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伊拉克战争 > 正文

评论:由伊军抵抗想起了“冯婉贞”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9日 13:59 舰船知识网络版

  特约撰稿 老庄

  昨天,发生在巴格达城区内的战事无疑是伊拉克战争开战以来最为惨烈的一幕。面对美军坦克不断吐出火舌的炮口,顽强的伊拉克军民无畏地抵抗着,前赴后继。在记者从前线发出的战况报道中,最让笔者感动的是六辆载有伊军士兵的公共汽车从底格里斯河大桥上开足马力,试图扑向停在伊拉克总统府前面的美军坦克……

  看到这则报道后,笔者脑海里首先联想到的是,大清蒙古骑兵挥舞战刀向手持火枪的英法联军发起冲锋的电影画面,由此又进一步联想到在中学课本上读过的《冯婉贞》的精彩故事来。

  目前伊拉克战争双方所处的情势与当年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对抗极其相似,大清的骑兵再多也没有洋人手中洋枪的弹丸多,开着公共汽车向美军坦克"冲锋"与骑着战马挥舞大刀冲向手持洋枪的英法联军的结果是一样的。笔者无意在此喊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口号,事已至此说这些都晚矣!我想说的只是,萨达姆还有没有别的打法,不要再让普通士兵去做这种看似壮烈、实则无谓的牺牲了。

  面对洋人的洋枪洋炮,中国近代一个年仅19岁的村姑竟然能够省时度势,从战术上想出破敌良策:“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徼天之幸,或能免乎!”尽管今人经考证指出,“冯婉贞”其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就连圆明园附近的“谢庄”也子虚乌有,那么所谓“冯婉贞的故事”也就是文人的杜撰了。但笔者宁愿信其有、信其真,因为这个故事不仅让孩童时代的我大叫精彩,即使现在已年届不惑自信稍懂军事常识的我,也觉得符合战争实际。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说眼前伊拉克的战事。此前几乎所有的军事评论家都一致认为,以伊拉克的军力和装备,要想与美英“信息化+机械化”的军队作战,打堂堂的阵地战,进行硬碰硬的抗击,无疑于“鸡蛋碰石头”。萨达姆唯一可用的战法就是“冯婉贞战术”,化整为零、化军为民、分散潜伏,在城市巷战中贴近敌人、粘住敌人,以小股袭扰、伏击、狙击等多种形式不间断地打击敌人、消耗敌人,集小胜为大胜。同时,在敌人的后方以相当兵力小群多路、不断出击,袭扰美军的后勤补给线,让美军全线吃紧,不得安宁。最终,拖住敌人、耗住敌人,使战争持久化,以拖待变。这样做,即使最终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也可给对手以沉痛教训,使其记住对一个主权国家“想打就打、想占就占”,并非象他们想像的那样简单。

  从前一段战况来看,萨达姆似乎采取的正是这种战术。无论在巴士拉、纳西里耶还是纳杰夫,我们都没有看到多少伊军正规部队在掘壕固守,联军也承认伊军的抵抗是“零星”的,在联军经过的城镇既没有见到有成建制的伊军投降、逃跑,也没看到伊军“尸横遍野、毁坏装备成堆”的惨烈景象,以至于有人用“蒸发”二字来形容伊军共和国卫队(笔者始终不认为共和国卫队就这么“蒸发”了)。那么,现在美军既然已经攻入巴格达城,萨达姆应该继续坚定地贯彻这一战术才对,为何要象昨天那样用血肉之躯去堵美军坦克的炮口?事实证明,无论萨哈夫的嘴吧有多么强硬、伊军的士兵有多么英勇,他们既无法挡住美军坦克进城的履带,也不能阻断他们的退路,把美军坦克包围在城内各个歼灭。伊军唯一可做的就是耐下心来,等待美军坦克分散进入各个街区,瞅准时机,从后面打它一下,或者在美军士兵不得不走下车时再打他几个“黑枪”。千万别小看这种“小打小闹”,如果伊军能够坚持下去,每天消耗美军十几个、几个士兵,这个仗就有点“看头”了。当然,这样说似乎在鼓励萨达姆把战争不休止地拖下去,笔者并不是不顾伊拉克人民的生灵涂炭,在这里“瞎起哄”。我只是想说,即然萨哈夫表示伊拉克人民“绝不投降”,要抵抗到底,萨达姆就应该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来,要尽量减少那种无谓的牺牲。

  当然,从伊拉克领导人的角度考虑,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眼看着敌人在自己的总统府里“胡闹”,这事搁在谁的心里也不好受。但难受归难受,实力终归实力,何况萨达姆的总统府也不止一处,他现在也无法在自己的总统府里行使权力,那就不如索兴先“借给”美国大兵享受几天。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伊拉克战争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