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长篇特写:中国扫雷部队到国外去扫雷(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月18日 17:01 科技日报

  文:特约记者项志明、涂学能,本报记者唐先武,摄影郭守民、吴强

  2002年12月31日上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在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中,一架银燕穿云破雾,缓缓地降落在停机坪上。当我赴厄立特里亚执行指导扫雷培训任务的14名专家走下飞机舷梯时,欢迎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长时间的热
烈掌声。

  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外进行的扫雷援助行动。专家组载誉归来,不仅意味着我国的扫雷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更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活动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雷患国际社会关注的世界难题

  地雷,因其“价廉物美”而被许多国家列入常规防御性武器的首选之一。但由于其易布难排及大量使用,地雷在挡住入侵者脚步的同时,也造成误伤百姓的问题,挡住了当地战后恢复经济和重建家园的步伐。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仍有55个国家生产各种地雷,仅杀伤人员地雷就达300多种,年产量1000多万枚。全球有68个国家埋有近1亿枚地雷及其它爆炸物,每年约有26000人触雷而伤亡。非洲是世界雷患重灾区之一,仅安哥拉埋设地雷总数就达到了全国人口的总和,约有20000人因触雷而截肢。在柬埔寨,每月有150至300人被地雷炸死或炸伤,平均236人中就有1人因地雷而致残。

  雷患,这一世界性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禁雷、限雷浪潮。

  消除雷患中国政府作出庄严承诺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杀伤人员地雷误伤平民问题,强调处理地雷问题时,应兼顾人道主义关切和主权国家正当防卫的需要两个方面,扫除已部署的杀伤人员地雷是解决杀伤人员地雷威胁平民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国政府在战后扫雷问题上,一贯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981年9月,我国正式签署《特定常规武器公约》。1998年10月,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批准了新修订的《地雷议定书》,我国从而成为新修订的《地雷议定书》的第26个缔约国。

  我国首先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扫雷问题。1992年4月起,我军先后两次进行中越边境大扫雷。扫雷部队官兵依靠我军自行研制革新的复合探雷器、扫雷车、扫雷犁等新型扫雷装备,用人工搜排、焚烧、爆破、机械等20余种科学扫雷方法,使扫雷效率提高了十多倍,创造了世界扫雷史上扫雷成本最低、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安全率最高等多项纪录。

  据统计,1992年到1999年的7年间,我军在云南、广西边境地区共扫除地雷188万枚,其它爆炸物32万枚,销毁废旧弹药700余吨,打通边贸通道和口岸290多个,恢复弃耕地、弃荒牧场山林6万多公顷。联合国官员考察后说,中国境内已完全消除了雷患问题,中国军队的扫雷技术和经验,值得其它雷患严重的国家借鉴。

  在消除本国雷患的同时,我国政府还根据议定书有关技术合作与援助的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向联合国扫雷信托基金捐款和向雷患严重国家赠送扫雷器材的形式,进行国际援助。

  1997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国际扫雷努力和国际扫雷合作,包括向国际扫雷基金提供捐赠,在扫雷培训、技术和设备方面提供援助。

  1998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扫雷信托基金捐赠10万美元,用于波黑扫雷行动;1999年和2000年,我国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举办了两期国际扫雷培训班。来自7个雷患国的40多名学员,接受了扫雷技术、实施方法和组织作业程序等内容的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些学员回国后,已成为所在国的扫雷技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的力度。仅2001年,就向柬埔寨、安哥拉、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厄立特里亚等7个雷患严重国家捐赠了大批探、扫雷器材,用于战后扫雷。为拓宽新的援助形式和渠道,2002年,我国政府在为黎巴嫩捐赠扫雷器材的同时,组织了赴厄立特里亚指导扫雷援助行动。

  援助扫雷让和平硝烟在异国雷场升腾

  2002年12月9日上午,厄立特里亚阿瑞扎地区山地雷场。

  随着中国专家组组长李智伦起爆命令的下达,扫雷爆破的硝烟在雷场腾空而起。几分钟后,一队头戴防护头盔、身着防护服、脚蹬防雷鞋的厄方受训学员,迅速奔向雷场,手持探雷器,两人一组,成扇形向纵深推进。10分钟过去,一名学员的探雷器首先发出了“嘀嘀嘀”的报警信号。此后不久,雷场内的“嘀嘀嘀”声此起彼伏,20多枚防步兵地雷在我国专家的指导下被一一排除。刚才还危机四伏的雷场,转眼变通途。观摩台上,联合国驻埃厄维和特派团地雷行动协调中心的官员和厄扫雷专局官员的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频频伸出大拇指说:“中国扫雷专家,

  O K!”

