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科研英才风采录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23日 15:21 解放军报

  踏海逐浪竞风流——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科研英才风采录

  ●张文新

  在人民解放军海军方阵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海军装备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这支由数百名专家学者和科研功臣组成的队伍,角逐在军事
变革的理论前沿,为海军装备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先后累计完成科研任务5000多项,获得国家、军队各类科技进步奖800多项,其中一、二等奖248项。在此,我们从这些科研英才中摘选部分人员的事迹,以展其风采。———编者

  范晓虹驰骋三维世界

  主人公小传:范晓虹,作战系统所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海军计算机软件工程学科的领头人,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

  1986年12月,范晓虹学成归国后,主动要求到刚刚组建不久的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当时,软件开发在海军装备研制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面对差距,范晓虹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担子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她首先把目光聚焦在计算机基础性开发研究领域,主持完成了多项装备论证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技术研究”、“指控系统性能评估”等基础研究课题中,她调研了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技术资料,提出了全面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排队论为某指控系统建立了实时计算机模型,提出了计算目标处理时间、人机交互时间及最多处理目标批数的解析计算公式;对舰艇指控系统进行实例定量评估分析;将软件模块首次成功地嵌入舰艇指控系统,提高了部队在新装备条件下的训练水平和能力。

  在她的理念中,竞争,只有冠军,没有亚军。她把眼光又瞄向了软件开发更为广阔的前沿领域。作为课题技术的领头人,她指导研究生攻克了“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领域的一个个难关,为海军首次建立了一个系统仿真的微机视算系统;采用最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了多功能办公管理软件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突破了三维立体运动图形在微机绘制上的技术难点,创造性地在普通微机上开发了一套三维和二维动态图形软件,为型号研究和方案论证的形象演示提供了直观便捷的平台……

  在谈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时范晓虹动情地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积累的知识都奉献出来,实实在在地为部队现代化多干点实事,以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厚爱。”

  叶宙英巧做“匹配”手术

  主人公小传:叶宙英,飞机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海军航空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完成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

  1990年,在对某型飞机进行加改装后的调试中,叶宙英凭着自己过硬的业务技能,成功地破解了一起由外国技术人员故意设置的“技术陷阱”。但这件事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先进的设备可以进口,可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却很难用外汇去进口,如果完全依靠别人,一旦战争爆发怎么办?他暗下决心:决不能让这种“技术陷阱”事件再发生。

  挑战与机遇往往同时而至。某型飞机列装前,需要对系统设备进行统一联试。而要使这些来自不同国度和五花八门的设备“和睦共处”,并能使战斗力得到跃升,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谈判中,出口国也曾提出由他们派专家来帮助组装。但叶宙英向上级领导建议,研制一种匹配系统来联接和协调不同设备同步工作。上级领导同意让他试一试。那几个设备输出国的技术代表听到叶宙英要自己搞匹配系统的消息后,不可思议地连连摇头说:“不可能,他太异想天开了。”

  面对一大堆五花八门的部件,叶宙英的大脑像“电脑”般地启动了起来。他白天带着数据记录仪跟班飞行,逐一试测设备的有关数据;晚上对照外文图纸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演,摸清了所有进口设备控制系统每一个部件的性能特点。

  经过两年苦战,当第一个匹配系统在改装飞机上发挥神奇作用时,认为他异想天开的外国专家再次不可思议地连连摇着头,但这次却竖起大拇指说:“M a g i c b o x, t r u e m a g i c b o x!(魔盒,真是魔盒!)”

  20多年来,叶宙英为国产飞机大大小小作过上百次的匹配“手术”,不仅为军队节省了一大笔附加设备引进费,多项成果还被广泛推广到地方航空事业,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刘加明量化作战评估

  主人公小传:刘加明,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先后完成科研项目46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

  刘加明毕业刚分到海军装备综合论证研究中心时,对军事宏观论证研究的理解是把各类资料凑凑拼拼,提炼几个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次领导将某项军事需求研究课题交给了他,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他洋洋洒洒地“拼凑”了将近2万字的报告,结果是报告被全部推倒重来。这件事,让刘加明从毕业之初的那种科研工作不过如此的盲目乐观状态中猛醒过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以部队装备作战运用的实际作为研究切入点,拓宽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政治、军事、技术、经济、外交政策等领域的知识。

  海军装备某运用能力评估是军事科研工作的重点,但惯用的方法较为简洁,侧重点是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是基于“属性”的评估,不能很好地反映装备的战役战术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人,在几十台机器上、耗时一两个月才能得到某一方案双方对抗结果。这种系统投资大,效益低,基层部队无法使用。为了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进,刘加明带领研究小组,深入基层调研,他从部队基本战术单元级指挥员的角度看待装备的能力,将装备作战能力放到具体的战役战术环境和作战对象等约束条件下,以完成不同的作战任务的能力程度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任务对象”的新的装备作战能力评估方法。

  为了让描述作战过程的图上推演方法普及化、实用化,他还研制成功“某分析系统”和“某推演系统”。操作这两个软件系统,只需一个人、利用一台电脑、在一两天内就可以对多个不同作战方案进行分析,大大提高了指挥人员在战役战术层面运用不同海军装备的能力和机关制定装备发展方案的效率。

