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台海形势 > 正文

台海观察:保护“台独” 美台加紧军事勾结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23日 06:40 人民网

  彭维学

  3月底,美国将200枚配置了先进导航系统的AIM120C中程空对空导弹运交台湾;4月17日,赴台活动的美国联邦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费利斯特还表示,美国已批准售台“爱国者”3型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事实上,陈水扁上台以来,美台加紧军事勾结,军事一体化进程加快,美台之间中断了20多年的“军事协防关系”出现死灰复燃的征兆,其用心就是为“台独”
打造“军事保护伞”,抗拒中国统一进程。这应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

  美台军事合作不断深化

  美台军事关系全面提升,实际上超出了所谓“非官方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是美国大幅提高对台售武质量,对台军售由防御性武器转向进攻性武器、由常规武器转向高技术性武器。

  2001年4月,小布什批准向台出售4艘“基德级”驱逐舰、12架P-3C反潜直升机和8艘常规柴电动力潜艇等总值40亿美元的进攻性武器,这是继1992年老布什售台150架F-16战斗机以来、美国最大的一批对台军售。2002年,美国先后4次向台出售总值近5.2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3套美军最先进的AN/MPN-14雷达。今年3月,美国将200枚配置了先进导航系统的AIM120C中程空对空导弹运交台湾,装备台湾的F-16战斗机,F-16用以发射导弹的软件也由原来的MMC-3000型提升为MMC-3051型。下一步,台当局还准备购买美国长程预警雷达、“爱国者”三型导弹系统(这两项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主要装备、美军现役最先进的AH-64D“长弓”型“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宙斯盾”舰及主战坦克。

  二是高层军事交流明显升级,趋向“法制化”。

  原来一年一度的“美台军售会议”虽于2001年停开,但改为每年年底举行美台高层之间的“军事审查会谈”。2002年3月美台举行首次“防卫高峰会”,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台“国防部长”汤曜明等与会发表演讲并举行会谈。此次会议是美台“断交”以来首次“极具规格的双边会议”,而汤曜明则是美台“断交”后首次“访美”的台“国防部长”。今年2月在美国德州召开的“美台国防工业会议”,实际是“美台防卫高峰会”的延续,《日本经济新闻》称此次“美台磋商”具有“军事安全对话机制”的意味,“使美台高层军事交流固定化”。尤其是,小布什于2002年9月30日签署2003年财政年度“外交关系授权法案”,规定在对台转移军事装备与服务时,将台视为“等同非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同意台“副参谋总长”以上层级人士到华盛顿咨商军售事宜,每年至少一次,这明显是要把美台军事合作逐步升级为“准军事同盟关系”,使美台高层军事交流法制化。

  三是台军事人员赴美进修制度化。

  过去,台军事人员大多利用接受美军装备的机会赴美进修。如今,美国军事院校和一些非军方机构“敞开大门”,大幅增加名额,广泛接纳台军高级将领、中层海空军指挥官、战斗机飞行员以及台军科研技术人员赴美进修、训练。陈水扁上台以来,台军军官赴美进修、培训者超过1000人。其中,2001年6月、12月,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和乔治城大学合作,分两批为10多位台军中将、少将授课,这是台美“断交”以来最高层次的台军军官赴美“进修”。2002年5月12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亚太安全研究中心”所属“安全研究学院”主办第17期行政主管课程,首次邀请2位台湾军官参与。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副总裁坎贝尔以推动“台湾国际安全执行计划”为由,于2002年底亲自向陈水扁游说,极力推动台军官赴美进修制度化。在陈水扁的支持下,台“国防部”计划正式编列这项长期军事合作计划的经费,逐年实施,以使“台湾军事人员赴美交流与培训的层面更加广泛”。

  四是军事情报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

  2001年,美国海军评估小组建议在台湾岛以西海域,美台合作铺设2条所谓海底监听电缆,构筑对大陆的“联合监视体制”。由于耗资高达新台币1000亿元,财政吃紧的台当局只得暂时搁置该计划。2002年9月20日,“国防部副部长”康宁祥透露,美军同意台军正在建构中的通讯情报系统“博胜案”,可以“有条件实时分享美国提供的卫星预警信息”,以增加台军对付解放军动向的预警时间。与此同时,美国军方、国家安全局与台湾“国安局”、“国防部电讯发展室”合作,在台北市阳明山建立针对大陆的监听站,把所获“信号情报资料”透过人造卫星直接传送美国。2002年,美国完成了对“台军数据处理中心”的系统升级,使监听站信号截收和处理能力提升为原来的10倍。台湾媒体分析说:美国经由台湾围堵大陆,从太空的间谍卫星到空中的P-3反潜直升机、陆地上的监听站、海床上的监听电缆,“无疑已将大陆当作冷战封锁对象”,而台湾已成为“美国对付大陆的第一道防线”。

