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舰船网友评论:论对台和平统一中的军事斗争问题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8月7日 01:07 舰船知识网络版

  低烈度战争——论对台和平统一中的军事斗争

  (网管按语:本文是署名为“darkgc”的网友于2月23日至8月6日陆续发表在“热点论坛”里的论帖集萃)

  和平统一台湾是对两岸最有利的选择。但目前的国际及台湾岛内都有相当强大的分裂
势力。必要的武力是阻止分裂企图、争取和平统一的有力保障。有理、有利、有节的武装斗争形式是必需的。

  以军事演习为代表的武力宣示已不足以吓止台独势力的猖獗,必须配合以实际的武力打击。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应该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维持对台军事压力的主要目标与选择手段。

  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是指严格限制作战目标与范围,但对被打击目标力求彻底摧毁的军事行动。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对利比亚的两次空袭与对伊朗海军与石油平台的打击、以色列20世纪80年代初空袭伊拉克反应堆等行动。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攻击方式威慑力大、后遗症小,是典型的现代打击手段。

  从层次上看,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可以满足从战略到战术层次的需要。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优点明显,其附带损伤小,作为以打促和的主要手段将十分有效,尤其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对重要的社会信息关节点依赖性极强、社会信心相对脆弱的军事对手的时候。

  西方现代社会对较大规模的灾害表现出较强的承受力,如日本在阪神地震后、台湾在9.21地震后及美国9.11事件后所表现的国民团结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点,这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一些相对较小的事件则可能导致其社会局势的较大动荡,如台湾八掌溪事件后的民众抗议风潮与内阁调整,美军在索马里的伤亡导致美国对索马里政策的调整等。仔细分析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则是西方现代国家制度内的固有矛盾使然。这种固有矛盾,也就是我对台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的最终对象。

  美国、以色列等军事强国以空中优势为代表的打击力量,是其发动低烈度打击的力量保障。选择这种高精度、低后遗症的打击方式,得到了其国家综合实力中高水平的科技力、教育力的支持,但也受制于其国内的高人力成本。中国如选择这一方式作为建军目标,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

  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就是为了防止台湾宣布独立而进行的,因此是在其接近这一底线时迫使其回缩的强力警告。96年的军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一作用,但还很不够。发动打击应具备以下前提条件:1)台当局有明显的离心倾向;2)两岸关系明显紧张;3)大陆在局部地区集中了优势兵力;4)有遏制台方的反击的能力;5)能制止外部势力的介入。下面就这五点具体分析。

  条件1是打击的最主要前提,但并非决定因素。96年的局势并不明朗,对李登辉的政治实力估计不足,军事打击的准备不充分,抗击外部势力干涉的信心与能力也不足。因此,在满足条件1、2,部分满足了条件3、4时,仍不能在演习中“假戏真唱”。

  陈水扁上台以来,“听其言、观其行”已有结果,其暗独主张趋向明显。基本符合条件1。

  但在民进党势力未能在台岛内占据绝对主动地位时,即泛蓝军仍能在政治上与泛绿军抗衡时,两岸的关系并无明显对立。台岛内各党派均纷纷向大陆示好(包括民进党),换言之,现在条件2还不充分。但条件2也是台方所能采取主动的最后底线。也就是说,条件3、4、5的主动权全不在台湾一方。

  条件3则是对解放军实力建设的基本要求:相应的优势兵力集结时间越短,或是在相等的时间里集结的兵力占优势,就意味着战斗的胜利有可靠的保障。这也是整体建军的目标所在。

  能满足条件3,则条件4相对容易。台方不能冒升级的风险——他所受的束缚远大于大陆。除非他敢冒全面毁灭的风险,但这里对台湾还存在一个悖论——只要台湾敢冒全面毁灭的风险与大陆作战,就一定会遭到全面毁灭。这意味着,(在一次战斗中)战胜台湾就意味着(在这次战斗中)遏制了台湾的反击。

  条件5则是整个前提中不确定因素最大的一条,取决于大陆自身实力及与外部主要势力的关系。大陆自身实力的增强最有助于满足这一条件,但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时机也应该积极把握。俄罗斯的第二次车臣战争、以色列近期对巴勒斯坦的打击都是在掌握国际关系中各种变局时所进行的,虽然成败各有分说,但方法可以借鉴。

  上述5点条件如果大部分满足(并非简单多数,还需仔细评估),就可以着手对台进行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

  中国式的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并不意味着纯粹的高技术打击方式,这在某些地方可借鉴俄罗斯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成功经验,也要汲取其教训。

  中国在精确打击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但这并非表明中国不能进行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实际两岸间50-70年代的多次武装冲突正体现了低烈度、高强度打击的军事原则,而两岸关系的走向也一度有过统一的机遇。我们不能再次与统一失之交臂。

  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以打促谈(不同于以打促和),通过战斗胜利在谈判桌上取得有利地位。目前的舆论造成武力使用的门槛太高,我们可能付出的代价太大。如果对台作战是一场战斗定输赢,那么我们有没有一战而胜的把握?万一战败是否就此让台湾独立?这种理论可以说是降低了使用武力的门槛。因此我认为应当谨慎对待“首战即决战”的说法,这种说法只能是战役原则而非战略选择。对台军事行动应该是由一系列指导政策连贯的战斗组成。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海峡对峙中,多由台湾采取主动,台湾“反攻大陆”的实质是攻势防御(类似蜀汉),而大陆一方的方针总体上是以守为攻。现在的实力对比已经有了本质性变化,大陆应该把握住这种变化的机遇。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战斗的主动权在大陆。大陆所要追求的就是将战斗限制在一时一地,而不能任由台方将其升级扩大,并寻求外部势力介入。这就是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追求的战役目标。

