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长篇评论: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快车道”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3月25日 15:24 解放军报

  陈勇、张增顺

  编者按: 江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的各项改革和建设”。

  未来战争是军队建设的驱动力,而决定未来战争形态的,则是当前这场世界军事变革。任何一支军队要想在未来角逐中占得先机,都别无选择地以世界军事变革为参照系,在军事领域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谋划改革之策。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军事变革尽管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但却不是一次性完成或以一两件新式武器的问世为标志的,其根本特点在于:变革的动因复杂、内容丰富、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掀起新波澜。

  认清这场历史性军事变革的性质及趋势,无疑是理论界的重大使命。为此,我们开设《军事变革观潮》专栏,继续对军事变革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赐稿。

   

  始于上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性军事变革,在本世纪初又获得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我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军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努力适应当前这场世界范围的军事变革,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军队建设的转型。

  跨越发展的机遇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区间,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捕捉历史机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期我军要同时“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由此吹响了我军建设开始转型,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嘹亮号角。

  (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总是出现在军事变革期

  纵观军事发展史,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事例无一例外地发生在相对短暂的军事质变时期。火药化革命时期,经过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洗礼的英国军队,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当英国军队使用各种火器进行殖民扩张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冷兵器时代;机械化革命的短短数十年间,英美等国最先萌发军事变革,但德国后来居上,把这次革命推向高潮,其强大的军事机器在二战初期横扫整个欧洲……然而,在漫长的军事量变期,很难找到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例。这倒不是各国军队安于现状,而是因为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条件不具备。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谓跨越式发展的时效性规律。

  一切堪称规律的历史现象,都可以找到藏匿在背后的逻辑依据。跨越式发展是指军队建设质量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大幅度跃升,是整个军事机器的“脱胎换骨”。如此重大的变革,必须借助时代变革之势方能实现。军事质变时期往往是战略格局重新“洗牌”的阶段,充满变数的军事世界为那些敏锐的变革者进行超越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即使是后发者,如果把注意力从旧的军事系统移开,便可能跨越先行者经历过的某一或若干发展步骤,最终获得与先行者同步发展的态势。这正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内涵,而军事量变时期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

  (二)新军事变革提供的“跨越之窗”具有瞬时性

  新世纪初,我们正站在时代转型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央军委果断作出了“这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

  翻开军事演变史,可以发现量变期总是漫长的,而质变期总是相对短暂的。这是因为,军事变革是“对原有秩序的替代”,在替代过程中,军事系统的旧秩序被打乱,但经历了新军事革命涤荡的军事系统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形成新秩序,在高水平上恢复新的平衡态。信息化革命的原始推动力在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它与以往各次变革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演进的速度出奇的快。有专家预测,在新世纪的头二十年内,一些国家军队将率先完成军事体系主体框架的重构。

  不管是二十年还是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放之历史长河看都是弹指一挥间。我军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将不得不在一个非常紧迫的时空中进行。这个时间段,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被赋予了生死攸关的特殊意义。正如发射火箭,错过了这一个“窗口”,必须等待下一个“窗口”一样,机遇的来临与消逝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信息化革命落下帷幕,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丧失,那么,很难预测下一次军事革命还要过多久才能出现。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下一次”,而是捕捉“这一次”。

  (三)捕捉历史机遇呼唤乘势而上

  我军跨越式发展欲在有限的历史区间内取得实效,办法只有一条:以变革求跃升,以转型求跨越。而总体现状还是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我军,离信息化的目标还很远,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不能不以全方位、高速度、大纵深的方式进行。这就决定了这场变革的艰巨性。

  激变时代,竞争就是竞变。许多国家军队都在这次军事变革中表现出很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调把握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历史契机,通过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和分阶段实施,以革命的方式推进军事变革。美军将2015年前没有全球性对手的这段时间称谓“战略间歇期”,力争在这一时期基本建成“军事革命部队”,全面提升军事实力,以应对2015年后可能出现的军事挑战;俄罗斯军队把今后10~20年作为其重振大国雄风的重要时期,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新一轮军事改革;英、法、德等西欧军事强国在新军事革命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也纷纷加快了军事变革的步伐。世界各国军队围绕“变”展开的军事竞争加快了新军事革命的进程,角逐的激烈程度与未来战场并无二致。

  目前,战争演变的许多细节还很不清晰,不确定性在增大,理论“迷雾”将不可避免地困扰着变革实践。而我军跨越式发展的极端紧迫性,又不允许我们非要等到一切都明明白白以后才去做。我们应善于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奋力挣脱先发者“示范效应”的枷锁,在另辟蹊径、超越竞争上下功夫。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固然需要借鉴,但比借鉴更重要的是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跨越。

  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观念更新远未完成,必须在滚动发展中实现思想观念与变革大势的对接

  面对军事形态的剧变,我军在体制上、装备上都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应。然而,尤不适应的是我们头脑中的束缚太多。束缚不破除,将延缓变革,迅速掀起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头脑风暴”,势成必然。

  (一)观念更新是开启军事变革之门的“钥匙”