  李炜追求论证直观

  主人公小传:李炜,舰船所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和完成重大论证研究工作25项,高新技术应用课题6项,获得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平时少言寡语的李炜,不断萌发着创新的火花。他敏锐地感到,高新技术给舰船总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变革,当今舰船总体技术已经超过了原来的流体结构性能的范畴,有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他对舰船总体技术的范畴和内涵,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了解决影响舰船总体技术状态下,各种武器装备的选型、换型可行性以及系统与技术引进方案等制约研制工作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他带领本室的科研人员与兄弟研究所、室进行技术协调,仅用半个月时间完成了通常两个半月的工作量,最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专家们对此的评语是:“平台一步到位,并在隐身性、生命力和模块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他参与主持完成的8项总体关键技术,对提高舰艇的总体性能、作战能力和生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舰艇的总体技术水平得到了跃升,其中的3项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完成一系列科研任务的同时,李炜感到搞好舰艇的论证工作,离不开多种仿真分析手段。这不仅包括各种性能计算手段,更需要在论证期间直观地“看见”所要的舰艇。他的思维再次跳跃定格在仿真技术领域。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完成了方案设计、软件编制、图形库开发等工作,建成了“三维计算机辅助论证系统”,实现了论证方案的直观再现,使舰艇论证手段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赵凡精心编织数据

  主人公小传:赵凡,自动化技术所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军作战指挥自动化建设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了十几项重大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

  当笔者采访赵凡时,她话语轻松。自己干的那点事,就像农民种好自己的地一样,不值得去宣扬。

  1998年以来,她主持了“某工程数据库系统”的研制,此数据库涉及多部门多层次的应用,信息类型多、专业性强、覆盖面宽。任务又重又急,不巧的是80多岁的老母亲又病重住院。她含泪把老母亲托付给亲友,自己带领课题组一头扎进了工作中。课题组的同志这样评价她,一旦进入了工作,就像上紧发条的钟,不分白昼黑夜。她白天带领大家跑各机关部门用户收集分析数据库的资料,晚上通常要查阅有关资料,学习相关的新知识。她常说,生活中可以做一个平凡的人,但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做可有可无的平凡人,要做不可缺少的、顶用的人。

  在数据库的研制过程中,她坚持以实际需要为立足点,反复与各业务部门研讨、确认,深入理解用户意图及使用需求,注重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引进,精心设计,按期保质地完成了各阶段的研制任务。在大型数据库的顶层设计、多类多维信息的分类与组织、共享信息统一的设计、用户数据的维护与备份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使各级指挥系统间数据库信息实现了快速互通互操作的目标,使自动化系统的效能得到有效发挥。

  刘清宇角逐水声领域

  主人公小传:刘清宇,作战系统所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

  接触过刘清宇的人,都说他与众不同。“作战模拟是现代战争的实验室”,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预言。1999年初,刘清宇和同事们产生了建立一个“水声装备对抗仿真系统”的大胆设想。他们想以水声环境、目标及装备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一个水声信息对抗仿真系统,以提高海军水声信息技术的论证研究水平和舰艇的作战和训练水平。

  2000年初,他带领课题组开始筹建该系统的实验室,从而投入到一场水声信息的鏖战中。构思、设计、计算、制图、编程。几百张设计图纸、几百万字的技术报告、几千万个数据、数万条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上百次的调试,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历经3年攻关,终于通过几台计算机的屏幕,可以把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水下海战演示得惟妙惟肖:潜艇与潜艇的对抗、舰艇与潜艇的对抗、一条条鱼雷追逐着目标、一个个深水炸弹准确在“敌”潜艇上方爆炸……

  接着,他又以全新的思路建立了国内第一套集水声模型、海洋模式、海洋数据、水声数据为一体的工程数据库系统。大量的模型模式研究、集成、综合使用,使该系统成为一个可直接服务于水声装备论证、技术研究、装备研制、训练效能分析以及了解水下信息的应用系统。今年34岁的刘清宇还有一个更远大的梦想,那就是在现有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未来海战场环境信息研究的科研王国。

  汤仕平攻克“电磁兼容”

  主人公小传:汤仕平,标准规范所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微波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注册评审员。

  1990年,汤仕平来到了军内第一家电磁兼容实验室———海军电磁兼容研究检测中心。几年后,这个在电磁兼容领域“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他,便向论证中心领导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电磁兼容研究检测中心改造和电波暗室建设的报告。10万字的报告,不仅赢得了上级机关和领导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防科技专家的支持。报告对解决电磁兼容领域的发展目标、电波暗室的总体布局、处理技术等重大问题,都作了系统而独到的构想。按照这些构想,他带课题组刻苦攻关,于2000年建成了能满足军用标准和民用测试需求的电波暗室,经改造后的电磁兼容研究检测中心实验室,于2001年获得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和美国F C C的认可。

  年轻的汤仕平头脑里又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设想:依托电磁兼容实验室实验手段,构筑电磁兼容测量技术体系,更好地解决舰艇复杂的电磁干扰这一技术难题。他前后主持完成了《电磁兼容性控制方法研究》和型号工程的电磁兼容实验研究等课题。主持完成的《电磁兼容性测量技术研究》,从理论上解决了电磁场辐射对舰载设备和武器的损害,对舰船系统、设备的影响等十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并首次在国内将先进的某虚拟仪器软件平台应用到电磁兼容领域,开发出模型自动测试系统。通过对以上项目的研究,在军内首次构建了舰船电磁兼容测量技术系统。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