  在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的五个前提条件中,条件1与条件2存在因果关系。即是说,如果台方意在独立,那么leclerc所担心的“无所作为”状态必然是一种暂时状态。而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在现时的威慑目标也就是定位在使台方保持现在的“无所作为”状态。

  即使陈水扁可以等,急独派也不能等,他们会迫使陈水扁做一些动作,如护照事件。这些动作是否过火则取决于大陆如何看待:如果大陆实力足够强,则可能会将“过火”的标准定低一点。换句话说,当大陆的实力与美国处于相近的量级时,可能会采取某些行动迫使台湾进行选择。老北航的方法似乎也是选项之一,但具体方法上还要仔细斟酌。

  关于美国势力介入,这是既成事实——美国早已深深卷入台湾问题。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的另一个威慑目标就是避免美国的大规模军事介入。台湾对中美的国家利益影响不在一个等级,这已是卷入台湾问题的各方决策者的共识。这种共识促使美国作出其目前的两岸政策表态,也是台湾走向独立最主要的障碍之一。现在台湾不敢主动宣布独立,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自问没有打破这一共识的力量。台湾现在所做的所有提升国际地位的努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诱使美国打破这一共识。当和平手段不足以阻止台湾这种危险举动时,大陆就必须使用武力手段。台湾的做法可以说是他的一场豪赌:如果大陆的武力手段使美国感到有致命的威胁,即由大陆出手打破这一共识,美国将站到与大陆对抗的第一线。赌博的结果很可能是台湾的毁灭,但如果大陆实力不济,确实也存在台湾在美国扶持下独立的可能。而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则可以说是大陆在维持这种共识的前提下的唯一军事选择手段。

  台湾问题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了,其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解决台湾问题一定要有耐心。这一问题在目前也日渐牵涉到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互动,(可参见本人《中国国家安全目标》一帖)即使统一了台湾,也不意味着问题彻底解决。但就每次战役而言,理所当然越短越好。这一问题应灵活处理。

  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是敌国关系,炮击金门成为两岸间乃至中美间的特殊对话型式,但对金门的首次炮击行动则较充分地体现了稳、准、狠的打击原则。这可以说是在当时条件下我所进行的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严格控制打击范围与目标,以“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方式制止了台方的升级图谋。但这一炮击就持续了20多年,直到两岸关系出现好转迹象的70年代末(当然也有中美关系增强,大陆加强和平统一攻势的需要)。

  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的目标是促使台湾回到谈判桌上,把握这个“度”就非常重要。现在以色列沙龙政府对巴的持续打击就在于想迫使巴自治政府回到谈判桌上,但打击对象不清、手段不当、结果不佳。

  台湾政府不同于巴自治政府,其对岛内社会的控制力强,或者可以说只要搞定台湾政府,就搞定了整个台湾社会。因此打击目标可以明确地缩小到台湾政府(的政策)上。具体表现为政策的执行机构(执行人)上,如军队、海巡署等,通过打击动摇其政策制定机构与执行机构间的互信,从而迫使政策制定机构(政府)修改政策或是导致政府垮台。

  美国对并非其生死攸关的世界热点地区的干涉只能通过扶持亲美政府来完成。上述两种结果都扼止了美国的干涉途径。

  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是针对现行的国际秩序提出的。就我个人对超限战的理解,我认为其在作战手段与作战范围两者间超越的是手段,范围则需严格限定。这不同于高科技外科手术战争,这种西方式战争方式限制手段(拼钱的高科技)而不一定限制范围(如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对民用目标的“精确误炸”)。

  前文中对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设定的五个前提条件中,条件3、4属于大陆力量建设范畴,而力量建设与显示就是为了扼制条件2、5和条件1。但如果我们始终在论证这五个条件的关系,就会陷入阿几里斯追龟的悖论。因此,我们回头再审视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先设定讨论前提,即大陆有武装统一(或毁灭)台湾的能力。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第一个问题:如果大陆具有武力统一的能力,大陆是否有必要对台湾使用武力?

  答案1:台湾的离心倾向,大陆以非武力手段即能制止。

  答案2:台湾有离心倾向,大陆以武力手段配合其他手段制止其离心倾向(恶化)。

  答案3:台湾的离心倾向使大陆除了使用武力手段强行统一外,别无他法。

  答案1在现实岛内及国际环境下不现实,答案3的破坏性与后遗症均大,只有答案2是这一问题的最优答案。

  第二个问题:武力手段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1:非接触性实力显示,如军事演习。

  答案2:小范围接触性实力显示,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属于这一级。

  答案3:全面接触性实力显示,这意味着全面开战,也是小范围接触性实力显示升级的最后结果。

  答案1的威慑力有限,答案3则就是第一个问题中的答案3,最优答案2。

  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表现,大陆可根据自己所长选择。

  大陆对台湾在战略上握有相当大的优势,台湾总体呈现防守态势。大陆动武的顾虑并不在台湾的军事力量本身,台军所能做的只有等待援军。而目前所谓“决战境外”的攻势防御战略,一是针对其目前不利的被动防御态势的下意识反应,更主要在于凝聚岛内民心士气,为在岛内延长抵抗时间,以等待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援军作准备。