  五是美军对台战力评估频繁,军事技术转移层级提高。

  近三年来,美国各种军事考察团、“专案小组”频频赴台,分别就台湾“防务”、“制空”、“制海”、“反登陆”等项目进行所谓“战力评估”,为台军武器采购、兵力部署、未来走向出谋划策。尤其是,美国协助台军实施“博胜案”,建立、完善台“三军联合作战的指管通情”系统(即C4ISR系统),提升台军现有指挥控制系统性能和战场管理能力,更主要的是谋求建立两军间兼容互通的指管通情系统。2001年美国先后售台的LINK-16陆军通信系统和“改良机动用户设备”,即是典型的可与美军战场通联的先进设备。经过美台军事专家4次协调,台军于2002年8月确定以空军“强网”、海军“大成”与陆军“博胜二号”为架构,建立C4ISR系统。台军吹嘘,“博胜案”完成后,部队下达作战命令至基层连队的时间,从以前的4小时缩短到“只要0.12秒”。2003年1月,美国防部最新完成的对台政策检讨称,美台双方正在进行的合作项目超过250项,未来考虑让更多高层将领“访台”,并增派更多军事顾问赴台,“协助台军增强联合作战能力”。

  六是美台联合训练、演习议题浮上台面。

  2002年5月3日,美众院军事委员会通过“2003年财政年度国防部授权法案”,相关条文规定国防部必须执行美台“联合作战训练”的完整计划。虽然美国会最后通过的法案删除了上述内容,但美军变相参与台军演习的活动并未中止。今年初,岛内媒体透露,美军事人员将以“撤侨小组”名义,直接进驻台“国防部战情指挥中心”--“衡山指挥所”,全面参与台军“汉光十九号”演习;美军还将向台军提供解放军部署的有关情报,而且替台军设计一套“对付解放军的合理参数”。

  美国右翼推行“以台制华”

  美国政府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加速推动美台军事一体化进程,既有“冷战思维”下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也有大捞一把的如意算盘。

  首先,以“两岸军事平衡”为借口,推动“以台制华”战略,阻挠中国统一。

  前苏联垮台后,美国将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中国视为独霸全球的唯一障碍。小布什政府中那些“冷战思维”根深蒂固的鹰派人物,把加速美台军事一体化进程视为整垮中国的“利器”:一是增强台当局“拒统谋独”的军事实力与政治筹码,使台军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特遣队”,使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局面长期化;二是重演里根时代用军备竞赛拖垮前苏联的故伎,企图挑起两岸军备竞赛来拖垮中国,确保美国唯一超强的大国地位;三是展示美台间的“准军事同盟关系”,提振“台独士气”,安抚岛内民心,为陈水扁“台独”施政撑腰壮胆,为陈竞选连任创造外部条件。

  其次,利用台当局“以武求独”心态,大把捞钱。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经济不景气,替小布什撑腰的军火商更急于找出路。美国政府利用台当局“以武求独”的心态,不断煽动所谓“中国威胁”,强行向台湾推销军事装备,想乘机在台湾这个“冤大头”身上大捞一把。据岛内媒体统计,如果按照美国为台湾设定的军备采购顺序,从TMD系统、指管通情系统、潜艇到陆军部队换装,总体费用至少要花费新台币9000亿元(约260亿美元)。

  台湾当局妄图“以武求独”

  当然,陈水扁当局甘当“冤大头”和美国的“棋子”,当然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动机。

  一是增强“拒统谋独”的本钱。“台独”分子把提升美台军事关系视为推行“台独”的最佳保护伞,陈水扁多次声称“美国军售决定两岸军事形势平衡”,就是这一心态的表露。因而,陈水扁极力迎合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图谋,加速美台军事一体化,实质是妄图与美国建立所谓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钻进美国打造的“导弹保护伞”,甚至盘算着美国帮助台湾“抗中谋独”;另一方面,利用美式先进武器,落实“决战境外”的攻势战略,抗拒统一。

  二是稳定民心,为连任铺路。近年来,国际社会一个中国框架更加稳固,美国也多次表示“不支持台独”。台当局担心美国为在国际事务上争取中国的支持而“牺牲台湾的利益”。最主要的是,陈水扁上台以来施政不顺,竞选连任面临挑战,而他能打的选举牌实在相当有限。因而,陈水扁猛打“美国牌”,尤其是在军事上加紧与美国勾结,其主要考虑有二:一来制造美台关系“愈来愈铁”、甚至接近“军事同盟”的假象,稳定民心,为竞选连任铺路;二来博得美国的“好感”,争取以“过境美国”、甚至“访美”等“外交突破”,来转移岛内民众对其施政不满的视线,拉抬他在岛内的选情声势。

  但美台加紧军事勾结违背了岛内民众“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愿望,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台湾的安全,也不可能扭转中国统一的大趋势。相反,只能进一步加剧两岸紧张,加剧岛内经济困境,损害岛内民众的切身利益。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