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美国大兵压境 海湾战云密布 > 正文

分析:从伊拉克危机透视美英战略思维(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3月6日 08:47 中国产经新闻

小布什与布莱尔在德洲农场宣布将向联合国提交对伊动武新决议


俄罗斯和法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成了美、英的战略对手

  编者按:在本周五出版的《中国产经新闻报》,将发表国际战略问题专家严冬从战略角度分析伊拉克问题的文章。文章如下:

  随着美军大兵压境,侵伊战争一触即发,国际政治舞台上平常那些彬彬有礼、枯燥乏味的外交活动也变得火药味十足而且充满戏剧性。美国总统小布什越来越频繁地自称为“国际社会”,加拿大的官员们却称小布什为“白痴”。美国昔日的欧洲盟友法、德两国公开反
对美国对伊动武,而一些非洲小国竟成了美国外交官们讨好的对象。尽管美国人一向以“民主专业户”自居,但是民主的土耳其却成了美国发动侵伊战争的独木桥,而封建、独裁的海湾诸国却成了美国的通向战争的阳关大道。

  上述纷乱复杂的现实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或地理位置等某一个理由来解释,如果我们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来分析美国的行动,有助于理解其发动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了解美国指导战争的思想方法和规律。

  美国战略思维来源于英国

  虽然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英国早已经没落,但是美国战略思维中的很大部分来源于英国。首先,由于美国历史很短,不得不借助别国的历史经验。其次,历史上北美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今天的美国统治集团的核心,仍然由是信奉新教的英国后裔组成的,所以美国学习英国的经验最方便。第三,19世纪90年代美国崛起的时候,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学习强国的经验是最自然的选择。第四,美国在北美大陆上没有强敌,又有两大洋与欧亚大陆隔开,其战略地理环境与英国有相似之处。美国的战略思维在学习英国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英国战略思维

  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一度曾经是世界头号强国,其战略思维最主要的有三点:第一、对亚、非弱小国家采取殖民主义以养肥自己。第二、对欧洲国家采取的分裂手段和均衡政策以从中渔利。第三、采取间接路线战略达成目的(见利德尔·哈特《战略论》)。上述三点贯穿于整个大英帝国的历史,英国的强大与衰败,都与这些战略思维有关,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英国对亚洲、非洲的殖民历史是尽人皆知的,在此不复赘述。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是英国的产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是大英帝国的金库。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英国的殖民地相继独立,英国丧失了大量财源,逐步由一个日不落帝国萎缩为一个欧洲岛国。

  英国对欧洲国家的分裂和均衡政策则可以在欧洲历史中找到证明。随着英国国力的消长,其不同时期对欧洲的分裂和均衡政策有不同的手段。早期的规律是,英国总是联合欧陆上相对弱小的国家打击相对强大的国家。比如拿破仑一世当政时期,法国陆军是欧洲最强盛的,英国联合普、奥、俄等国,组织了多次反法同盟,虽然经过多次失败,但是由于英国本土始终未受战火摧残,所以每次都能卷土重来,最终把法国打得油尽灯枯,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同理,当德国强大时,英国又联合法国和俄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击败德国,使德国从此一蹶不振。二战结束后,英国虽然已经无力左右欧洲的局势,但是英国根据其分裂和均衡政策,竭尽全力阻挠欧洲的统一,英国在欧盟、欧圆等问题上一向持消极态度。当英国的力量再也无法阻止欧洲统一进程,特别是德、法越走越近的时候,英国转而采取靠拢美国的手段,借助强大的美国以平衡欧洲大陆的力量。手段虽然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分裂、均衡的老把戏。另外,当英国无力统治其殖民地时,也经常用分裂手段埋下祸根,以期卷土重来。当今世界很多热点问题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伊拉克和科威特边界等问题,都是英国分裂政策埋下的祸根。