  台方的战略是建立在两个立足点上:1)以质量优势对抗数量,2)争取被纳入美国的全球防御体系(从这点上看,20世纪70年代末是其最弱时期)。这种战略的弱点也是明显的,台湾暂时拥有的质量优势很大程度只是一种宣传,但只靠演习与口水是不足以戳穿这一点的;而第二点取决于美军的增援规模与速度,这又受大陆与美国的实力对比的影响,而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在冷战结束后也已收缩。

  至此,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的轮廓已经初步显现,即每次限定目标,对台军的高技术、高价值目标的迅速摧毁,如大型舰艇、先进战机、远程雷达等。这也是大陆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海峡对峙中赢得主动的法宝(即使对全面决战也有削弱台防御体系完整性的作用)。

  对台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是在台湾寻求加入西方国家体系时与西方的一种较量方式,也是我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低烈度是避免与西方形成全面对抗的态势,而高强度旨在显示我方军事对抗能力。

  台独份子所寄以厚望的外来干涉不可能是一场宋江式的及时雨,从政治与军事两个角度分析都是如此。美国是目前唯一有能力大规模军事介入台湾问题的外国,但美国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其自身利益与安全。美国对中国有戒心,但中美间业已存在且有很大扩展空间的巨大共同利益,使美在大规模军事介入前会仔细衡量。中美在亚太的实力对比也使美在亚太势力线上有所后退(从台撤军),军事存在的规模比冷战时美苏对峙有了显著收缩。在亚太地区的局部军事实力对比出现了有利于大陆的变化。虽然美军通过强化全球机动能力,对这种实力对比予以一定补偿,但利用其反应时间差可能使其干预的图谋失败。

  美对印巴核试验的监控失败表明其监视、情报系统并非全能。而其后勤能力也制约其干预规模与强度。如果大陆能在美军作出有效反应之前,予以台军心理重创,以现有条件是完全可能的。

  由于将军事打击目标定位在予以台军心理重创,其难度较完全摧毁台军反抗能力要小得多。对台军的高技术、高价值目标的迅速摧毁,以我现有能力是可以办到的。在取得战果后即暂时停止打击。在此同时,将台岛内反独势力从与台沟通的第二管道升格为第一管道,以打促变。

  对美军的决心与能力应该有正确估计——即使美国完成与中国全面开战的准备的行动比中国(完成与美国全面开战的准备)快得多,美国也还没有作好准备。因此,大陆有可能在与美陷入(全面)战争状态之前,完成对台部分或全部军事行动。即是说,在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上,将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问题(暂时)分离。大陆目前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美国人的航母舰队出现在台湾近海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大陆宣战,更不是中美已经交战。如果美航母舰队或飞机抵达台海时,战斗已经结束,则美是否会就地转入与中国的战争状态?美国这样做又有多大胜算?

  从另一方面看,大陆对台军事行动规模越大,准备工作相应越复杂,美、台方面的应对时间也相应增加。如从台湾以战术行动为主抗击大陆,美以战略行动牵制大陆转化为台湾以战术行动牵制大陆,美以战略行动打击大陆,在目前的中美实力对比下,大陆胜算反而更低。

  因此,在对台采取军事行动时,我方有必要发挥我在战略上对台的全面优势以及对美的部分战术优势。高强度打击使美方直接军事介入的决心降低,而低烈度使美航母舰队即使出现在台海,也可以形成所谓双赢局面——我完成了打击任务,台岛内统派势力通过完成斡旋提高了政治地位,而美方“斡旋”也“收到了效果”,唯一遭到名义与实际上的双重打击的是台独势力。

  对台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是在从现在起20年内大陆可采取的几乎唯一一种军事应变手段。我认为,在大陆与美国的实力对比达到同一量级前,不可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中英香港问题是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超级大国间因对峙而无暇插手),中英实力基本相当的条件下,以极高的政治智慧解决的。因此,解决台湾问题还需要耐心。

  大陆进行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的准备时间与全面军事行动统一台湾相比要短得多。毕竟打击几十个台军的高技术、高价值目标与全面摧毁台军相比要容易得多。而完成对这些目标的打击后,也基本可以摧毁台军的反击能力。

  即使美军在事后赶到,因大陆已停止军事行动,美方将很难作出应对。这比大陆封锁台湾,遭遇美军可能进行武装护航时,中美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还要小。而这种瞬时性(相对于美军的反应速度)的打击对离美国保护圈较远的国家的威慑自不待言。如果这种打击表现出的技术含量使美军也顾忌,则威慑力更加明显。

  写到这里,大家也许明白我所指的打击手段——(弹道)导弹打击为主,其它力量以担任戒备,防止战争升级为主,但也可能视情况投入打击。

  登陆战的载具与人员装备的集结、航渡过程的演护、抢滩与纵深突破都需要大量时间(与对台高技术、高价值目标的打击相比)。这只有在瘫痪(不一定摧毁)台军抵抗后才能完成。而瘫痪战术可能也不外乎我所指的对台高技术、高价值目标的打击。而在瘫痪战后的选择,也就是leclerc认为的我与一些网友争论的焦点所在。

  我认为瘫痪战后冲锋式的登陆并不现实。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同岳不群刺瞎左冷禅后再冲上去与其贴身近战,而旁边还有个虎视耽耽的任我行,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太大。如果岳不群等到完全练成辟邪剑法,有足够把握一举把左冷禅与任我行都干掉,又恐怕任我行早已一统江湖了。岳不群当时的战术是在显示强大实力后抽身后退,静待对手认输,这也是他当时唯一合理的战术选择。

