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四种迹象四大压力 美军可能提前进攻巴格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3月31日 15:01 京华时报

  总攻可能需要45天(战事前瞻)

  英国《卫报》3月30日引述驻扎在卡尔巴拉以南-巴格达西南-库特一线的美军作战人员的话说,美军将在72小时之内对拱卫巴格达的共和国卫队和特别共和国卫队发动一场全面的装甲总攻。一旦此役在72小时之内打响,就意味着巴格达之战的重担就全都落在美军1个重型装甲师(步3师),1个轻型装甲师(第101空中突击师)和1个陆战步兵师(陆战1师)的肩上。三
个美军主攻师面对的将是横在挺进巴格达路上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伊军共和国卫队师。总攻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0天,力争在这一阶段消灭挡在进军巴格达路上的共和国卫队;第二阶段总攻巴格达,战略专家预计要用5个星期的时间。

  四种迹象值得注意

  1.布什支持积极进攻计划

  《华盛顿邮报》3月30日透露说,3月29日上午9点,在戴维营度周末的布什总统与战争内阁成员举行了电视电话会议。

  在会上,布什总统公开支持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参联会主席迈尔斯将军继续向巴格达迅速挺进的作战计划。美军增援部队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抵达前线。按照布什力挺的作战计划,前线部队不能停滞,而要继续向共和国卫队和巴格达发起进攻。

  2.集中打击共和国卫队

  中央司令部在过去48小时内极大增强了对共和国卫队的打击力度。在29日到30日短短24小时之内,美英联军的战机和巡航导弹对驻守在巴格达四周的伊共和国卫队发动了“影响战局”的猛烈打击,打击力度之大堪称开战以来“没有前例”。

  中央司令部发言人麦克克里斯托尔少将29日晚向媒体吹风说,过去几个小时,对巴格达的空中打击力度骤增:从27日开始到29日之前,美英联军总共发射了75枚巡航导弹,投掷了1700枚精确制导炸弹,可到29日晚举行吹风会的时候,发射的巡航导弹数量已经剧增到400枚,投掷的精确制导炸弹多达4300枚。其中四分之三的目标是对准共和国卫队和特别共和国卫队的。

  3.断然否定“暂停”说

  中央司令部断然否认“暂停”进攻的说法。实际上,媒体抛出进攻“暂停”的报道后,美军中央司令部立刻就出面澄清说,向巴格达挺进没有“暂停”。最早捅出这一说法的是英国路透社的记者,而该记者是从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士兵那里得到的消息。英国天空电视台随后也报道说,五角大楼对进攻“暂停”的说法令人“惊讶”。

  4.通讯流量加大,部队活动频繁

  从当地时间29日凌晨开始,伊拉克兼听部队发现,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的美军第3步兵师、第7骑兵团、第101空降师、第1陆战师的通讯流量骤增,与几天前相比增加量非同小可。这说明四支部队目前正在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做最后的准备与协调。

  另外,潜伏在巴格达郊外和城内的美军特种部队活动更加频繁。他们或者用激光指示仪为美英联军战机指点攻击目标,或者四处打探情报。无人驾驶侦察机也频频光顾巴格达上空。所有这些军事活动迹象都是大战即将打响的明显标志。

  四大压力迫在眉睫

  1.拉姆斯菲尔德对弗兰克斯施压

  4月7日(提前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披露说,在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先后6次坚持地面部队人数要少、进攻速度要快的战略思想。在土耳其拒绝美军使用其军事基地之后,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将军建议地面部队推迟进攻,延长空袭的时间,然后想其他办法开辟北方战线。然而,弗兰克斯的这一建议也遭到了拉氏的断然拒绝。

  2.进攻时间拖得越长,补给线的压力越大

  从科威特一直延伸到巴格达南郊近500公里的补给线是美英联军的“致命弱点”。从26日起,该补给线连遭袭击。因此,美军要想进攻巴格达,必须巩固补给线。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美军有可能在全部的补给消耗殆尽之前迅速占领巴格达。原因非常简单:拖得时间越长,后勤补给需求量越大,后勤补给活动越频繁,遭到袭击的比例也就越大,因为美军毕竟不可能在500多公里长的补给线上全都部署战斗部队。

  3.待战的美军容易成为伊军“与敌同归于尽战术”的绝好目标

  3月29日,一名伊军军官驾驶出租车袭击了美军的一个哨卡,当场炸死至少4名美军。伊拉克媒体则报道说,这起事件至少造成11名美军死亡,伊军军官与敌同归于尽。萨达姆总统对制造爆炸的伊军军官追发了最高荣誉勋章———“两河勋章”和“战斗之母勋章”。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宣称:“与敌同归于尽将成为伊境内常见的军事政策。”就在第一起爆炸发生的同一时刻,三辆出租汽车同时扑向纳杰夫的另一个美军哨卡,但却被美军的战车成功拦截,当场打死一些伊拉克人。

