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热点聚焦:北约在伊拉克危机问题上传出“不”声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2月11日 12:11 新华网

  新华网布鲁塞尔2月10日电国际随笔:北约在伊拉克问题上传出“不”声

  新华社记者田帆

  2月10日,北约成员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作出了一项耐人寻味的决定: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联手阻止北约以“默许”的方式,通过美国提出的在发生对伊战争的情况下北约向
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的提议。

  早在1月15日,美国便正式要求北约盟国为对伊战争制订军事协助方案,包括在土耳其部署“爱国者”导弹和预警飞机,在地中海部署扫雷艇和巡逻艇等。但由于法德等国认为“时机不对”,美国的提议被一再搁置。情急之下,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决定使用所谓的“默许程序”来通过这一方案,即如果北约19个成员国中没有任何成员反对,这一提议将自动获得通过。

  可是,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却打破了“沉默”,大声地说出了“不”字。这声“不”字,并没有让人太感意外,因为此前三国政府已一再表明:如果现在就支持北约制订军事协助计划,就等于让伊拉克危机“从逻辑上进入了战争”,而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其实,就算这三个国家坚持说“不”,也未必能阻止美国绕过北约乃至联合国,带着一些“铁杆兄弟”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但这一声“不”字,却会对北约各成员间的关系乃至北约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回顾北约53年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个以“一致通过”为决策机制的军事组织是罕闻“不”声的。原因很简单,作为冷战的产物,北约这个美国主导的跨大西洋军事联盟是建立在共同安全利益基础上的。冷战时期,美欧各有所求,尤其是西欧各国需要借助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当时的苏联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戴高乐时期的法国唱反调外,处在美国“核保护伞”之下的欧洲人是难以对美国说“不”的。

  今非昔比,冷战的结束使欧洲的安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假想敌”的消失,也让北约失去了方向感。在北约重新为自己定位的过程中,各方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都打起了各自的“小算盘”。这次在伊拉克问题上,北约内部传出的“不”声,便是各国战略考虑和国家利益不同使然。

  美国凭着超强的军事实力,一再扬言没有北约盟国的参与,便能“独自”解决伊拉克问题,再演一出阿富汗战争式的独角戏。美国之所以向北约提出一些要求,并非着眼于军事上的强强联合,倒是更看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美国显然希望通过北约这一军事合作机制将盟国“团结”在自己周围,增强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当然,美国对北约的期盼并不止于此,而是希望能继续维持和控制这个庞大的军事同盟,并逐步将其由一个“集体防御组织”改造为美国控制欧洲乃至欧洲以外地区的战略工具。

  法国与德国作为欧洲大国,自是不甘受美国摆布,更何况伊拉克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占有与控制,关乎法德两国长远的国计民生。当然,限于自身实力,法德等国不可能单独阻止美国行动,因此希望借用北约这一“多边框架与合作机制”束缚美国的手脚,以遏制其日益突出的“单边主义”倾向。

  利益不同,想法不一,“团结”自然成了问题。不过,这种利益上的分歧还远没有大到威胁北约存在的程度。不管是法国、德国,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都需要北约的存在。但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北约存在,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冷战结束、北约东扩和阿富汗战争,都曾引发有关北约角色与职能的大辩论。相信北约这次传出的“不”声,又为这场仍末找到答案的辩论提供了新的话题。(完)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