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老谋深算 见风使舵——法德的180度战略倒戈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4日 16:24 中新社网站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伊拉克战争开战至今,在战前曾经理直气壮的站到美英联军对立面的法德两国的态度,正在逐渐经历一个180度的转变,也就是美英媒体常说的“U转折”。在法国总理和外长都宣布希望美英获胜后,德国外长费舍尔4月2日也表示,他希望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能够快速垮台。分析人士认为,这番话标志着两国在美国“倒萨”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那么,法德两国反战的余音尚自未落,他们这么快就急着与“主战派”修好,此举到底为哪般呢?

  战前硝烟:主战与主查两大阵营针锋相对

  围绕美国最终是否对伊拉克动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实早已爆发。美国为了使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合法化,绞尽脑汁的想法子给自己找借口。他们先是敦促联合国恢复了中断四年之久的核查,试图通过证实伊拉克仍然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名正言顺的对伊拉克动武。不过,以布利克斯为首的核查小组经过两个多月的检查后,却得出伊拉克是“清白的”结论。随后,美国又以伊拉克方面不合作为由,要联合国允许其武力解决萨达姆的统治,除去这颗“眼中钉”。这时,法、德和俄罗斯等欧洲主要国家出面表态:不行。

  应该说,除了英国在外交上紧跟美国之外,美国与其他几个西欧大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始终存在分歧,这种分歧随着美国加紧备战、决心对伊动武、通过战争手段达到目的而变得日益尖锐。早在布什政府提出“邪恶轴心”并把伊拉克列在其首、计划最终彻底摧垮巴格达现政权的时候,法国及其他欧盟成员国便表示了反对意见,主张绝对不能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轻易采取军事手段。

  德国在去年8月份也打破沉默宣布反对伊动武,并且明确表示德国不会参加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法国在不主张动武的同时,在联合国内外积极展开外交攻势,就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多次提出具体建议和议案。

  如果法德的立场在欧盟内部形成一致,那么美国将明显处于孤立地位,于是华盛顿采取了离间欧洲的做法。据悉,布什总统首先说服了西班牙,然后由西班牙、英国等5个欧盟成员国会同3个即将入盟的候选国发表了支持美国的所谓8国联合声明,欧盟内部分歧公开暴露出来。但法德也不甘示弱,随后也在北约组织内部发起了反击行动。

  2月24日,美、英、西三国提交了旨在争取对伊动武的新提案,同一天法、俄、德三国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继续并强化对伊武器核查的联合备忘录,于是在安理会内形成了“主战”与“主查”两个阵线。

  但美国显然不会就此罢休,他们开始了大规模的游说工作,试图通过说服联合国安理会的其他几个会员国,来形成一个多数意见给德、法两国施压,逼其就范。但因为六个国家表示中立,表示可能弃权,美国的游说也终以失败告终。而法国更是放出狠话:即使美国获得多数的支持,他们也可能在表决时投反对票。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法国的反对也就意味着提案的流产。最终,美国避免了自取其辱,绕开了联合国,对萨达姆政权“霸王硬上弓”,直接宣布动武。

  法国在对伊拉克战争上最大的胜利,就是使得美国将战争“合法化”美梦成为泡影。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对法国大驾责难,不但将“法式薯条”改名,而且美国的一些公司也开始抵制法国和德国的产品,拒绝继续同两国的一些公司合作。双方关系一时陷入僵局。

  盘根问底:“老欧洲”为何对美老大说“不”?

  有分析指出,这场发生在美国与部分欧洲大国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是“主战”与“主查”之争,但折射出的却是大西洋两岸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大国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潜伏在伊战爆发之前,伴随于伊战进行之中。法德两大欧洲国家之所以不肯对美国人“唯马首是瞻”,大致有以下几大原因:

  其一,欧洲和美国在“冷战”后的较量。

  欧美之间历来存在众多争议本不足怪,但是像今天在伊拉克问题上分歧如此严重、敌对如此尖锐则从未发生过。东西方冷战期间,欧美共同面对前苏联,可以说对世界和地区安全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西欧所感受的直接威胁越来越小,欧洲更多关注的是周边安全、区域性一体化、以及欧盟的扩大等实际问题。美国则并没有感到真正的安全,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国际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寝食难安的心头之患。