  登陆战后的陆战最难控制毁伤范围,除非所有台湾人民齐心协力,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否则必将有激烈交火。而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了对这种激烈交火造成的伤亡的准备?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这种死伤与动乱不介入的底线到什么程度?一旦外国大规模介入,后果更难预料。这一系列问题绝非几篇文章能讲清楚。在一出手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时候,不如袖手观望。所以,我认为必要的观望是合理的,而且这种观望是在威慑下的谈判的组成部分。

  中印边界作战后我方的行为被很多网友不理解,认为为什么不一举收复所有领土。但我认为当时我方的行动是有深远考虑的。形势不许可我在东、南线都局势紧张,北面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在西线也陷入长期紧张状态。因此采用了搁置策略。这一策略也确实已经保障了中印40年的和平。比照印巴在克什米尔的一些无人区拼得头破血流,其策略高下也很明显。

  或许有网友会说,台湾问题与中国生死攸关,不能简单照搬过去的成例,我承认这种这种说法有道理。我们要解决问题,正要防止过于简单与偏激。如果在台湾岛内发生了类似古巴导弹危机的事件,我们除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以外,确实没有其它选择。(但即使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及后来,美虽视古巴为眼中钉,终究没有直接出兵入侵)但台湾问题远没有激化到那一步。

  我所主张的低烈度、高强度打击方式,是基于我个人对我国实力现状的估计而提出的一种主张。作为人民解放军手中威慑力最大的武器,弹道导弹是目前我们掌握的不多的几种最可靠打击手段。从二战时的导弹袭城战开始,弹道导弹的威力已经形成了巨大威慑,这种武器正是西方军事战略中最担心的。美国下一阶段的军事战略几乎是全面围绕反导展开。因此,导弹战的战略意义并不限于台湾问题。如果大陆对台实施了有效的导弹战,则美将陷入两难境地——或者加大反导系统研制的投入力度,但后果是不可预知的;或者停止对反导系统研制的投入,则必须全面修改其军事战略,后果同样难以预料。

  96军演中弹道导弹演习的威慑目标不明确,且由于导弹的附加伤害小,破坏力不直观,易于为对方宣传战降低威慑力,因而导致台独气焰反而嚣张。而目前综合各方消息所得,大陆增加了在东南沿海的导弹部署,可见对这种打击手段是有信心的,只待必要时给台独势力以沉重打击。

  台湾在建军策略中,由于其对外部势力的依赖以及军事战略的巨大惯性,亦受制于岛内的复杂政治形式,陷入了长期以来的空心化、做秀化的倾向。如果说美军还能通过打击弱者而显示其威力,(而美军的实际建设目标则日趋实用化,其做秀是为彰显实力,实际上,北约中除了美国,其他仿照美国建军路线的欧洲国家战斗力有限,在科索沃尤其明显),而台军则无从显示其“威慑力”,只能寄希望于美军的及时增援。

  台军对自己的弱点一清二楚,郝柏村担任台湾军头时期所谓滩岸决战,“台澎金马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实质就是固守待援。而现在所谓“决战境外”,除了能鼓舞一下岛内民气,实际效果与作用都值得怀疑。

  台军将被迫为岛内的政治斗争付出代价。在平时尚可以通过强人治军加以控制,但一旦因政治原因导致重大伤亡,在战时可能导致强烈反弹。而这又会进一步削弱其战斗力。

  在我以弹道导弹远程打击台湾时,美军介入台湾的选择极困难。其在亚洲的军事基地与航母编队对阻止打击的实力有限,除非直接攻击大陆导弹发射设施,否则几乎无力阻止大陆对台打击。更大可能是美会以增强台方对地攻击能力的方式阻止大陆的打击,台亦会以此手段使冲突升级,换取美直接介入。而我方现时东南沿海对台军事行动的建设目标就是阻止台湾的升级图谋,即制止其对大陆的反击,吓阻美对大陆的直接打击。

  我军目前演练的主要科目——新三打三防,正是针对美军介入的方式所进行的准备。与此同时,保持一支有强大战斗力的陆军,是中美军事力量对比中对大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解放军陆军在与美国军事力量的比较中,在亚太地区具有相当的数量优势。但由于兵力投送能力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使大陆在突破第一岛链的实力较量中,陆军能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我认为,陆军在实际作战时可能会有相当严重的人员伤亡(俄在车臣的剿匪战斗就遭到了数千人的伤亡),虽然人口数量对此能起一定补偿作用,但在台湾这样一个难以进行宣传管制的战场,我们能否将由此而来的对国际国内的负面效应压缩在一定范围内,是值得怀疑的。

  在现实条件下,陆军在对台军事行动中主要起威慑与防御作用,防止台(美)军反击。同时只要我们在东南方向保持一支一定规模的强大陆军,美(台)军也不会轻举妄动,使战斗升级。随着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陆军的作战任务可能将逐步转向占领与清剿。

  在现有的世界各国军种建设中,随着制空权地位的突出,空军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就大陆空军目前情况看,仍以担任国土防空任务为主。在东南沿海,大陆空军仍是守有余、攻不足。因此现阶段战略应是以守为攻,在迫使台反击时给予其空军重大杀伤。随着大陆空军建设水平提高,也可能加入对台地(水)面目标的直接打击。

  海军的情况与空军类似,但在反击外来干涉的斗争中将居于中心地位。由水下力量与水面舰艇配合远程导弹与飞机,对外部干涉势力起预警与威慑作用,并随时准备视情况反击(更大程度上,在发展中的存在就是威慑)。

