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长篇特写:走进沙伊边境伊拉克难民营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28日 22:50 新华网

  新华网利雅得4月28日电通讯:走进沙伊边境伊拉克难民营

  新华社记者黄兴伟、孙磊

  受沙尘暴影响,当记者乘坐的飞机终于降落到沙特阿拉伯北部边境小镇拉夫哈的机场时,发现空旷的停机坪上竟没有别的飞机,迎面而来的黄沙让人睁眼都颇感困难。下机后,
我们随即乘车沿沙漠公路向伊拉克边境急驶,大约20分钟后来到一处占地2.5万平方米的营地。营地戒备森严,四周有铁丝网环绕,这就是沙特阿拉伯政府为安置伊拉克难民建造的拉夫哈难民营。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大约3.3万名伊拉克人为躲避战乱逃到拉夫哈难民营。在联合国难民署帮助下,绝大多数难民已被安置到第三国,目前滞留在这里的难民大约有5200人。为安置这些难民,沙特政府在这片离伊拉克边境只有10公里的沙漠无人区修建了简易住房、学校和医院。每套房屋内配有电视、空调、照明和排污设施。难民营内还有一些小杂货店。联合国难民署官员认为,拉夫哈难民营是世界上设施配备最齐全、管理最好的难民营之一。

  负责管理难民营的沙特国防部官员告诉记者,沙特政府至今已花费了50亿沙特里亚尔(1美元约合3.75里亚尔),仅免费为难民提供食品一项每天就要花费150万里亚尔。难民不得外出打工,为帮助难民就业,管理部门在营地内为难民提供了大约300个诸如清洁工、洗衣工、司机或教师的工作机会,每半年轮换一次。

  难民营内的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大约有1400多名学生就读。教材由沙特教育部提供。教师主要由营区内的伊拉克难民担任。学生高中毕业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证书,但不得离开营地去外面深造。在高中部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在上英语课,课文内容是介绍中国的穆斯林。一名伊拉克教师正在向学生讲述伊斯兰教是何时传到中国的,中国目前有多少座清真寺。

  学生们创作的美术作品和手工艺术品既显示着他们的才华,也流露出他们内心的情感。一幅题为“我为祖国哭泣”的水彩画令记者久久驻足。画面是一颗棕榈树,树上有一只正掉着眼泪的大眼睛。据美术教师阿米尔介绍,这幅画是一位13岁的小男孩创作的,棕榈树象征伊拉克。

  尽管难民的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但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折磨。一位名叫沙阿德的40岁男子激动地对记者说:“你们这些外来人永远不可能理解一个背井离乡12年的难民的真实感受,在这里如同终身监禁。伊拉克战事结束了,我们非常渴望尽快返回家园,但我们身无分文,国际社会应帮助我们回国过上正常的生活。”在沙阿德旁边,两名伊拉克青年举起了一幅标语,上面写着“我们要求公正的待遇,体面地回家。我们已经与世隔绝了12年”。

  联合国难民署驻拉夫哈难民营办事处主任萨默尔·哈达丁告诉记者:“已有300名伊拉克难民正式申请返回伊拉克。联合国难民署专家正在评估难民返回伊拉克后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目前并不鼓励难民返回伊拉克,安全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离开难民营前,一群只有八、九岁的小男孩朗诵的一首诗深深打动了记者:“我们出生在拉夫哈,拉夫哈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们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述了解伊拉克;我们渴望早日回到祖国,自由地生活。”(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