  而对美国来说,伊拉克是1991年海湾战争遗留下来的“祸害”,彻底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推翻萨达姆政权才是维护世界安全的保证。显然,欧洲并没有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那样的紧迫感;相反,作为中东的近邻,欧洲对伊拉克战争导致的难民潮以及战争给经济和能源带来的消极影响更为担忧。这正是法德等国看不到必须对伊动武的根本原因,相反认为只有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伊拉克的武器问题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欧洲强烈感受到美国这种霸权威胁,发出了反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呼声,并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多极世界”的主张,欧洲希望自身能够成为当前世界中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强有力的一极”。有分析认为,欧洲从美国对伊拉克所持的咄咄逼人的立场中看到了自己可能面临的潜在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对美国对伊动武正是欧洲争取在国际事物中拥有发言权的一种抗争。

  另外,就法国的希拉克和德国的施罗德两位领导人看来,他们都曾在上届任期内参加过科索沃战争,都被战争后遗症搅得疲惫不堪,现在又要被布什拖“下水”,他们说什么都不肯。他们怕不确定因素抬高世界石油价格,怕美国控制中东石油,更怕美国打翻萨达姆就撤,把烂摊子甩给欧洲去收拾。

  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美欧在“倒萨”问题上的明显分歧,不过是美欧之间早已结构化的冲突的外化,它迟早都要发生,尽管近期不会闹得不可收拾。

  其二,“老欧洲”和“新欧洲”的较量。

  通过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老欧洲”和新欧洲之间的分歧,已经到了十分明显的地步。美国通过在欧洲的游说,成功地分裂了这个本来具有很大发言权的实体。

  美国会逐渐倚重所谓“新欧洲”,即新入盟的原东欧国家。随着越来越多的亲美东欧国家的进入,北约内部关系会进一步复杂,欧洲国家在这次战争中出现了亲美的一派和亲欧的一派。法德反对美国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主要是担心在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中东,从而控制世界石油,损害自己的经济利益。

  欧美冲突导致欧盟事实上的分裂。使用“分裂”这个词也许过于严重,但至少在伊拉克问题上欧盟不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次矛盾公开化了,支持美国动武的8国声明正是这一分裂的明确信号。英国一贯在欧盟中扮演“反对派”角色,西班牙倒戈站在英国一边,这些均可理解,而3个等待入盟的候选国敢于公开参加联合声明,其含义是意味深长的,难怪希拉克在要求这些国家“闭嘴”时威胁,可能推迟这些国家的入盟步伐。显然,希拉克绝对不是一时动怒,他看到了欧盟未来面临的危险。

  这对于正在把欧洲安全战略重心东移的美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欧盟出现裂痕显然有美国的背景。事态表明,对欧盟的扩大不可过于乐观,无论是经济一体化还是政治一体化,难度都将比想像的要大得多。

  其三,美国人的理由过于牵强。

  9·11事件之后,美国人把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视为最主要最致命的威胁。虽然他们没有在伊拉克找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他们却执意认为,伊拉克是美国的一大威胁,他们具有攻击美国的能力。另外,布什政府认为,伊拉克掌握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会通过地下途径留到恐怖主义分子手中,而这些都将成为美国人的致命杀手。

  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美方认为萨达姆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欺骗了国际社会,这些武器可能最终流散到恐怖主义分子手中,等待就意味着“坐以待毙”;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布什政府认定萨达姆政权与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有染”,为了铲除恐怖主义分子,就有必要“先发制人”消灭萨达姆的政权。

  不过,在大西洋两岸,美国先前的盟军中,法国、德国、比利时、爱尔兰、加拿大、墨西哥等国都对美国的“先发制人”很不感冒。在“老欧洲人”眼里,美国政府热衷于搞单边主义、自私自利,不愿和欧洲分享领导地位,并且夸大了以色列安全所受到的威胁。有分析人士指出,“霸气十足的牛仔”(美国人)与“纤腰细腿的脂粉气男子”(“老欧洲人”)互相看不顺眼的新景观,根源于他们在安全观方面存在严重分歧。