  综上所述,完成低烈度、高强度打击最关键问题在于军兵种协同。作战的主要难度在于协调各参战单位,在短时间内(可能只有几小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对几十个目标的军事打击,并确保自己不受大的损伤。

  低烈度、高强度的打击方式在我看来应该算一种政治手段,只是强烈一些。在现阶段,即台湾问题并没有恶化到相当程度时,也是我们的最后手段。但这是基于大陆领导层在对两岸关系问题(还包括双方与第三方的综合实力对比)准确判断后,得出能够和平统一的结论时的正确选择。但如果这种判断是错误的,而且不能及时调整策略,迅速从和平走向战争,后果将是极严重的。这种战略判断与调整的能力,就是综合国力的反映。在有形实力显著落后于我们的潜在对手的情况下,必须表现出比对手高超的谋略与决心,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战略平衡。

  我设想的战役级别的导弹战,在世界战争史上有过一些可以参考的先例,但与现实情况均有很大不同。因此,这种打击方式存在大量的未知因素与不明朗性。同时本人对军事只属于爱好者级别,不当之处颇多,欢迎各位指正。

  根据我所看到的一些报道,大陆在台湾海峡附近集结了3到5个导弹旅,约400枚以上中、近程弹道导弹,还有大量地面防空火力。同时空军可集结500—1000架左右二代以上战机,海军的两栖运输能力(加上民船)可以一次保障约一个集团军(5万人)规模的横渡。同时可以利用航天力量完成对以台北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的地区的全面监测。

  我认为,在这一基础上,只要不长的准备时间,就可以进行一次对台战役级别的导弹战。

  二战中海狮计划的核心是以制空权换取制海权,从而保障登陆胜利,其战役核心目标是登陆。英军正是通过将这一逻辑链的第一环就予以击破,挫败了德军图谋。但后来面对德军导弹袭城战,从战术上看,英(美)军缺少战术抗击手段,只能通过战略空袭去抵消德军导弹的战术胜利。而导弹的这种战术上的单方面绝对优势,是我设想的战役级别的导弹战前提之一。

  台湾缺乏战略反击的能力,美军即使对大陆进行战略牵制,也需要时间。从目前情况看,美军要能保证对大陆进行一次有效的战术摧毁性打击,约需要3到7天,其中集结足够数量的兵力进入打击圈,最典型如双航母编队,或单航母编队加一个空军远征联队,约需要24-72小时。情报收集与核实24小时以上(不是指战略情报侦察,目前美军的战术情报侦察多由远征联队自身进行,故在部队集结之后),实施打击约12小时。

  因此如果大陆能充分隐蔽打击意图,则可以获得两天以上的宝贵时间,这对于多次导弹打击都已经足够了(“9。11”用了不到两小时,但几乎瘫痪了全美国)。

  如一次发射300枚导弹,除掉故障与被拦截,以3枚摧毁一个目标看,可打击80个目标。如导弹可靠性提高,则摧毁目标可以上升到90个以上。一次打击时间约1小时。在美军到来之前,只要导弹数量足够,几乎可以进行无限打击。第一波打击主要攻击台军指挥、控制关节点,防空导弹外设阵地,可能的地地导弹阵地和主要机场,主要军港设施等,但不打击市区,不打击海军大型水面舰停泊点。

  在第一次打击后,主要应对台军的报复性军事行动。由于大陆对台的全面监控优势,几乎可以排除台军先制打击的可能性。同时,利用第二波导弹打击,封锁台方佳山基地洞库出入口,选择打击台重要电力枢纽,但不打击核电站等设施。

  完成两次打击,应使台空军约有48小时左右的瘫痪。大陆海空军则可利用这一间隙,选择性打击台军主力舰艇,如基德、康定、成功级等(我一直认为台海军以大型水面舰为主力是其海军建设的极大失误),只要击沉3-4艘,台海军主力必将龟缩。

  打击进行约6小时后,导弹打击可以告一段落。

  我的设想中将第一波导弹攻击与第二波间保持一小时左右间隙,主要基于对台心理打击的设想。在第一波打击进行后,台军必然进行战略动员与战略转移。其西线航空兵力,除部分投入对大陆的反击外,大部将东移至佳山。佳山的出入口约十个,三十枚导弹就可以封锁24小时以上。而其它兵力,则可能在我地空联合打击下损失惨重。

  另一方面。台方在遭到第一轮打击后会进行宣传与动员。可以想象,打击后一小时,台民众基本会守候在电视与电脑前,而局势并不明朗。此时造成全岛停电,则局面会异常混乱。台大部分民众只能借助于干电池收音机接受外部信息。而广播宣传对我方来说,比电视与网络容易控制得多。若同时以少量高性能战机(如苏30)在其它掩护兵力配合下低空掠过台大城市上空,在谣言网络的渲染下,对台民众将造成强大的心理冲击。

  台方从本岛与澎湖出动的反击相对而言较好控制。对金、马两地的反击,我认为除用陆军压制与威慑外,如能利用目前的小三通,对离岛民众与守军施加影响,与之达成某种形式的默契(类似于庚子国变时的东南互保),则最为理想。从目前金门民意看似乎可行。

  我设想的打击方式是一种剧烈的政治手段——追求心理震撼远大于实际破坏。只要能瘫痪台空军一段时间(6小时左右基本够用了),让我方飞机在台大城市上空转一转,而且台政府在这一段时间内可能失去对局势的有效控制,则台湾社会动荡之剧烈是可以想象的。这种“破”的目的,是为后面的“立”——统一派出面,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局面创造条件。

