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飞豹”冲天 中国超音速战斗轰炸机研制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12月5日 08:17 东方网    

  今年夏季,曾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先后筑起三座里程碑的中国航空工业第603研究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又以非凡的智慧将某国家重点型号飞机成功地放飞蓝天。

  每一个中国人应当记下这样一个令人扬眉吐气的日子:1998年11月15日。珠海,第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由603所设计、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制造、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的中国高性能歼击轰炸机———中国“飞豹”战机,首次揭去神秘面纱,以长剑出鞘的
磅礴气势冲天而起,时而舒如流云,时而疾如闪电,一连串的平飞、拉起、跃升、横滚、俯冲、急转等空中动作,令全场观众惊叹不已。

  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的盛大庆典上,六架“飞豹”战机又以新颖、高难度的六机箭形编队,“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检阅,向世界展示我雄壮之军威、强盛之国力。

  历尽坎坷,历尽艰难,十年铸一剑。中国终于有了高性能的歼击轰炸机。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说,“飞豹”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测绘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近日,本报记者有幸独家走进中国“飞豹”战机的诞生地———陕西阎良,中国著名的“飞机城”,造访该机的总设计师单位603研究所,拂去岁月的积尘,追寻那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研制故事,对航空科研勇士们奋发图强、航空报国的英雄气概的敬意油然而生!

  研制经费仅有一亿美元

  在603所新落成投入使用的科研大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航空工业飞机主机所最年轻的所长黄强介绍说,“飞豹”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它是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照的情况下,由603所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按照“20年不落后”标准设计的,在10年的研制过程中曾经受了“三起三落”的严峻考验。603所人发扬“献身航空、百折不挠、科学严谨、敢为人先”的“飞豹精神”,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飞豹”倾注了成千上万名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黄强动情地告诉记者,一架“飞豹”飞机的零部件有43万个,每个零件都是设计人员用手工完成的,第一代“飞豹”飞机就是这样用了整整10年时间设计出的。

  黄强说,最初参与“飞豹”飞机研制的工作人员只有800多人,但没有一间固定的试验室,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完成的。处理成千上万的数据靠的是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整个绘制过程都是用铅笔和尺子在图板上一点点画出来的。

  黄强说,“飞豹”的研制经费只有一亿美元。国防科工委一位领导曾动情地说:“如果把这一新机的研制经费交给世界上任何一个搞飞机研制的国家,我看谁也不敢接这个任务。10亿人民币,1亿美元,在任何搞飞机研制的国家里,都是天方夜谭。但是,我们做到了,这个奇迹在我们手上产生了!”

  黄强介绍说,该给咱们的飞机起个名了,有人建议,国外的飞机有叫“狂风”、“幻影”、“大黄蜂”之类的,雅俗共赏妇孺皆知。咱能不能也给它起个绰号?这个建议挺好,于是就发动大伙起名字,呼啦啦起了上百个,筛选后集中在“西北狼”、“撒手锏”和“飞豹”三个上。后来,由于飞机代号的前两个是“FB”,英文是FIGHTBOMB(歼击轰炸),“飞豹”的拼音正好是FB,英文同拼音正好吻合,最后定名为“飞豹”。

  阅兵在即竟出意外险情

  黄强说,1999年10月1日那天,六架“飞豹”飞机在空中呈箭形编队接受检阅,时间仅仅5秒钟,但很少有人知道,11天前的9月20日,一架飞机却在训练中机头意外擦伤,为保证受阅表演万无一失,人们曾紧张忙活了三天两夜。

  那天,成功演练后返回,第一架飞机安全降落后,紧跟其后的第二架飞机即将着陆时,机头下的前起落架却未放到位,这种情况弄不好会机毁人亡。情况已非常危险。地面的指挥员和跟飞的技术人员立即大声惊呼:“起落架没放到位,起落架没放到位……”然而,飞机巨大的轰鸣声把地面上的喊声给压住了,驾机的飞行员和领航员全然没有听见,飞机仍向地面俯冲下来……飞机后部的主起落架着陆后,顷刻,机头却因前起落架未放置到位,在跑道上擦出一片耀眼的火光……呼啸而至的消防车紧急抢险。这次意外事故所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机头已严重擦伤。

  消息像闷雷在阎良飞机城炸响,气氛立刻变得凝重,正积极备战国庆检阅的我们立时心里像压着磨盘似地沉重———该机10天后将参加阅兵,而且担任指挥机,编号已经上报中央军委,现在机头严重受损,常规修复需要两个月;再说,编号已经上报,不可能更改,况且航空兵部队为这次检阅已对这组编队训练了一年,飞了2000多个起落;不可能换机,即使能换,由于每架飞机的性能不完全一样,精度要求非常高,也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训练出空中编队的完整效果———必须打破常规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修复!