  美国的行动也加剧了它与盟国的矛盾和分歧,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有可能在战争结束后发生变化。美国以对付恐怖主义威胁为理由,发动对伊战争。尽管拿不出明确的证据证明伊拉克与恐怖组织有关系,但布什表示,“假以时日,一年或五年后,萨达姆最后将会对美国本土发动袭击”。法国和德国对美国的说法不以为然。战争爆发后,冷战时期曾是美国坚定盟友的法国和德国冷眼旁观,没有表示拔刀相助。

  在战争的过程中,从美英媒体的报道就可以看出,美军一直试图找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另外他们还在找一些当地人出面作证,强行把伊拉克和“基地”组织扯上联系。但让布什和他的“鹰派”战友们难堪的是,战争开始已经两周,他们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这显然让法德等主查派找到了借口。

  其四,法德家里有本难念的经。

  在伊拉克问题上,欧美各自的国家战略利益不同。美国决心“倒萨”是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既然伊拉克被认为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个根源,那么铲除这个根源不仅可使美国安全得到维护,而且能够改变中东目前格局,使之更为符合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战略意图。控制了中东就是控制了石油战略物资,这更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于是,美国花费巨资在海湾地区陈兵20多万打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争也在所不惜。

  对于欧洲来说,情况并非如此。法国与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各国有着传统的联系,它在这个地区拥有自己的战略和经济利益。长期以来,法国对伊拉克问题始终采取与美国不同的政策,如不顾美国禁令在伊拉克投资和通商、促使伊拉克与联合国达成“石油换粮食”计划、力促解除对伊经济制裁等。

  显然,法国反对动武、支持政治解决伊拉克危机的着眼点并不是萨达姆,而是争取广大海湾地区和中东国家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以便自己能够在这个地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德国政府采取反对动武立场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争取国内广大选民是施罗德总理的一项政治考虑,更重要的是,长期在美国庇护下的德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法德家中也有难念的经。大量穆斯林移民的拥入已经把“老欧洲”变得让美国政客认不出来了。按照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副教授奥默·塔斯皮那的计算,美国大约有500万穆斯林,不到总人口的2%,而且分布非常分散,政治上形不成合力。但在法国就不一样,法国的穆斯林人口却接近法国总数的10%;而且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穆斯林社团组织,是推动欧洲穆斯林组织活动的主要动力。现在,所有的穆斯林组织都由统一的“法国伊斯兰信仰委员会”管理,政治游说相当方便;法国总理拉法兰的内阁中也有两名北非裔移民,他们的存在不啻是欧洲多元文化主义的萌芽,是法国自信和开放的大国心态的注脚。

  对于德国,300~500万穆斯林占到德国人口的5%,相当于英国200万穆斯林人口的两倍。在去年9月德国大选的最后时刻,刚刚获得投票权的“土耳其裔德国人”给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绿党联盟一臂之力,使其在经过戏剧性的一夜之后,以微弱优势赢得了大选。在下一次2006年的全国大选中,将有大约100万土耳其裔德国人参加选举投票。

  综合地看,法、德两国的穆斯林人数将近1000万。如果法、德支持美国的战争行动,将导致其国内“阿拉伯街”的气氛骤然紧张,并可能导致种种治安问题,而这是西方各国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见风使舵:美英胜算大,法德倒戈忙

  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看到,在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后,“反战同盟”的法国和德国的立场就开始了很大的转变。两国在战前坚决反战,战争开始后仍然表示反对,虽然气势少了些许,到战争进行到现在,美英兵临巴格达之际,他们便声称支持美国了。

  其实,分歧归分歧,但法德和美国还是不可能说翻脸就老死不相往来的。他们还有很多的依赖关系。在战争开始后,美国的伤员就一直被运往德国接受治疗,其中就包括刚刚被美军解救的19岁女兵林奇。而法国在美英联军开始对伊拉克发动地面进攻后,也对伊拉克发出威胁:如果他们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法国就将参战,帮助美英铲除萨达姆。