  我始终认为,台湾民众中的确有趋向台独的动力,这是台独存在的土壤。但不能说台湾内部就没有遏制台独的力量,只是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声音太微弱了。我们如果能让台湾岛内这种声音强大起来,真正成为主流,当然是最理想的。

  台湾民众对台独势力的猖獗的确应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台湾民意绝对有可能选择独立,但这不是我们毁灭台湾的理由。

  《圣经》中上帝毁灭所多玛城的故事就很有哲理性。当上帝被一次次地追问如果城里只有50、40、30、20,最后只要有10个善人时,他会不会毁灭所多玛?上帝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然而所多玛终于变成了一座冲天火焰笼罩的死城,我们当然希望悲剧不要再次发生。

  台湾同胞中毕竟还有许多是心向大陆的。甚至在倾向台独者当中也希望能够与祖国大陆能够和平相处,如果他们将在和平与台独中被迫作一选择时,他们绝对不会选择绝望。必要的军事打击可以戳穿他们的幻想。

  我个人认为台湾民众的潜在独立倾向与大陆学生中的出国热有着相似的思想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一国”的概念难以被普遍接受,与我在国家安全帖中所提到过的“国家概念的自我消解”,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间派的摇摆正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困难所在,而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是这一摇摆现象的最显著特征。

  我相信,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在国家与民族认同的一致问题上完全可以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有美国才能够用一个国家去创造一个民族。

  台湾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无疑给其自身带来更大危险,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有可能被一种幻觉所欺骗。我觉得在如何团结大多数台湾同胞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军事打击是出于不得以而采取的一种激烈手段,所以我主张控制在低烈度,以免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对台湾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同时对自身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常听到有些网友的过激言论,往往是将这两个问题割裂开的结果。

  我注意到台湾的“国防部长”在最近的一些表态,我觉得这正是一种摇摆的反应。对美国威胁对大陆使用核武器,台方4月1号表示反对,2号又部分否认,一面又摆出一副不惜焦土对抗大陆的姿态。实际台湾军方可能比20世纪50年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感觉到危机的迫切,而其自身也陷入空前矛盾与迷惘中。

  对于岛内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台军的冲击,我们都应该准确评估。作为一支多年未经实战的军队,同时还不断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心,其战斗力与士气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汤的焦土政策更象是一种宣传,对自身实力绝望下的一种虚声恫吓,或者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求生的一种策略。

  台湾的社会形态已经决定了其军队难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这是其民主制度使然,但这决不意味着台军在反独立场上无所作为。我认为台军早以认识到与大陆对抗必败,所追求的恐怕只是一种体面的失败。

  但台军在其政权面前的暂时低头,不能表明在遭到更大压力时仍然会盲从于错误的政治决定。我认为,我们的统战对象应该尽量将范围扩大一些。

  我主张,能够和平统一就尽量和平统一,军事手段只是无奈的选择。现在台湾局势的严峻,迫使我们将军事行动的等级提高,而海峡两岸同胞的生命财产必然因此而遭受损失。这种亲痛仇快的局面,绝非我们所乐于见到的。但两岸人民有必要一起反思造成这一悲剧的缘由。除了固有的历史原因,当代的中国人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台独份子无疑是罪魁祸首,他们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对于台湾同胞又有多少了解?我们是否在一些思维方式上也因过于排他而显得偏执?反侧自消,知兵非为好战!

  小布什近日在演说中将台湾称为“台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auwan),官方解释为口误。这可以看作美国对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再次严重挑衅。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要关头,内忧外患再次同时压在中国人民面前。面对美国的挑衅,我们必须站稳脚跟,给予其有理而坚决的反击。但这并非直接意味着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小布什有意所为,作为再次对中国的挑衅与试探,是一种典型的小动作。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接触政策发生了微妙变化。从老布什在苏联解体后对华的政策转变上看,这是美国针对“后苏联时代”的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但老布什显得调整步伐太慢,不能完成对新形势的挑战,对国内的新需求认识不足,因而成为一名“跛鸭总统”。

  克林顿适时将注意力转向国内经济发展,取得了人的成绩。但美国国内问题与其全球利益已经在美国建国200多年以来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对外政策方面,克林顿也必须有所建树。

  克林顿在一系列对外政策与行动中,逐渐从初期的理想主义与缺乏经验变得实际与熟练,后来甚至还进行一些极其大胆的挑衅,如5.8袭击等。不断试探其所认为的,可能对美国家利益(全球利益)挑战的国家,并试图将其控制在其认为合理的范围内。

  小布什上台后,其家族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围绕在其周围的“冷战老臣”、以及对克林顿的某种潜意识反感,使其对克的某些做法表现出一种“反动”。

  小布什及其幕僚班子认定中国将是对美未来国家利益(全球利益)威胁最大的国家,认为克林顿对中国过于软弱。但无疑,小布什对中国的国力与发展势头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并没有再进一步采用克林顿“做了再说”式的挑衅方式,而往往是通过一些不那么容易擦枪走火的方式对中国挑衅,导致关系紧张,但仍是走向冷战而非热战。小布什家族班底更希望用自己有着丰富经验的冷战形式来拖垮中国。可以说,即使小布什是个流氓,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流氓。

  中国领导人对此应该有清醒认识,全力避免与美国进行全面冷战。在实力不足时,唯一的选择是向美国发出明确信息——跳过冷战直接进入热战!如同20世纪5、60年代中美对抗中所采用过的,吓阻美国发动冷战。但是现在,中美关系比当时发生了巨大变化,再用此招对我们并不一定有利。

