并不是美军在和萨达姆残余分子激战,而是闲来无事的小混混晚上睡不着觉在玩枪。

  对萨达姆的恐惧挥之不去

  尽管萨达姆政权已被推翻4个星期,美国总统布什也于美国时间5月1日宣布这场战争结束,但萨达姆和他的两个儿子至今下落不明。虽然老百姓知道在美军的控制下萨达姆不会卷土重来,但心理上对萨达姆的恐惧却挥之不去。不过,温饱还没有解决的伊拉克人也顾不上这些了,只要能挣钱吃饭什么都敢干。他们举着被美军通缉、印有萨达姆等50多个伊拉克前领导人头像的通缉令复印件在街上高声叫卖。虽然复印件的质量极差,有的连人像都看不清楚,但卖得很火。还有人在兜售反映萨达姆倒行逆施的盗版光盘,据说原版是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制造的。凡是由萨达姆命名的和以萨达姆名字命名的一切事物都被改了名。记者刚回来还总习惯说萨达姆国际机场,立刻就会有伊拉克人出来更正:“现在叫巴格达国际机场。”萨达姆命名的巴格达最大清真寺“战争之母”,已被改为“乡村之母”。就连位于巴格达东区、穷人聚居地萨达姆城也被当地人改了新名字——萨德尔城(萨德尔是已故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领袖)。(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