  在民意方面,虽然法德两国人民反战呼声很高,但他们在战争开始后却大部分表达了对美英的支持,表示希望他们在战争中取胜。虽然有大约1/4至1/3的法国人表示希望萨达姆取胜,但该国总理拉法兰却努力平息国内的反美和反英情绪,他说:“美国人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只是反对战争,这不意味着我们希望独裁战胜民主。”此前,法国外长德维尔潘也表示:我只是反战,但希望获胜的是美英联军。

  今天有报道称,德国外长费舍尔4月2日表示,他希望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能够快速垮台,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这番话标志着德国在美国“倒萨”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据悉,费舍尔在柏林市郊一家宾馆与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会晤时说:“我们希望这个政权能够尽快垮台,我们将不会再损失生命——平民或是士兵。”两位外长都强调了欧洲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共同点。斯特劳表示,欧洲各国在解除伊拉克武装上的分歧掩盖了他们大量的一致立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驻美国大使4月2日表示,他的国家尽管反对伊拉克战争,但在美国领导的推翻萨达姆的行动中还是帮了很多忙,比多数“倒萨联盟”里的国家贡献都要大:“作为不支持战争的国家,不是倒萨联盟里的一员,我们为你们做的事情比这个联盟里的大多数成员都要多。”在提及二战后美国对德国的帮助时,伊申格尔说:“我们知道我们欠你们国家什么,我们仍然是你们的合作伙伴和盟友。”

  英国驻法国大使约翰·霍尔姆斯31日在接受《巴黎人报》访谈时也表示,“必须善于翻过一页,忘记积怨。英法之间的关系总会有高潮和低潮。”“我们过去是盟友,现在我们仍然是盟友。”

  3月27日,法外长德维尔潘在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做了题为《法制、武力与公正》的演讲。他在开场白中说:“在困难中,我带着尊敬、友谊和对话的精神,向你走来;同时带着对未来良好的意愿向你走来,以消除我们两国间的不快。”“法国和大不列颠国应该克服目前的困难,继续联合在一起。”

  3月29日,英国首相布莱尔致电法国总统希拉克,希望两国能够在战后伊拉克问题上“密切合作”。双方在通话期间一致认为,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问题上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

  原因分析:法德向美英主动修好为哪般?

  3月28日法国外长德维尔潘说,联合国必须监督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而法国乐于消弥与美国就伊拉克问题产生的裂痕。这则消息不禁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原来和美国几乎成为“仇人”的法国为什么会在这时要向美国伸出“橄榄枝”呢?是因为美国人同意把“法国薯条”改成“自由薯条”了吗?还是因为“自由烤面包”取代“法国烤面包”成为美国总统早餐了呢?法德开始寻找与美和解的途径,其实并不奇怪。这两个国家反对的是美国不经联合国的授权出兵伊拉克,但在人权等问题上,他们与美国其实是没有分歧的,法德过去也在人权问题上指责过伊拉克。现在战争既然已经开始,他们就不得不考虑伊拉克目前的现实和战后的种种现实,如果同意伊拉克提出的指责美国侵犯人权的提案,他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就会进一步加深,权宜之下,他们的选择就不难理解了。

  分析认为,法国和德国向美英做出的“套近乎”的行为,显然是要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时分“一杯羹”。正如英国独立报今天撰文所指出的那样,法国在2日的一份发言中称美国“仍然是他们最有价值的盟国之一”,很显然是在寻求搭建新的桥梁,以争取在战后重建获得更多的实惠。

  应该说,法德在伊拉克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局部胜利”,使得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没有“合法化”,给了自己、国人以及世界上的反战力量一份很好的答卷。另外,他们也为将来的国际发言权获得加分。

  但是,法国和德国也很清楚,在利益面前,没有永恒的敌人。识时务者为俊杰。从美英联军现在的战争进展来看,取得最后的胜利虽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麻烦,但萨达姆政权的灭亡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他们也没有必要为一个即将失败的政权抱残守缺,与美国抗争到底,到头来白忙活一场。