  4.炎热的天气正在日益逼近美军作战部队

  伊拉克是从每年的4月开始进入真正的夏季。巴格达3月30日的最高气温是摄氏23度,31日是26度,4月1日和2日为27度,但到4月3日就上升到31度。到4月中旬,最高气温将在38度至39度居高不下,因此,对于没有在伊拉克长期生活过的美国大兵们来说,高温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四个条件利于作战

  1.未来4天时间内没有恶劣的天气

  从3月31日起到4月3日之间,大巴格达地区白天最高气温为31度,夜间的最底气温为10度。6天时间里多是晴朗的好天气,最多也就是晴间多云,空中能见度相当高,风力平缓。这样的天气显然有利于美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2.美军战机已经可以从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发起攻击

  3月30日的有三条消息相当引人注目。一、美国CNN报道称,美军正在伊拉克南部修建机场,该机场将被用来调动军队以及为飞机加油。二、《今日美国报》报道说,两架美国空军的A-10攻击机从一个被美军占领的伊拉克空军基地起飞,这是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美军战机首次从伊境内起飞执行作战任务。这个机场投入使用后,美军战机在攻击目标区域上空的盘旋时间是过去的2倍,这使得美军飞行员有更充分的时间寻找轰炸目标或等待地面部队的呼叫。三、距离纳西里耶仅6公里的伊拉克第二大机场塔利机场已经投入使用,现在已成为美军最重要的前线基地。有了这个机场,美军的C-130运输机就可以在伊南部建立一个供给中心,为美军提供弹药,燃料等战争物资,从而缩短陆路运输路线,减少运输时间,减少遭伊军袭击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该机场可以直接运兵;四、西部秘密战线已经开辟,美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据说便是从西部机场起飞袭击巴格达的。

  3.前线美军的攻击力足够

  由于掌握了绝对的空中优势,所以美军现有的第3步兵师、第1陆战师、第7骑兵团和第101空中突击师的进攻力量足以对抗伊共和国卫队的数个师。

  4.增援部队抵达的时间恰恰与巴格达总攻时间相吻合

  从步4师的部署情况来看,步4师第一批武器装备3月31日可以抵达海湾地区,而第一支部队从美国本土部署到海湾也就是4月初的事,全师人员装备全部到位要等到4月中旬,这正好与美军地面部队总攻第一阶段时间相符合。

  (徐冰川)

  -战事快报

  联军距巴格达仅60公里

  据新华社电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3月30日下午在卡塔尔说,美英联军的一些部队目前仅距伊拉克首都巴格达60公里。他说,联军在伊拉克的任何战场都没有停止军事行动,向巴格达的推进也不会停止。目前,联军的行动正在按计划进行。据悉,有联军地面部队在伊拉克北部与库尔德武装共同作战,摧毁了“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训练营地。

  联军地面部队动向

  -法奥半岛在这里作战的是美军海岛突击队和英军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的第40营。在乌姆盖斯尔有英军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的第42营一部,还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侦察大队一部,此外还有美军的一些预备役工程部队正在进行港口维护、修建以及货物的卸载。

  -巴士拉方向目前主要是英军的第7装甲旅,正在城南地区与守城的伊军交战。巴士拉以西,有美海军陆战队一部兵力沿底格里斯河东岸北上。

  -库特美军进攻兵力从纳西里耶兵分两路,其中一路越过底格里斯大桥向北发展,目前正在库特以南地区与伊军激战。这一路主要由美海军陆战队的兵力组成,包括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队主力、第二远征队的部分兵力和海军陆战队预备役第四远征队的一部兵力,后者主要用于保障前两个远征队的后勤。

  -卡尔巴拉目前联军进展最快的一路由美第3机步师一个整师加上美第1骑兵师第7骑兵团(实际上只有一个营)的兵力组成,它们在进攻中得到了美第101空中突击师武装直升机的支援。在第3机步师的左翼还有美第1装甲师的一部,该部与第3机步师混编在一起,主要用以掩护第3机步师的左翼安全。这一路沿底格里斯河西岸向北快速突进,目前正在卡尔巴拉地区与伊精锐的麦地纳师激战。

  -巴格达一带美第101空中突击师的先遣队(有2500多人)目前已进至巴格达以西不到100公里的某地,具体位置不明。从距离判断,大概在鲁扎宰湖和哈巴尼亚湖之间,它们已在这里秘密建立了前进基地。据分析该部可能于开战初就沿着伊拉克和沙特的边境向西绕行,穿越伊拉克西南部的大沙漠进至这里。

  -伊约边境在伊拉克西部靠近约旦的边境附近,联军已经占领了H2、H3两个机场。但这里部队的番号目前还不太清楚,估计以联军的特种作战部队为主。有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西部某邻国还有一支约2万人的美军已集结完毕,但此部的番号不明,下一步的动向也不甚清楚。

  -基尔库克在伊拉克北部,美军第173空降旅已在基尔库克以南地区占领了一个库尔德人控制的机场,原先这里就有不少美英特种部队在活动,这几天又陆续空降了少部兵力和装备。媒体报道这标志着“北方战线”已经开辟。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