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战略分析:美英联军攻伊的“矛”与“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3月25日 12:39 法制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牛道斌涂龙德

  美英联军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正在一步步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推进。从过去几天的战争形势来看,美英此次对伊军事行动与1991年海湾战争采取的战略战术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

  空袭有了显著变化

  第一个不同是,空中打击的方式出现了显著变化。无论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波黑战争还是此次的对伊战争,空中打击一直是美英倚重的军事手段。海湾战争持续数周的狂轰滥炸、波黑战争的地毯式轰炸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此次对伊战争的第一轮空袭中,美英在使用“战斧”巡航导弹和F117隐形攻击机进行了一连串的“精确”打击后便“草草收场”,巴格达上空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这是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

  分析人士认为,美英军方虽然视空中打击为此次对伊战争的最重要军事手段之一,并表示未来将对伊境内数百个政治、军事目标实施更大规模的空中打击,但空中打击显然已不再是美英此次军事行动的第一选择。这一“开局”与战争的目标和战争爆发时的国际背景是分不开的。

  空中打击目的不同

  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英空中打击的主要目的是要消灭伊拉克军队的有生力量,甚至没等伊军士兵挪出沙漠中的工事就将其杀灭。而此次对伊行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萨达姆政权,萨达姆政权的政治军事集团是其优先打击的目标。为此,美英军队一直通过空投传单、广播等手段劝说伊拉克士兵投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坚持认为,没有必要与伊拉克人发生“更大规模的冲突”。

  同时,由于对伊战争没能得到联合国授权,美英对打击造成大量伊拉克平民乃至士兵伤亡可能造成的国际影响感到忧虑。美英还希望减少对伊拉克基础设施的损毁,甚至奢望伊拉克军队在后萨达姆时代的战后重建中协助美英维护伊拉克的安全与秩序。

  美英实施有限空中打击最现实、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对包括萨达姆在内的伊拉克高级领导人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跟踪后,确信萨达姆等人当时就在伊拉克南部的一所民房内。因此,对巴格达进行空中打击的“震慑行动”便被迫让位于以“倒萨”为目的的“斩首行动”,美英对巴格达第一天的巡航导弹和炸弹攻击自然也就集中在巴格达有限的几个地点。

  “鲍氏原则”转向“拉氏原则”

  美英此次对伊行动与上次海湾战争的另一个明显不同是,美英地面部队投入战斗的时间大大提前。在12年前的海湾战争中,美英在对伊拉克境内的军事目标甚至民用目标进行了5个星期的狂轰滥炸,确信伊拉克军队对盟军难以构成威胁后,才大规模投入地面部队。而在此次对伊行动中,美英在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后的第二天,就出动海军陆战队和步兵师对伊拉克发动地面进攻,不仅“抢滩攻地”,抢占伊拉克东部和南部战略要地,而且大规模动用伞兵,凭借美英强大的军事优势,大胆地从空中突破伊拉克防线,深入到伊拉克前沿军队的背后,对伊军进行前后夹击。这标志着美国自越战以来以谨慎为特点的军事战略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军事专家称其为“鲍威尔式”作战原则向“拉姆斯菲尔德式”作战原则的转变。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军事战略的特点是:鼓励战地指挥官实施“垂直作战”战术,借助空降兵优势,绕过敌军防线,深入敌后,包围敌人,将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他还主张发挥战地指挥官指挥作战的能动性,而不是以军令的形式将作战意图强加给战地指挥官。他认为,指挥官指挥战斗时可以大胆、自主地采取战术行动,甚至采取冒险的军事行动。

  伊拉克采取新对策顽强抵抗

  对美军采取的新军事战略战术,伊拉克也采取了相应的军事对策。由于美英此次对伊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推翻萨达姆政权,因此最后一搏将在萨达姆政权的象征———首都巴格达展开。伊拉克在此次战争中也汲取了上次海湾战争的教训,至今没有大规模地与美英地面部队进行正面交锋,而是扬长避短,准备将伊拉克军队混入城市平民中,与美英军队在伊拉克打一场肉搏战。

  可以说,萨达姆将“打赢”这场战争的全部赌注都放在了巷战和顽强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身上。萨达姆清楚,美军在近50年来所经历过的巷战中从没有占过便宜,无论是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阿富汗还是贝鲁特都是如此。美英军事专家也普遍认为,美英不会很快、很容易地拿下伊拉克,而且只要萨达姆还活着,伊拉克对美英军队的反抗就不会停止。

  难保萨达姆不使出“杀手锏”

  战略分析家认为,萨达姆即使有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会在战争初期使用,因为他不希望浪费伊拉克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积极合作给伊拉克带来的“道义上的财富”,也不愿意看到在伊拉克问题上分裂的美英西集团与德法集团因自己的鲁莽而重新聚首,共同对付自己。不过,这些说的都是伊拉克未到最危急关头的情形。如果被逼急了,难保萨达姆不会使出最后的“杀手锏”。

  (本报科威特3月24日专电)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