  今天英国是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最积极的支持者。美国的盟友中,不少国家提供了赞成票、宣传机器和军事基地,但向英国这样实实在在出兵助战的国家并不多。每当小布什宣布要“率领盟国……”,其实就是“率领英国……”而已。尽管国际反战人士对英国和布莱尔有种种非议(纳尔逊·曼德拉甚至把英国首相布莱尔称为美国的“外交部长”),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英国完全成了美国的附庸,客观的说英国仍然是个有独立意志和利益的国家,英国的统治集团只是按照自己的战略思维来谋求自己的利益。现在,法、德两国公开反对美国对伊政策,与美国矛盾加深,美国提出“新、老欧洲”说,正好符合英国的利益,唯一遗憾的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演技太差。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演技有时比剧本还重要。即使在英国议会下院,布莱尔古怪的乡下口音也只能给他赢得倒彩。如果用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那样纯正的英国口音说同样的意思,效果会好得多。

  所谓“间接路线”战略,是指英国在欧洲爆发战争时,不直接参加战争,而是利用海上力量的优势,夺取制海权,切断敌方的海上贸易。然后夺取和控制大陆边缘,最后在大陆国家两败俱伤之后,英国再出来夺取胜利果实,这样风险最小,而且一举多得:不但削弱了现在的对手,而且还削弱了现在的盟友(下一场战争的潜在对手)。这种“间接路线”战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成功的,英国可以集中资金发展海军,强大的皇家海军保护了英国的本土、海上交通线和海外殖民地,使英国从殖民地源源不断获得财富,在欧洲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并能伺机击败对手。直到第1次世界大战,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德国大规模使用潜艇,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受到沉重打击。第2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轰炸机使英国再也无法置身事外,德国潜艇几乎扼死英国。为了击败德国,英国不得不用黄金和海外殖民地向美国换取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英吉利海峡不再成为保护英国的屏障,两次世界大战最终英国赢得了战争,失去了帝国。

  美国对英国战略思维的继承

  美国是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没有赶上瓜分殖民地的狂潮,仅搭上了末班车,在美西战争中夺取了菲律宾。但美国的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挥之不去的“殖民地情节”,所以,当奠边府战役之后,法国殖民者被迫撤出越南,美国认为自己填补法国人的空缺是天经地义的,唯一没想到的是,强大的美国军事机器竟在小小的越南一败涂地。

  在制造分裂方面,美国同样继承了英国的战略思维。对中国,美国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的进行分裂活动,美国曾长期出钱、出枪支持西藏叛匪,甚至在美国国内设有训练基地,还利用美国飞机空投物资、人员,对中国边境地区展开恐怖活动。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支持台独势力,从资助、包庇流亡的台独势力开始,一直发展到出售先进武器,甚至于开展美军和台军的联合训练。美国上述行动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利用分裂势力遏制中国的发展。在朝鲜半岛,每当南北双方出现和解的迹象时,美国就挑起事端,制造紧张空气,特别是针对金大中的阳光政策,美国更是不遗余力的加以破坏,否则,如果朝韩关系缓和,美国军队将很难有理由继续赖在当地。美国对南联盟的分裂行动取得了成功,南斯拉夫被肢解成多个小国,而且互相仇杀,美国因此打掉了俄罗斯重返巴尔干地区的一个桥头堡。在中东,美国利用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牵制和削弱阿拉伯国家。在海湾地区,美国先出售大量武器(包括生化武器)支持伊拉克对伊朗作战,然后又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最终的目的是避免盛产优质石油的海湾地区出现一个军事强国和美国抗衡。在伊拉克内部,美国又扶植南部的什叶派、北部的库尔德人。目前美国正准备把伊拉克肢解为南、北、中三个国家,以便长期控制。唯一出乎美国意料的是,美国扶植库尔德人的计划引起了土耳其的警惕,反而损害了美国的侵伊计划。

