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德怀视察空空导弹厂

“霹雳1”空空导弹
 “霹雳2”空空导弹
 “霹雳3”空空导弹
如何发展航空工业,是当代人类最复杂最困难风险最大后果最长远的决策之一。航空史上充满失误的先例,充满了浪费的先例,触目惊心。下面近举几例:
●50年代,英国发展发展大型螺旋桨运输机,因喷气运输机时代过早到来,样机和研制全部作废。
●60~70年代,英法联合研制“协和”式超音速运输机,虽获成功,但因噪音大,耗油多,美国机场抵制,未能投入大批生产,消耗了大量资金人力。
●苏联仿照“协和”,研制成图—144超音速客机,因安全性、油耗高等问题,未能大量在民航航线上使用。
●美国B—70洲际轰炸机计划,因防空导弹和歼击机发展快,被迫放弃。
●美国F—84、F—101、F—105、F—106等机型虽已投入批量生产,但属于过渡型号,有较大的性能功能缺陷,或在战争中证明有所不足,未能保持长时间在军中服役。
●美国F—111,虽已生产,但使用中暴露许多问题,后来化大量经费去解决。
●美国B—1洲际轰炸机,价格高昂。虽已服役,但各种问题不断发生,未能参加海湾战争。
●前苏联米格23、米格25及某些苏霍伊型号战斗机属过渡型,虽大量生产,但并未获得应有的空中优势。
●台湾自行研制的IDF“经国号”战斗机,试飞中问题很多,虽勉强装备部队,最终还得订购大批美国F—16和法国幻影2000—5型战斗机,最终IDF产量有限。
●瑞典SAAB系列战斗机,结构上采用鸭式布局,出新过早,一时无法被市场接受,除装备本国空军外,基本没有外销订单。
……
还有大量的知名度不高的各种型号的各国飞机,默默地生产,默默地消失。使得凡有航空工业或基础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研究制造飞机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举手投足,非常谨慎。如日本,几次企图独立研制主力战斗机和大型运输机,终因技术和市场等问题,迟迟未能未能拍板。以日本的综合技术、工业、资本能力,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就更值得深思了。
正因为航空工业发展快,机型变化频繁,竞争激烈,才必须格外谨慎。飞机定型要慎之又慎,那么,建设一个以主机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难道不更应该慎之又慎吗?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民族航空工业呢?
必须优先发展:
*航空基础工业
*航空科研、试验事业和各种先进试验设备、航空教育事业
*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军用民用结合,参与国际合作,讲究经济效益
航空基础工业又包括:
*主机结构和空气动力学
*航空发动机
*机载设备
*航空材料和制造技术、制造设备
*导弹工业
*一切与航空工业有关和相当的冶金、化工、石油、机械、电子……等产业和部门以及相关的软科学。
这里谈一点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问题。
众所周知,1959年中苏闹翻,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中国航空工业处于艰难的自我摸索和仿制过程。其中走弯路费钱且不说,主要的是与世界航空工业的主流脱节。在常规兵器来讲,暂时脱节影响还不太大。而高技术的航空工业影响就非常大了。
值得指出的是,当时苏联处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给我国施展谋略留下了很大余地。印度正是利用了中苏矛盾,实施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整套航空、航天、核武器计划。印度从苏联获得了完整的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强击机、直升机组成的空军(部分购自西方),并且建立了制造米格21、修理米格25的航空工业。印度的中短程火箭发展、原子弹的研制,无不取自苏联。直到苏联解体,还有100亿美元的债务未还。最后用一些茶叶、服装应付了事,真可谓利大本小。
我国是否非要同苏联及东欧彻底闹翻?是否有必要公开持续达30年的意识形态争吵?是否能利用当时及后来苏联领导人的各种弱点和决策缺陷,是否就不会象印度那样“巧施骗术”,(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智慧和对付外夷的丰富经验,似不必让印度、越南之辈专美于前。)是在是大可争议的。
毛泽东去世,粉碎极左的“四人帮”后,中国外交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使战争威胁和战争风险大大降低。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吸取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尤其以“六、四”风波之后,以西方为代表的国际封锁和反华叫嚣使中国面对的国际氛围几乎倒退到50年代。但中国政府不失原则,纵横捭合,使敌对势力之反华招数一一失效化解,仅数年之后,国际上不得不重新承认强大中国之事实。回顾这十几年,中国外交主要使用非军事手段,节省了大量军费,保持了国内环境的宽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50年代到70年代初,真是否有必要弄那么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是否有必要使中国长期处于紧张地战备气氛中?或者即使战争气氛浓厚,又需要牺牲那么大的经济利益和人民生活,拒绝采用非军事手段减缓战争的压力?宋宜昌/文(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