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北京军区某机械化集团军培养新装备保障人才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8日 01:03 解放军报

  苗保生、王晓昆、本报特约通讯员杨吉庆

  初春,太行山麓,风起云涌。空袭警报划过天空,担任防空任务的导弹装备突然出现故障,只见导弹装备技术人员乘抢修车、电子维护车飞驰而至,快速展开抢修。不到20分钟,“低空杀手”起死回生,“发射”10枚导弹,发发命中目标……这是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依靠高素质人才快速抢修新装备的一个镜头。

  据集团军装备部长岳中强介绍,近年来,通过采取广开渠道吸纳人才,多方结合培养人才,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优惠政策激励人才的举措,集团军先后涌现出专家型技术尖子300多名,有1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8项成果被总部推广。

  “人才荒”制约新装备形成战斗力

  几年前,某师要换装一批新型自行火炮和车载导弹。该师筛选出数十名技术尖子前去接装,谁知竟被厂方退回。原因是这些“尖子”的电脑、激光、遥控等高科技知识缺乏,无法完成接装任务。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在全集团军范围内遴选出数十名具有这方面知识的官兵去接装。尽管这样,他们还在厂方学习了一个多月后,才把新装备接回来。

  类似情况在集团军其他部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某防空旅刚刚换装某新型导弹。在首次实弹射击时,全旅没有一名懂行的技术人员,现场保障的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就有上百人。

  一连串的尴尬使集团军党委意识到,随着各种新型装备的不断列装,装备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战斗力生成的“瓶颈”,没有一支过硬的装备技术队伍,再精良的装备也只能成为未来战场上敌人的“活靶标”。于是,一场装备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集团军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全方位培养保障人才

  培养人才就是培养战斗力,储备人才就是储备保障能力。集团军本着“配准、配强、配全”的原则,按照对关键性岗位的装备技术人才,在集团军范围内挑选、把关;对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重点人才,由团营选拔推荐,师旅考察把关;对一般性岗位的人才,由营连推荐,团营考察把关的“三级把关”制度,统一调配补缺。集团军还在各级装备部门建立了装备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档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现有技术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今年以来,该集团军先后有162名专业不对口的技术干部被调整到对口岗位和重要岗位使用,210名专业士官作了岗位调整。

  为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集团军构建了部队与院校结合、军队与地方共育的开放式培养装备技术人才的新机制。先后与20多个院校、生产厂家和修理厂建立了人才共育基地,形成了长期代培、进修合作关系。几年来,集团军先后派出1200多名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专业的学习、培训。直升机团在换装新型武装直升机前,主动派出24名机务、飞行员分别到厂家和研究所学习进修,结果新型武装直升机装备部队之前,他们已完成了理论和维修的准备,为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基础。集团军还先后特招引进了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和硕士研究生。为引进一名导弹制导专业的工程师,集团军派专门人员“六赴上海”,每天早晨7∶30准时在工程师家门口报到,与工程师一起上班,找单位领导汇报情况,最终靠真诚赢得了原单位和工程师本人的同意和支持,促成了一曲“求贤若渴”的美谈。

  用政策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为营造爱才、育才、用才的氛围,集团军各级广泛吸收专业技术干部担任各级党委委员,参与部队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在干部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技术尖子优先、高学历人才优先、贡献突出者优先的“三优先”政策,对获得军队科技二等奖或在重大军事活动技术保障中有突出贡献的,提前一个技术等级办理家属随军,提高一级标准分配住房,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配备工作用车、办公室、电话和学习室。如今,在装备技术人才培养上,这个集团军已走出盲目应急的低层次,进入了一个超前培养、规划筹备的新境地,各式新型装备保障维修已经走出依托厂家“保姆式”保障方式,基本实现了自我保障。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