  美军一位将领曾说,军事革命的前10年或15年,主要是文化的改变,即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后的15年或20年将是物理变化时期,也就是硬件、武器装备的变化;在最初的10年当中,主要是确立一种军事变革的观念,为下一步的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巨大变化做好准备。这种把“文化改变”与“物理变化”截然分开的观点值得商榷,但他所强调的观念革新对于军事变革的先导作用,无疑是有道理的。

  如果说军事强国的变革之路靠的是技术与观念的互动,那么,对于后发者而言,思想观念的革新就更为重要。在我军实行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中,观念的变革要有“超越别人”和“自我超越”的双重勇气和举措。中国特色的变革之路,不是复制西方军队的变革模式,而要以自己的智慧寻找全新的发端。这里,最需要的不是灵感和顿悟,而是敢于求新、求异的思想观念,以此把我军跨越式发展的蓝图清晰地勾画出来。

  (二)观念取舍要以军事变革大趋势为标准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得以摆脱传统的禁锢。这个时期,思想观念的交锋尤为激烈,新观念层出不穷,旧观念却迟迟不肯退去。在这种情况下,确立以新军事变革大趋势为标准来决定取舍观念的原则,有助于我们在思想观念的革故鼎新中增加一份清醒。

  当前,应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外军的成功经验,摒弃被实践证明已经陈旧的思想观念,代之以崭新的发展观。如,根据信息技术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信息制胜的观念;根据战场一体化和武器装备系统化的趋势,确立系统集成的观念,等等。

  (三)在滚动发展中完成思想观念的转变

  上世纪初,一位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明了。可没过多久,喷气式飞机、电视、原子弹等影响世界的发明一一问世。该学者的话之所以贻为笑柄,不仅仅在于预测本身的不准确,而是其思想方法的浅薄。

  军事变革和技术发明一样,是一个动态过程,物质创新永无止境,观念革新同样不会一劳永逸。在我军变革宏图初展之时,如果思想的呼吸有片刻停顿,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越是到了变革的关键时刻,越会连续不断地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新阻碍,观念变革的连续性要求也越高。试图用固定化、程序化的思想观念来应对流动性、随机性很强的变革实践,无疑是刻舟求剑。出路在于保持观念革命的连续性和滚动发展,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本意所在。

  快速行动是战略蓝图转化为现实的惟一途径,应对挑战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理清思路、整体筹划

  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需要抓住机遇尽早启动。一味地坐而论道将导致丧失机遇,急躁冒进结果往往也是欲速不达。适应世界军事变革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遵循规律,以创新的精神理清思路,整体筹划。

  (一)准确界定军事变革的参照系

  有什么样的参照系,就会作出什么样的战略判断。海湾战争爆发前,许多人认为美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前,有许多人也认为美国将陷入“游击战”的泥潭。上述误判是因为这些人仍在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参照系。

  新军事变革的参照系不是历史而是未来。倘若一味地以历史为变革参照系,将会失去行动的紧迫感。借鉴历史可以开拓人的思维,但拘泥于历史也会使人思想僵化。一战以前,法军被拿破仑的“进攻主义”的光环所笼罩,但这种以人力为基础的密集进攻却被德军以火力为基础的散兵防御击碎。法军又以为“防御万能”,但其悉心构筑的“马其诺防线”导致法军速败。富勒说:“除非历史能教给我们如何展望未来,否则军事史只能是一部人类的血腥浪漫史。”定格于历史,恐怕只能演绎血泪史。选择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参照系,必须瞄准最新趋势,将目光聚焦未来。

  (二)用“预实践”拓宽军事变革视野

  在新军事变革浪潮中,变革不仅表现在作战理论、组织结构、武器装备等方面,还表现在研究方法的突破。军事革命从来都是以技术革命为先导。当代以信息革命为主的科技革命,使得大批军人走进机房、实验室,“演算”战争。新军事变革的成果首先在实验室“生产”,然后放到实践中充实完善。美军高度重视用虚拟方法来进行战争“预实践”,其军队建设、作战纲要、作战理论的出台均需经过相关实验室的反复检验和论证。

  历史证明,当无法通过战争学习战争时,“预实践”应当成为重要的实践方法,包括虚拟现实、模拟仿真、小范围实验等等,通过网络、计算机、信息等高技术构成的数字化方式,为人们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在未来和现实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在“预实践”中,可以虚拟将要推开变革实践的真实景象,并进行检验、验证和推广。

  (三)形成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是军事变革的助推器,形不成创新体系,很难保证创新有后劲。

  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讲,是制度建设。创新氛围是创新体系形成的“磁力场”,而禁锢与利益的冲突对创新有很大的杀伤力。消除这些杀伤力需要借助机制的力量,建立起相应的激励、融合机制,消除惰性,解放禁锢。有利于营造创新氛围的创新体系,还必须具有风险分担机制,宽容失败,使创新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新既是胆识问题,更是能力素质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科教兴军,培养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还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离开了群众参与的创新,难以持久。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化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力量之源。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