  中国现在在制止美国发动冷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这必须建立在中国能与美国进行热战的基础上。但无疑,中美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交流是当年美苏冷战时所不能相比的。我们完全可以以此挟制美国,使美国在发动冷战前三思。

  使美国人认识到冷战不是美国对中国未来政策的唯一选择,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我们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美国的口头声明与其在对其它弱小国家大打出手中表现出的军事实力共同构成了威慑。这一手段完全可以被我们学习借鉴。

  美国对中国的挑衅已经越来越多的向象征性方向变化,这一是前两次与中国的(间接)战争给它的痛苦印象,更重要的是中国军事实力的进步。因此把握这种微妙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对4.1事件的保留态度就基于此。我们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可资利用的,展示我们军事与政治实力的机会,很可能就是出于对小布什的错误估计!这期《国际展望》里的刊首语说得有道理,美国的每次核威胁都是在其力不从心时的威吓,看来这次也不例外。

  实际上台湾问题的当事人之间已经出现了许多变化。从这一问题产生开始,就是中美之间的角力场所;而随着大陆实力的增强,台湾问题更是早已远远超出了两岸间的关系。

  在战略问题上,军事行动上表现出主动性的,往往是绝对军事实力上较弱的一方,近现代战争史中更是如此。这从战略上是可以理解的。在弱势情况下,放手一搏似乎更有生路,但一定要慎用这种险着。蒋军早期对大陆的袭扰,是在其新败不久;而大陆几次主动攻击,如炮打金门,也是在海空军等方面实力与美差距较大时。两者似乎指导方针一致,但仔细分析则大不同。

  台军对大陆的窜扰,注定是没有胜利机会的,因为台与大陆在战略上的差距拉大的趋势是必然的。即使偶然的战术胜利,也无关其战略形势持续恶化的大局。大陆炮击金门,则是在中美战略实力对比中自身比重不断增大时的举动,虽然冒险,但在战略上绝对可行。之后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使大陆与台湾的实力对比在70年代出现了一些暂时有利于台湾的变化,但这终究是一种反常。台湾当局如果将这种反常当作正常而自欺欺人,后果是悲惨的。任何人违背历史规律,都必然会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哪怕是世界超强也不例外!

  中、美、俄这种级别的大国只要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其实力增长与积累是任何其它势力都难以阻止的。美国自身的发展早已印证了这一点:在南北战争中,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对南部邦联或明或暗的支持,令美国联邦政府十分恼火。但这并没有妨碍北方在内战中的胜利与随后美国的崛起。

  小布什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即使是小布什及其鹰派幕僚们,也绝对不会认为要马上同中国打一场热战是合适的。他们所追求的,是一场遏制式的冷战,这才是他们擅长的。

  但中美进入冷战的可能性并没有杜鲁门时代那么简单。现代的冷战斗士们要挑逗中国、激怒中国,使中国作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反应。实际正如我与鱼兄在讨论中的共识:中国应该避免堕入这一圈套。但我与鱼兄之前的争论在于,鱼兄似乎认为我们应当以迅速的升级吓阻美国,使其不敢采用冷战手段,着力重点在于迫使美国不能发动冷战。而我则主张,用合理的接触与政治手段,不与美国发生冷战,着力重点在于自己不参与冷战。

  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寻找台湾在中国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利益中的平衡点。如果以打下台湾付出的代价,确实可以得到打破美国的单极世界的成果,而我们(或与我们的潜在盟友一起)的实力足以制衡美国,这种牺牲将是值得的。但在有这种把握之前,我们不应该轻易冒险。

  台湾问题对中国的最大的危险,并不在于中美间对抗的升级。因为,在现有的情况下,美国在任何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无论从任何角度讲,美国都不可能获得比现在更好的情况。打破原有的战略格局,则意味着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这是美国所不可忍受的。

  相反,因为中国在各方面均处于绝对的劣势,所以,选择一个自身占有绝对优势的战场,与美角力,则从任何角度看,中国的损失都不会比美国大,这正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因此,美国人即使希望与中国正面对抗,也不会挑选台湾这个战场的,他们想在这里取胜,实在太难了。中国最大的危险,也并不在于对抗的升级,而是在于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我们在这小小的海峡被牵扯住全部的精力,毫无意义,美国在全世界四处出击,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而我们还在为和统还是战统而争论不休,那时在发动战争,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我,则我中华危矣。

  另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美国完全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之后,则我们因挑战美国无望,而导致国民意志消沉,台湾的战略地位下降,而在美国主导下实现和平统一,全国上下欢欣鼓舞,全体人民对美国感激涕零,中国从此完全放弃了挑战美国文化的机会和意愿,这才是最最可怕的前景。

  不要把这个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你想发展就发展?中国的崛起将必然打破原有的世界格局!原有的即得利益集团不会那么轻易的让你从他们的手中抢走他们的东西!美国只有2亿多人口却消耗了世界将近40%的资源!你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发展起来后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如果你这样去想,那么为什么美国和西方国家要打压中国就很清楚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对资源分配之争!德国就是希望打破原有的世界格局,抢得更多的资源而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一个小小的德国对资源的需求就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何况是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这个世界总是遵循着“混乱-稳定-混乱-稳定”的发展前进的的;这不光是社会的规律,是宇宙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这可能也就是我们政治经济学中的“量变-质变-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而且每次战争的规模和破坏程度将越来越大!

