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海军航空兵工程师杨瑞欣:让78架战机重返蓝天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10月21日 17:16 新华网

  新华网烟台10月21日电(人民海军报记者崔伟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沙志亮新华社记者陈万军)

  金秋的一天,渤海之滨某军用机场,蓝天如洗,艳阳高照。

  上午10时,部队长王维明、政委顾礼康发出命令:“双机编队起飞!”随即,刚刚维
修一新的两架战机加力起飞,直插云霄。此刻,人们将敬佩的目光一起投向双鬓斑白的高级工程师杨瑞欣——就是这位在装备修理岗位默默耕耘33年的花甲老兵,带领战友们一起把78架损伤战机重新送上蓝天。

  (一)

  那年夏天,98号飞机着陆时冲出跑道,右翼与障碍物相撞后严重损伤,“伤筋动骨”的部位达43处之多。有关部门和专家感到损伤严重,没法修了。

  难道这架飞机真的就不能重翔海天?当时,杨瑞欣恋恋不舍地围着飞机转了一圈又一圈,默默地下定决心:“修,我们自己修!”

  “老杨,受伤这么严重的飞机,咱们野战机场修理厂可从来没有修过。花钱修不好怎么办?修起来不能飞怎么办?就是能飞,危及飞行安全怎么办?”人们听说杨瑞欣要修这架飞机,一连提出三个“怎么办”。

  人们的疑虑没能动摇杨瑞欣修好这架飞机的决心。他说:“不修飞机要我们何用?没有第一次,就永远没有第二次!”

  在杨瑞欣看来,抢修受伤飞机是航空兵部队保持持续作战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他决心趟出我军野战机场抢修损伤飞机的新路子。

  技术上有难题,他就埋头查资料,算数据,定方案,并走出去拜师求教;器材紧张,他和同志们一起自制机件;某型铝合金器材短缺,他严密计算用其它材料代替……

  在他带领下,一个个技术上的堡垒被攻破了,一个个修复上的难题被克服了,仅仅花了不到3万元钱就使98号飞机焕发了青春。

  试飞之前,杨瑞欣在座舱里试了试机,听了听音,又走下飞机,检查了几个关键部位,转身对飞行员说:“没问题,放心飞吧!”飞行员怀着对杨瑞欣的高度信任,驾驶98号战鹰重翔蓝天。

  杨瑞欣常说:“我是干修理的,修不好飞机是我的耻辱!”前不久,一架国产新型战斗机在训练中损伤,机头罩损坏,机体下部变形。当杨瑞欣决定修复这架飞机时,飞机制造厂的一位师傅告诉他,兄弟部队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故,损伤程度还没这架飞机严重,但他们修了两次返工两次,最后不得不送工厂修。

  杨瑞欣想,飞机送工厂修不但要花巨额经费,而且来回折腾耽误飞行训练,更不能锻炼部队的修理队伍,于是决定自己干。他认真分析了兄弟单位修复飞机的全过程,找出了他们失败的原因,并对修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评估计算,制订了周密的抢修方案。在实施抢修方案中,他大胆采用了模板检测法、水平跟踪测量法、左右对称铆接法等新工艺新方法,使飞机一次修复成功。

  (二)

  杨瑞欣197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大学里主修的是俄语,为了工作需要,他又攻克了英语关,自己翻译英文资料;他学的专业是“材料和工艺”,为了成为修理专业的通才,他又自修了航空、力学、化学、电子、无损检测等多门学科。

  为了进一步提高修理保障能力,杨瑞欣加快了科研创新的步伐。2000年8月,机务部队的官兵找他反映,由于充入飞机的冷气含水分,冷气导管内出现了腐蚀现象。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杨瑞欣却放在了心上。他暗暗寻思:冷气含水分充入飞机,时间一长,就会锈穿导管,或者冬天遇冷结冰造成导管堵塞,如果出现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冷气供不上,飞机刹车不灵,影响飞行和训练安全。

  他决心攻克这一难题。前后一个多月,他几乎天天“泡”在飞机上。吃饭在工作场所,累了困了就歪在机翼下打会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套“分子筛冷气滤系统”在他手中诞生了,水分再也无法混在冷气里进入飞机,为飞行安全安装上了一把“保险锁”。

  杨瑞欣总是把科技创新的目标定在解决部队战斗力的急需上。去年飞行旺季,一架歼击机却“趴了窝”,究其原因是液动泵无法校验。单凭实际维护经验作判断不保险,有人建议拆下来送飞机制造厂,但来回最快也得一个星期。

  杨瑞欣急于解决这一困扰部队战备飞行训练的难题,决心自己干。他工作起来就忘了一切,办公桌抽屉里储存着几个干馒头,饿了就着白开水啃上几口。当时正是炎夏,为了解决液压系统匹配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他带领几名同志日夜攻关,身上被蚊虫叮咬得尽是疙瘩,也全然不顾;衣服被汗水浸湿了干,干了湿,碱花压着碱花。经过连续三昼夜的奋战,杨瑞欣和战友们成功地研制出便捷有效的“歼击机液动泵试验台”,不仅保证了飞机供油安全,而且使工效提高了20多倍。

  近些年来,杨瑞欣主持和参与完成了“飞机座椅模拟弹试验器”、“油箱增压安全活门研磨机”等40余项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其中10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

  杨瑞欣今年已57岁。作为全军首届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他的心愿是在退休之前,为部队再培养一批飞机修理专家型技术人才。在他眼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储备人才就是储备战斗力。

  某团修理厂副厂长王宝文,几次跟着杨瑞欣当助手,杨瑞欣觉得这是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就想方设法给他压担子,有什么科研项目就拉着他一起干。每逢王宝文遇到难题打“退堂鼓”时,杨瑞欣既鼓励又帮助,使他很快成为飞机修理的尖子人才。

  杨瑞欣认为,光知道跟着干的,只能成为一个熟练的技工;能干好又知道为什么这样干的是技术人才;既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又有所发明创造的是专家型的技术人才。

  他始终为培养大批专家型技术人才而奋斗着。每一次执行重大抢修任务,杨瑞欣都把它作为培养人才的课堂,领受任务后,他对官兵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咱们一起研讨研讨”。他让官兵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方案,然后他又逐条解释怎么修,为什么这样修。在具体实施中,他又手把手地教,修一架飞机就带出一批人。

  飞机座舱盖翻修需要配制一种“丙烯酸胶”。配置这种胶,不仅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而且有一定的毒性污染,需要在75摄氏度下加温32个小时。每一次调胶杨瑞欣自始至终坚守在现场,忍受恶劣工作环境带来的头疼、恶心等不良反应,一边试验一边讲解。在调胶的日子里,杨瑞欣常常通宵达旦,直到将“丙烯酸胶”熬制成功。就这样,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这项工艺技术不仅没有失传,还带出了一批调胶能手。

  海军航空兵领导这样评价杨瑞欣:“遇到损伤飞机,有的同志总是想方设法找理由,说这架飞机修不好,怕承担责任;而杨瑞欣则是千方百计找理论,说这架飞机能修好。”30多年来,杨瑞欣凭着对国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他的精湛技术,修好了78架损伤飞机,而且为部队培养出100多名专家型修理人才,他的事迹受到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高度称赞。(完)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