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外军新闻 > 正文
参观人质绑架现场 记者与绑匪面对面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10月28日 12:27 新闻晨报

  第一次闯关一无所获

  莫斯科人质事件已经结束了,细心的读者最近浏览报纸时或许会注意到,凡是有关此次事件的报道几乎都出自两位国际著名记者之手,他们就是英国驻俄罗斯记者马克·弗兰凯蒂和俄罗斯著名车臣战地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娅。

  绑架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上午,绑匪释放了一名人质,并通过他带口信说,绑匪头目巴拉耶夫愿意和平解决这次事件。在得知巴拉耶夫有和谈的意图后,英国驻俄记者马克立刻与绑匪取得了联系,要求采访巴拉耶夫。经过几番周折,马克终于获得了绑匪的特许。于是,当天下午,马克、一位俄杜马议员和两名红十字会医生一同来到了被绑匪占领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

  进入剧院大门,一行人看到地上到处是双方士兵在激战后扔弃的枪支和建筑物碎片,四周一片死寂,没有灯,连半个人影也没有。直到推开走道尽头的一扇玻璃门,马克他们这才看到一位头戴黑色面罩、全副武装的绑匪,对方立刻举起手中的来福枪,对准进来的四位陌生人。当马克他们出示了证件并详细说明了来意后,绑匪才予以放行,但喝斥他们放慢步子。

  像这样不知通过了多少个戒备森严的关口,四人终于来到了被囚人质所在的剧院大厅,但是那里没有巴拉耶夫,他们只见到了巴拉耶夫的助手兼代言人。失望之余,马克等四人向这位助手提出要面见巴拉耶夫本人,但遭到了对方的傲慢拒绝。马克随即掏出工作证递给助手,但对方连看都没看一眼,就对马克厉声喝道:“滚!快滚!”,助手身边的卫兵上前把马克推出了门外。第一次冒险“闯关”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受邀参观人质绑架现场 

  马克等四人走出阴森恐怖的绑匪老巢后,很快,马克与他认识的一位熟知巴拉耶夫的车臣中年男子取得了联系。该男子同意向巴拉耶夫引荐马克,但却很长时间跟巴拉耶夫联络不上。夜幕降临,时间一分一秒地滑过,马克再也等不及了,他决定单枪匹马直接去剧院见巴拉耶夫。

  事实证明,马克的决定是英明的,这一次,他闯关成功。当天夜里,他第一次见到了车臣绑匪头目巴拉耶夫。马克眼前的巴拉耶夫身穿防弹衣,头戴贝雷帽,腰间别一把A K - 47式手枪,说话的时侯一直注视着马克的眼睛。两人面对面地坐下之后,马克对巴拉耶夫的独家专访正式开始。

  巴拉耶夫平静地说:“我现在的感觉非常好。我完成了绑架人质的任务,实现了一个夙愿。其实,我真希望自己下一秒钟就死去,但如果我死了,他们(人质)也必须和我一起死。”

  顿了顿,巴拉耶夫继续说道:“我们不是恐怖分子,否则我们早就向普京开口要钱了。我们唯一的要求是:政府军撤出车臣,永远别再回来。现在,‘球’在普京手里。他要么选择继续打下去,要么选择让这群可怜的人活命。但如果他不采取任何行动,我们便只好按原先计划的那样大开杀戒了。”

  巴拉耶夫还主动邀请马克给被囚禁在剧场大厅里的人质录像,但这项提议立刻遭到其助手的反对,理由是“会泄露机密”。巴拉耶夫只好取消了录像计划,但提出要带马克去大厅“参观”一番,仿佛想在外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战利品”。

  来到剧院大厅,马克看到了凄惨的一幕:人质们蜷缩在厅的一角,四周是头戴面具、荷枪实弹的绑匪士兵。巴拉耶夫一边转悠,一边得意地向马克介绍说,大厅里到处安放了炸弹,一旦俄军闯进来,士兵们便会立刻引爆炸弹,然后与俄军和人质同归于尽。

  走着走着,巴拉耶夫突然神秘地消失了,马克的采访也到此结束。

  绑匪唯一信任的女记者

  25日,正在美国洛杉矶出席一个新闻界颁奖仪式的俄罗斯著名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娅突然接到了车臣绑匪头目打来的电话,要她立即回国,为解决莫斯科人质事件充当车臣方面与俄政府之间的协调人。

  放下电话,波利特科夫卡娅十万火急地赶回俄罗斯,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人质绑架现场,独自一人进入了车臣绑匪盘踞的剧院。当晚,她为700多名人质获释的斡旋一直熬到深夜,无数次冒着冷雨穿梭于剧院和俄政府战地办公楼之间,为两边传达信息。最后一次离开剧院时,波利特科夫卡娅向外界传达了两条信息:车臣绑匪首先要求俄总统普京马上停止车臣战争;绑匪们都已经作好了死的准备。

  波利特科夫卡娅是俄罗斯《新报》旗下的知名记者。她在车臣战地采访时不畏当局压力,敢于采写报道,赢得了车臣一些人士的信任。也正因为此,车臣绑匪在此次人质危机时才会放心地让波利特科夫卡娅充当他们和俄当局的中间调停人。

  波利特科夫卡娅“泼辣”的报道风格一度遭到非议。2001年2月,由于在车臣采访携带证件不全,波利特科夫卡娅曾被逮捕过。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波利特科夫卡娅离开俄罗斯,到奥地利“躲避”了一段时间。

  欧焓(中国日报特稿)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