  我专家组是2002年9月1日从北京启程,赴厄立特里亚进行指导扫雷援助行动的。专家组的14名同志,有来自科研院校长期从事地雷爆破技术研究教学的科研人员,有来自参加过云南边境大扫雷的技术骨干,都是思想作风过硬、技术水平一流的专家。

  经过16个小时的飞行,专家组的14名成员终于来到了厄立特里亚扫雷培训中心。在这里,他们要对60名厄立特里亚扫雷受训学员进行理论教学和模拟扫雷训练。

  尽管来厄之前,专家组已对那里的艰苦环境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正到了目的地,当地气候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还是让大家吃了一惊。由于雨季推迟,白天仍然非常炎热,平均气温都在40℃以上,水电供应也是时通时断。主副食经常供应不上,饮用水要到首都阿斯马拉购买。往返道路坑坑洼洼,来回要六七个小时,一个月跑下来,专家组新购的丰田越野车就损坏了4副轮胎。

  最令专家组头疼的还不是环境的艰苦。由于连年的战乱,厄受训学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语言交流也存在着障碍,还有一些学员对扫雷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为克服这些难题,专家组采取因人施教、重点辅导,电教配合、集中复训等方法,组织理论教学,使厄方学员较好地掌握了扫雷知识,为实地扫雷奠定了扎实基础。

  11月1日,专家组按计划转场到厄西南部的塞坝村和阿瑞扎,指导厄受训学员对这两片山地雷场进行现场扫雷。

  距阿斯马拉107公里的塞坝村和阿瑞扎,是典型的高原地区,昼夜温差20多摄氏度,风沙经常遮天蔽日,条件较培训中心更为艰苦。专家组到达的第一天晚上就吃了一个“下马威”。夜幕降临,狂风大作,将他们白天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8个帐篷连根拔起,大家只好等风沙稍小时重新搭建。不一会儿,肆虐的大风

  又将帐篷全部吹倒。就这样,搭建、吹倒,再搭建、再吹倒,反复了5次,搞得大家筋疲力尽,一晚没睡,只好守着帐篷在风沙中坐了一夜。第二天,在厄方官员

  的协调下,专家组分散住进了附近百姓家。

  也许是受雷害太深,厄方学员不同程度地对雷场存有恐慌心理,而且塞坝村、阿瑞扎两片雷场地形复杂,不明因素多,是厄立特里亚外国非政府扫雷组织公认的难扫地段。专家组全体成员心里非常清楚:自己代表的是中国,面对雷场,稍不留意,付出的不仅是生命的代价,而且是一个大国的国际声誉。

  一次在分割雷带时,一名曾参加过厄埃战争的学员对分给自己的一条边缘雷带自信地说:“我当年曾亲自参加了这片雷场的布设,这条边肯定没有布雷。”说完,便准备越过这条雷场到下一个目标区。我专家组组长李智伦凭着自己曾两次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判定:这种地形是苏式布雷法中的典型雷场,这条边不可能没有地雷。他一边及时制止了这名学员的行动,一边亲自操起探雷器,沿路查过去。不到半小时,一枚防步兵压发雷便握在了李智伦的手上。看着这枚地雷,厄方学员们吓出了一身冷汗,对中国专家的扫雷经验和技术深感佩服。

  援厄期间,我专家组指导厄方学员扫除雷区近9万平方米,排除、引爆地雷和未爆炸物600余枚,我方专家和厄受训学员无一伤亡,同时帮助厄方建立起了第一支具备基本扫雷专业知识、掌握实际扫雷技能的人道主义扫雷队伍。

  11月7日,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尔基接见了专家组部分成员,高度评价了我援厄扫雷行动。

  12月27日,我专家组圆满完成在厄立特里亚指导扫雷培训任务,即将踏上回国旅途。当地百姓闻讯后,自发组织狂欢活动,盛情欢送中国专家,教区牧师专程赶来为中国专家祈祷祝福。一些群众流着热泪紧紧拥抱着中国专家,请求专家组将五星红旗留给他们作为永远的纪念,他们不仅要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已扫雷场,更要让她永远飘扬在厄立特里亚人民的心中!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