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明末大将军袁崇焕祠堂修缮完毕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11月1日 09:28 光明日报

  袁崇焕祠修好了——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被聘为终身荣誉顾问

  记者孙献韬

  本报讯今年初,本报曾报道了佘氏家族380年坚持为明末大将军袁崇焕守墓的义举。报道刊出后,各界人士自发前往位于北京市广渠门内的袁崇焕祠、墓凭吊。日前,记者再次来
到这里,几个月前还在袁祠内外居住的、包括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在内的20多户居民已经迁往别处,袁祠恢复了85年前的旧貌。

  85年前,袁崇焕的同乡、广东东莞人张伯桢捐资修建袁祠,在袁墓南边建成一座五开间、四梁八柱的砖木祠堂。完工之日,张伯桢请康有为作文。当时正值民国初年,清帝逊位不久,普通民众特别敬重抗清英雄袁崇焕,修建袁祠在当时曾轰动京城。

  如今,康有为手书的“修祠纪事碑”就嵌在袁祠的西墙内侧。与“康碑”并列西墙的,还有一块袁崇焕手书的“听雨”碑,字迹苍劲而不失潇洒大度,右上方的一方印鉴依稀可辨,上书四个篆字“臣心似水”。对面东墙上也嵌有一方石碑,记载着1952年人民政府重修袁祠、袁墓的经过,由李济深撰文,叶公绰手书。

  守墓人佘幼芝曾给记者讲述过袁祠的百年兴衰史。1917年兴建袁祠时,张伯桢、康有为特意给佘家盖了几间平房;1952年重修袁祠时,对这几间平房也一并加以修葺。“文革”之后,袁祠西边建了一所中学,佘家的平房被拆,守墓人住到了自家原来的羊圈里,其他居民则陆续搬进袁祠。据崇文区文化、文物局局长贾洪震透露,为搬迁这20多户居民,加上修缮工程所需,有关部门共花了460多万元人民币。

  袁祠、袁墓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建的配套设施里,并没有守墓人的固定住所。对此,贾洪震解释说,虽然佘氏17代守墓史本身就是“活文物”,但时代在变,从前延续下来的做法不可能再继续下去。经征求佘氏的意见,区政府授权区文物局,特聘佘幼芝为袁祠、袁墓的“终身荣誉顾问”,并且还在袁祠里面为她准备了一间工作室,每月发给她400元车马费。“佘女士可随时来这儿看看、转转,这也是一种守墓形式吧。”贾洪震说。

  佘氏的一个传人佘宝林告诉记者,政府拿出这么多钱来重修袁祠、袁墓,佘家感到欣慰。佘家希望继续守下去,毕竟没有佘氏就没有袁祠、袁墓,缺了佘氏的袁祠、袁墓也是不完整的。佘宝林的儿子佘彦江,今年38岁,他要学习姑姑佘幼芝坚守祖训、矢志守墓的精神,他说“只要给我一间小屋,我就愿意在那儿继续守墓。”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