  十万火急!603所接到修复急令后,著名飞机结构强度专家龚鑫茂副总设计师立即搭乘一架运设备的军用货机赶往事发机场。根据现场勘察,该机修复难度比来时想象的要大得多:修复时间紧,现场条件极其有限!龚副总设计师等打破更换机头的常规修复方法,提出先切除、再校型、该换的零件就地加工的修复方案。经过昼夜抢修,终于使这架飞机准时重返蓝天。

  一年拿下电子样机1999年国庆阅兵之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又赋予603所多项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任务,技术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时间之紧迫,实属空前。

  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研制“后墙不倒”,缩短同国外先进航空工业几十年的差距,一所之长的黄强冒着失败甚至被革职的风险立下“军令状”。

  某国家重点型号工程设计时间只有常规时间的一半!这意味着要在很短的期限里,一步跨越到国际水平。军令如山!而一架飞机的43万个零部件如仍用手工绘图设计,肯定无法按时完成任务。黄强等所领导大胆决策,在国际上率先将一种软件应用到飞机设计上,并舍弃局部采用的稳妥方案,在国内最先向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电子预装配的无纸设计难关发起冲刺。

  曾编制出被世界上称为“吴氏程序”软件的计算机专家、该所57岁的副总设计师吴介琴“挂帅出征”,12名年轻科技骨干组成攻关组,选取飞机上具有代表性的曲面外形复杂的某段为突破口,用国内在飞机设计上从没用过的电脑三维设计法展开攻关,时间只有4个星期!

  攻关组几乎一天24小时连轴转工作。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努力,软件应用问题终于解决了。然而,到攻关后期,最大的难度出现了:采用了三维设计,加快了设计进度,可很多传统的零部件加工工厂不完全是用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来加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传统方法加工。由于生产手段跟不上,有一部分还要看传统图纸,又得把三维设计翻译成原始的二维图纸。可计算机过不了从三维设计自动翻译成二维图纸这一关,不是多线就是少线。

  吴介琴带领几个年轻人一起没日没夜地干,身板已经到了快撑不住的地步了。

  一天晚上11点钟,吴介琴看着眼前这些已几天几夜没合眼的组员说:“咱们再干一会儿,今晚数据再不出来,我就真的要跳楼了”。当晚凌晨,当绘图机上绘出第一张由三维转成二维的精美图纸时,双眼布满血丝、脸庞浮肿带青的吴介琴发疯似地冲到走廊上边跑边喊:“图出来啦,图出来啦!”就在此后不久,吴介琴终于积劳成疾,患重病住进了医院。

  2000年9月26日,603所的三维无纸设计传到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飞按此图纸生产加工出第一个零件。经检测完全合格,百分之百可以装机。它标志着国内飞机无纸设计从此诞生了!

  三维设计技术在全机上的全面采用,使飞机设计的效率成倍地提高,603所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飞机设计手段上的革命,对飞机设计水平的提升、研制周期的缩短、研制成本的降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紧随而来的是,他们又攻克了国外需3至5年才能攻克的技术难关,在国内做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子样机。

  消息传出,国际航空界震惊了!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副总裁伯纳德先生闻讯后发来传真,文中用了三个感叹号表示祝贺:在国外要用三到五年时间,而你们一年时间就拿下来了!中国人,了不起!!!美国波音公司专家获悉后,提出来该所访问交流。在国家“863”计划十五年成就展上,这一成果引起国内专家的关注,一些院士伸出了大拇指:“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航空功勋欣慰而去

  就在2000年603所无纸设计成功加工出第一个零件的当天,研制“飞豹”飞机的另一名负责设计和生产的工作组组长、年仅56岁的龚鑫茂副总设计师带着欣慰溘然长逝,永远告别了顽强拼搏36年的航空科研岗位和朝夕相处的战友们。

  那些日子,在西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抢救病房,胰腺已糜烂坏死、肝脏已萎缩得只有拳头大的龚鑫茂,心中仍惦念着科研一线战友们的消息。逝世的前几个小时,当他听到无纸设计成功的喜讯后,兴奋地对身边守候的女儿说:“我昨晚就梦到了,真不简单呀!”过度的兴奋导致他的病情加重。

  得知无纸设计成功加工出第一个零件的消息后,女儿趴在爸爸耳边轻声说:“爸,咱们所的异地无纸发图很成功,百分之百符合装机要求……”女儿看到龚鑫茂嘴角动了动笑了。这个喜讯一直鼓舞着已无力说话的龚鑫茂,那一整天,他的精神都很好。没想到半夜时,龚鑫茂的心跳加快,血压降低,又被送进了抢救室……半夜12点时,所长黄强、所党委书记沈长河从抢救室把龚鑫茂接出来时,龚鑫茂全身插满了管子,身体全靠体外循环。大伙儿把他送回监护病房,龚鑫茂的身体开始慢慢变凉,慢慢变凉,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中国新一代战机研制人之一的龚鑫茂就这样去世了。

  参加救护的医生说,龚鑫茂是长期负重工作,积劳成疾累死的!他能照常工作生活,完全是靠精神支撑的!事实上,所领导早就发现龚鑫茂的身体不行,多次劝他住院,可他坚决不肯。

  2000年10月3日,603所建所40多年来最隆重的一次遗体告别仪式在骊山脚下举行,600多名上级机关、兄弟单位和所里人员为这位英年早逝的中国航空事业功勋送行。祭奠大厅摆满了300多个花圈,除研究所外,全是外单位送的。大家悲痛得泣不成声。

  一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面对他的遗体长跪不起:“龚总啊,我给您下跪了!”(韩宏雷、飙峰、秋斌峰)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