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国际评论:“直播战争”——我们得到了什么?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5日 13:07 中华读书报

  陈香

  伊拉克战争渐行渐远,作为事件它终将结束,而留下的思考却堪回味。中国媒体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介入国际战争题材报道,并被誉为中国第一次能够滚动直播的战争报道。然而,“战地记者”的表现遭到了国内专家和舆论界的质疑,关于人类战争的“连续直播节目”也在对人们传统的战争是非观提出挑战。

  12年前的那场海湾战争,中国只有三到四名记者驻扎海湾地区,他们全都来自新华社;12年后的今天,海湾地区战争阴云密布,中国约有上百名记者奔赴那里,将“战地新闻”发给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和上千家报纸——无论如何,千家报纸同发一条新华社新闻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中国媒体“重兵”开赴中东,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他们的表现究竟如何?这一场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滚动直播”的战争报道对于国内媒体、甚至广大受众到底意味着什么?媒体“大战”中,谁是最后的赢家?或者,正如新华出版社的《西方传媒与战争》中不无戏谑地“幽”天下之“默”一把:战争的真相,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

  专家点评:中国媒体“海湾秀”

  这次报道伊拉克战争,中国的“战地记者”数量之多,让人看到中国的新闻媒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够直播战争,这是一个大突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如是说。他认为这客观上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既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新闻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更是给予中国媒体在本次战争中的成长高度评价:“这是我国传媒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他认为,这个标志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传媒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媒体播报已经把保护老百姓的知情权、媒体责任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第一时间的即时性播报——可以让老百姓与领导同时看到世界的变化。“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培养老百姓了解、接受和判断多元化解释的能力,我们的社会才有活力。”但同时,他给以一些媒体委婉的批评:对收视率、销售量不余遗力的追求,过多追求信息发布的优势,而没有下一点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功夫,商业化的负面作用就是不考虑文化内涵。这场战争本来就很复杂,受众很容易造成游戏心理。而媒体播报的质、量,在满足老百姓知情权需求的程度方面,在信息的丰富形式上,与社会需求还是有差距的。总之,对此次媒体的播报,喻国明教授的评价是:不解渴、不满足。

  论及一些中国媒体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的评价甚至可以用“激愤”来形容。“缺乏原创性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他认为,从伊拉克战争看,有的媒体几乎变成了CNN的传声筒,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声音,而不是客观反映双方的意见。不要说与英国、法国,甚至与阿拉伯记者也存在着差距。个别媒体已经完全商业化了,是惟时效性是举,而不是真实性第一。商业化的另一个表现即是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量的收视率。没有原创,大量编译充斥——编译就是抄。严肃的新闻报道变成了肥皂剧,把战争娱乐化。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民众的利益,这是最大的知情权,但个别媒体的播报将这场战争演示成了冷酷的电子游戏。生命在这里被看得如此淡漠,李希光表示“很悲哀”。但他给新华社的表现以高度评价,“非常出色”。他认为,新华社做到了“各种声音都有”,而且实现了媒体界的“改革开放”,公开使用外聘记者。

  媒体大战:纸介媒体的尴尬和出路

  这场战争被称为国内首次能够“滚动直播”的战争,而这种溢美之词,更多的只是针对影视,或者广播。用展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场“电视主导性战争”,电视优势特别充分。喻国明教授认为,电视直播的魅力就在于,有巨大的悬念,有对抗的场面,盯住电视相当正常。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影视广播的优势壁垒。“网络的表现也是相当优秀的”,他补充说明。他指出,纸媒介的优势不在战争过程当中,而在于更深层次。如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的国际政策究竟如何?对世界格局会造成怎样的改变?东亚是否会重演伊拉克战前的外交大战?表面的泡沫吹开,深刻而持续影响的东西终会积淀。报纸或者说纸媒介的多角度透视,信息的归纳综合,影视无法做到。与纸媒介相比,影视还是缺乏逻辑性、深刻性。

  “我第二天还是要看报纸的。”李希光教授干脆现身说法。他指出,在这场国内的媒体大战中,广播影视对战况做了即时播报后,按说报纸的销售量应该下降,但事实是,所有的报纸都增加了印数。从某种程度而言,影视拉动了报纸。人们看过了“直播战争”后,往往觉得不过瘾,要寻求解释,报纸是他们的最好选择。“报纸还是做得比较活跃的。”《西方传媒与战争》一书的译者张毓强告诉记者,受众需要理解和认识战争,对于某一群类的读者而言,会更倾向平面媒体。相较于转瞬即逝的声像,平面媒体还可以纠正错误,包括专家预测的错误。这一次的媒体争夺战当中,像《国际先驱导报》、《广州日报》等都出了增刊、号外,新的传播形式给了他们压力和动力。业内人士也给纸媒介的表现以高度评价。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许新认为,此次纸质读物的反应是比较敏感,也是比较迅速的。虽然不能同步,但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和背景的介绍,在另一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对电视是一个辉映。《一个人的战争》、《萨达姆传》及该社的《西方传媒与战争》走俏市场即是一例。

  但是不同的声音还是存在的。展江教授认为,中国的新闻性期刊一直起不来,而必须有积淀过程的图书在应景的时候往往做得很糙。在传递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能整合人的视觉和听觉、具时效性优势的电视消灭了画报,也必会消灭号外。记者提到纸媒介的深层剖析,展江教授认为,纸媒介当中惟一占优势的是报纸,它的优势在于日刊。

  媒体播报的战争是否就是“真相”

  展江告诉记者一句意味深长的美国谚语:“战争来临时,第一个伤亡者就是真相。”著名学者苏珊·L卡拉瑟斯在《西方传媒与战争》中说得更为直接:“任何媒体反映的战争形态都不会是真实的。”这些论断对国内媒体同样适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让所有的人都迷惑:如果直播的战争并不是真相,为什么我们还如此津津乐道于这场直播的战争?直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影像中的布什和萨达姆更像是一场悬念尚存的战争题材电视连续剧的头牌演员,与歌星们同台献技。观众一度迷惑于西方各媒体和半岛电视台为我们同时呈现的完全不同的两个“真实”,而真正的真实,它在万里之外的巴格达。

  喻国明教授给予了这样的评论:不能要求某一个媒介做到绝对真实的报道,作为第三方的中国媒介也不能。如果报道不是根据臆想,而是有客观来源,又尽到核查的责任,并符合有两个独立以上的消息来源的规则,就可以报道。当只存在惟一的信息来源时,媒介是报还是不报?喻教授认为,报。无论如何,对真实的反应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通过时间链条来实现对真实的逼近。

  专家们指出,记者的天职是“带着镣铐跳舞”,在不同的消息来源中对比、参照,逼近事实真相。而中国媒体在这一点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的媒体大战已暂告一段落——远远没有停息。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是争夺人的注意力的战争,诸如广告战争、公关战争还有前段时间风起云涌的媒体战争。注意力经济已经成为新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它通过收集他人的注意力,形成影响力,给有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打上媒介烙印,从而形成强大的消费驱动力——请你掏钱。当媒介越来越多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当超量的信息让我们迷失而不知所措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