  “间接路线”方面,美国是英国最好的学生,从地理环境看,太平洋和大西洋仍然能为美国提供保护。第1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最后参战,摘取胜利果实的做法完全出于英国人的教育。传统的“大陆边缘”战略认为只要控制了大陆边缘地带,就可以控制整个大陆。主要指导思想是:在经济方面,通过控制大陆边缘地带来控制海洋、进而控制海上贸易,进而在综合国力竞争上占优势。在军事方面,这些基地平时主要用于侦察、监视、巡逻,临战时可以保证美军迅速部署,进攻时可以从这些基地起飞轰炸机攻击大陆上的纵深目标。防御时可以通过海上封锁来削弱并最终击败对方。这个学说对于海上强国有利,比维持庞大的陆军直接占领大量土地的成本要低。100多年来美国在全球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这个“大陆边缘”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太平洋地区,美国沿大陆边缘:南朝鲜、日本、新加坡(以前还包括台湾、南越和菲律宾)等地建立了军事基地,部署了陆海空军,目的是围堵前苏联和中国。特别是执行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在海湾地区,美军从1991年开始在科威特、沙特、巴林、卡塔尔等几个海湾国家驻军,通过多年的海上封锁,美国成功地削弱了伊拉克的国力和军力。通过建立“禁飞区”,美国不但从军事上压缩了伊拉克的防御纵深,保持对伊拉克腹地的侦察,而且还为美国支持的伊拉克反对派在伊拉克境内活动提供了保护伞。从去年美国决定入侵伊拉克开始,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基地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成为美国大举调兵的跳板。特别是美国在当地的大批预置装备,为提高美军装甲部队的调动速度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风帆时代创立的传统海上贸易理论没有考虑到能源问题,在传统的原料——产品链条里,能源只是众多原料的一种。但在现在世界工业日益发达,能源日益紧缺,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制约,能源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石油。所以在今天,争夺能源产地、控制能源通道比控制传统的原料产地和贸易航线更加重要。由于一些重要的石油产区如里海地区是远离大陆边缘的,一些重要的贸易通道如输油管线和铁路运输线同样位于内陆。苏联的解体后,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很多地方出现了力量真空,也给美国扩张势力范围的行动提供了可能。因此美国及时修正了以往的“大陆边缘”学说,美国在海湾和中亚和高加索的军事行动表明,美国未来国家战略的着眼点落在控制能源上,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继承和发展了萨达姆发动海湾战争时的战略思想,美国认为可以通过控制世界的能源来控制世界,并准备逐步把地面作战行动深入到内陆地区,特别是在中亚和伊拉克腹地。美军在这些地区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控制当地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切断中国西部通向中东地区的陆上交通线。

  “间接路线”的思想也被美军用于城市战上,为避免伤亡,美军一些高级将领主张不直接进攻城市,而是采取围城的办法,切断能源、水源、食物等“让城市自己崩溃”。

  美国从英国那里继承了一整套战略思维,并且不断发展、完善。正是在这套战略思维指导下,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军事力量编布世界各地。但是应该看到,也正是在这套战略思维指导下,英国由一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变成一个二流国家。可见,美、英的战略思维仍然有局限和不足之处。首先,美、英建立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的时候,世界各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当这些老牌帝国遇到新兴国家挑战时,他们往往会面临着胃口与能力之间的矛盾。即使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正当它紧锣密鼓地准备入侵伊拉克的时候,在远东地区突遭朝鲜挑战,于是立即陷入兵力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美、英式帝国体系的脆弱之处。其次,面对世界各民族的觉醒,传统的帝国主义思维方式无法应付。二战结束后,美、英和世界民族解放浪潮徒劳地作战过,他们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亚洲、非洲很多地方疲于奔命,但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能阻止越南、马来西亚、埃及等等前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收复主权。也没能阻止伊朗等国人民推翻了亲美的封建王朝。而且,美国还在越南输的一败涂地。

  今天,美国在全球化的包装下把自己的战略目标定位为遏制别国发展,阻碍别国统一。虽然美国可以长期对某个国家进行打击和封锁,但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最终是无法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相抗衡的。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美国大兵压境 海湾战云密布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