  石油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美国本身来讲,其60%的能源依赖进口,而且这个比例到了2010年还将增至70%。欧盟国家的状况也并不会好多少,如果不包括英国,石油进口依赖率高达80%—90%,其中德国最高,达到98%。因此,石油仍在新的世纪成为制约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之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等于控制了21世纪。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法德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收起“白脸”面孔,以“红脸”应对美英,以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上换取更多的好处和发言权。另外,也可以牵制美英,防止美英在战后“吃独食”。

  众所周知,伊拉克危机期间,因为美国的执意动武,导致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依托北约出现了重大裂痕。而由于美国的“新”“老”欧洲之分,在欧盟内部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些,都给美欧关系蒙上了前所未有的阴影。

  但当前的伊拉克战争,从政治、道义、外交上,美国仍然需要欧洲的支持。而放眼长远,在伊拉克战后重建、在进一步拓展全球战略的道路上,欧洲的支持仍然是值得美国珍惜的。对于他们的示好,美英也不会不给面子。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的军事机构,1967年又把北约的驻欧美军司令部和军事基地统统赶走。法国迫使北约总部从巴黎搬到了布鲁塞尔。即使当年争吵到这般地步,美国人也没有与法国人“割袍断交”,何以最近因为法国外长德维尔潘在安理会对美国喊了几嗓子,美国就拿“先打伊拉克、后面是伊朗,可能还会扩大到利比亚”来报“私仇”呢?

  战后前景:法、德两强重整河山待后生

  目前的世界正处于一种新旧世界秩序的交替、转换过程,大国的较量将决定整个世界的未来秩序安排。因此,如果美国的所谓石油战略阻碍甚至威胁到欧元和欧盟的发展,欧盟国家必然产生相当的反弹。虽然在伊拉克问题上双方从“离”到“合”,但这很可能只是暂时的行为,双方的争斗远未结束。

  9·11事件之后,欧美之间曾经有过暂时的同舟共济,然而,阿富汗反恐行动甫一结束,两者之间的裂痕又故态重萌,这无疑显示美欧之间的歧见是结构性的。而美欧分歧在伊拉克危机中的进一步凸显,则说明9·11事件并没有整体上改变世界政治生态状况,甚至还要说,此一“短期性的迫切需要”实际上从整体来讲是加速激发了历史本身就有的“隐秘的意志”并使其显性化,美欧之间本已存在的使双方南辕北辙的力量,通过此事件得到了强化和加固。

  在前几天的法国《解放报》头版上,曾经出现一个近年来最为耸人听闻的大标题:“法国——美国:一场冷战!”虽然这场伊拉克危机造成的法美外交冲突是否能用到“新冷战”这个词还为时过早,但不可否认的是,法美之间这场外交冲突绝不会仅仅是“口水战”,其中孕育着双方对未来世界走向之观念的重大分歧。

  专家们分析,这股来自美国的“口水热战”,确实不仅仅是一时的分歧,而是一种深刻的世界观的不同。当然,法国不可能走得更远。美国毕竟也是欧洲多年来的“保护者”,法国无论是在安全领域,还是在欧盟建设方面,目前都还需要美国的支持。因此,“新冷战”是玩笑话,但在这句玩笑话的底下,正在孕育着令人深思的某种新萌芽。

  美国的货币霸权地位已受到欧元的威胁。美国在欧元启动仅仅两个多月后就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就是希望阻吓国际资本流向欧洲。但这只能打“软”欧元,只有打“垮”欧元才能一劳永逸。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国家来说,能源供应短缺必然会沉重打击欧洲的经济增长,从而动摇欧元的基础。但仅仅打击伊拉克还不会造成世界石油供应的紧张。美国肯定还有其他“后招”,就是把战火烧到其他产油国家。

  有专家指出,对美国打垮欧元的图谋,起码“欧盟轴心”法、德两国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联合其他国家奋起反抗,而且很可能与阿拉伯国家联手抗美。因此,双方即使在对伊拉克的问题上取得暂时的和解,但法德仍然不会继续坐视美国威胁自身的行为,他们会重整河山待后生。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