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人物特写:“氢弹之父”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5日 01:40 扬子晚报

  于敏和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里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邓稼先之后的近20年的时间里,他仍然引领着中国的核武器事业。直到今天,他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一领域仍然起着重要的影响。

  1988年,于敏的名字被解秘,但许多史实并没有公开。15年过去了,如今的于敏怎么样了?

  干事业鞠躬尽瘁

  很多人把于敏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之后的12月28日,又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用“轰六”飞机空投,进行了全当量氢弹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据说,我国正式宣布第一颗氢弹爆炸后,一位大国总统便对原子能委员会大发雷霆。

  1969年,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大型空爆热试验并行准备,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的身体很虚弱,走路都很困难。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岗上看火球时,只见他头冒冷汗,脸色发白,气喘吁吁。大家见状,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正当于敏他们在为祖国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时候,林彪发布“一号命令”,理论部被迫搬迁“三线”,不少专家被安排到河南喂猪放牛种地。于敏、周光召等幸免,但必须举家随大队人马迁往大西南。1969年1月,于敏和同事一起踏上了开往西南的专列。因为临时加车,车速很慢,有时在深山峡谷中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除了少数老弱病残者坐硬卧车厢外,大部分人挤在没有厕所的大闷罐车厢内。于敏当时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长途跋涉,休息不好,胃病发作整整四天四夜,差点在旅途上出危险。

  1971年9月,林彪阴谋败露。军管组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特许于敏的妻子孙玉芹10月回京探亲。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心急,赶紧扶他起来给他喂水。不料于敏突然休克。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军管组同意,作为特例,将于敏的妻子迁回北京。

  这次出院后,于敏本来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为了完成任务,他再次奔赴西北。1973年由于在青藏高原连续工作多时,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他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了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对自己不讲“情面”

  氢弹原理的突破,虽然是集体的智慧,但于敏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表现在他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抓住事物的本质,及时地比较完整地提出氢弹原理的构想。这个作用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突破第二代武器时,有一次,热试验装置已经下到井口4米处,可是身在北京的于敏仍在苦苦思考着这次实验方案的理论设计有无不周的地方。他逐一考虑每个物理因素后,突然发现有一个物理因素在过去的历次热试验中虽然都不起作用,但是现在情况变了,应该考虑它的作用。第二天,他把有关人员请到他的办公室,一边布置对这个物理因素用多个程序进行计算,一边马上向国防科工委汇报,请求试验场地暂停作业,等待计算结果。

  理论设计的任何一点变化都要牵动全局。而事已到此,才发现问题,这不但可能遭到领导批评,甚至还会使自己声誉受损。但如果不汇报,导致试验失败,岂不留下千古遗憾。于敏在汇报时坦诚地主动承担了理论设计不周全的责任。经过两天一夜的连续奋战,计算结果出来了:那个热处理因素虽然有一些影响,但无关大局,不需要采取加固措施。于敏又立即作了汇报,请试验场地马上恢复作业。这次试验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老科学家的“遗憾”

  于老告诉记者,如果说他的这一生有遗憾的话,那就是因为工作太忙对孩子们关心不够。

  于敏今年已经78岁,他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妻子叫孙玉芹,生于1931年。他们结婚后,生有一女一子,女儿今年43岁,叫于元,在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工作。儿子今年40岁,叫于辛,在中国纺织科学院。虽然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但于敏说,由于他的工作关系,在孩子需要照顾的年代,夫妇从来没有做到过,这使他们的成长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户口迁来迁去,孩子差点失去了考大学的权利。于敏的小孙子名叫重重,今年9岁。每个星期,于敏都要和孙子一起逛公园,给他讲故事。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现在的于敏又多了一项“研究工作”——儿童心理。侯志明(新华社专稿)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