  我们都知道冷战时期,我们可以说都是生活在核恐怖之中,可是冷战毕竟只是主义之争。主义是不能拿来当饭吃的!人毕竟是利益的驱动者!意见不一致最多也就是动动嘴巴;如果是到你家来抢钱,要是都不是软蛋,那肯定以死相搏!

  所以我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打破格局的一个必然环节!除非我们是软蛋,除非我们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发展机会!而台湾是一个我们所选择的最佳场所。风干的鱼上次说的对,台湾是迟早要回归的;这几乎是肯定的事情,除非中国四分五裂,否则一个统一的中国是绝对不会允许台湾的独立。但我们要怎么的统一?是等美国在全球的布置完毕,认为台湾没有价值的时候奉还给我们,还是主动出击,彻底击溃美国的部署,打破他的如意算盘;获得我们最大的全球利益!

  我的思路好象比较乱;我只是想说明一点,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挑战美国的地位,与传统的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国际格局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将不再是主义之争,而是对全球资源瓜分的一种争夺!这种争夺以何种方式结束呢?孙子兵法中有一个说法叫: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如果现在依然任其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也就是所谓平衡的发展,到无法可忍时决一死战,这样我们将处于被动,于劣势!失败的必将是我们,当然这样的后果也有可能导致全世界的灭亡。而主动出击,我们将边被动为主动,营造出围棋中的一种说法叫“势”,立我们于优势地位;最后即使是做点退步,我们所得依然大于所失!所以我认为打台湾,对于西方传统利益集团可以起到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当然这还要看我们的军事和外交手段,能不能有效喝阻美国与战场之外!我始终认为只要我们有拼死一战的决心,美国人是绝对不敢全面介入的决心。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的宣传采取攻心战术,让美国人知道为台湾人去流血是不值得的!!打台湾可以说是对世界大战的一种缓冲,“小病才不会有大疾”,如果我们政府能够以铁碗政策顺利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至少能再享50年和平。不然以现在这种局势发展下去,世界大战不远!!

  废话这么多,总之:打台湾要有致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但我们的目的是速战,以最小的代价有效喝阻外来的干预力量,达到对西方传统势力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打台湾不是希望世界大战,而是希望避免世界大战!是对目前双方的敌对程度的一种降温!可以说有一种缓冲的作用。

  我不赞同一些网友的“我们总是低估美国人的战争决心”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正好相反,是美国人总是低估我们的战争决心。我主张对台湾不要大打,是想用能够更易被美国人理解的方式表明我们的战争决心,从而阻止他们的冒险企图,避免玉石俱焚。

  我与鱼兄以前在舰船上讨论过伤亡问题,这也是我们争论的焦点所在,如果网友有兴趣,可以在本帖中找到一些东西。不过我与鱼兄在牺牲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难以用数字去衡量牺牲的价值。

  我坚决反对中国再参与霸权游戏,并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够永远摆脱这种可怕的梦厣,在热点评论的《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安全目标是什么》中谈了一些看法。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消除目前的一超独大的局面,这需要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

  我所指的在台湾的“决战”并非热战。美国现在的军事行动主要目标,在中东与反恐,将精力过多投在台湾海峡并非其当前主要任务。因此,其在台湾附近的军事力量有所削弱,其对中国的威胁象征大于实质。

  我军对台大打,很可能迫使美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抗我方。在其战线过长时,因为我将被美认为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美极可能孤注一掷,与我全面开打,后果难测。

  因此,我认为我们保持一种对美“威慑”态势可能更有利,而台湾将是我们保持对美长期威慑的主要战场之一,朝鲜与日本也是。

  我们的战略可以参考苏联的一些策略,苏联在远程力量不足抗衡美国时,表现出“绑架西欧”的态势。以西欧要挟美国,同时分化西欧与美国的同盟。虽然由于其国内原因,这一战略构想最终没有成功,但其合理成分我们可以学习。

  我们在亚洲比当年苏联在欧洲要有利得多。东南亚与东北亚都是中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我们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与亲和力不是俄对欧洲所能比,当前实际情况的发展也部分印证了我的看法。我们在中南半岛等地的影响不说全面压倒了美国,至少也是并驾齐驱。对比四十年前在这一地区我们各自培养代理人对战的局面,以及五十年前我们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荡然无存,真有天壤之别。

  我们与美国的今后十年,将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十年,我认为我们的优势正在扩大。

  我们在亚洲的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并驾齐驱,这从中国近期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中得到体现。同时,美国最近的战线伸的太长,已有力不从心之感。

  我与鱼兄还是对打的规模与方式有争议。我认为我们正是要设法维持冷和平,这比冷战对我们更有利。

  鱼兄曾问我何以认为美国不会在现就在与中国为敌,我觉得这主要是美国也不想打一场无把握之战,哪怕是冷战。它与苏联就是没有热战的把握才选择冷战的。而美国的实力已经再难以进一步扩张,也就是说其发动冷战的把握也将越来越小。

  因此,总体上,冷和平的局面只要能维持下去,时间对我们有利。这种和平局面绝不是美国的恩赐,而是我们双方实力对比的体现。

  冷和平将是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安全战略的唯一选择。冷和平与冷战的根本不同在于:冷战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而冷和平以与对方共存为目的。

  对于中美的竞争而言,只要维持了冷和平的局面,就是中国在战略上的胜利。具体到台湾问题,就是中国统一了台湾,而中美间并未因此进入包括冷战在内的战争状态。

  冷战是一种双方参与的特殊战争游戏。其前提条件有二:首先双方实力基本相当,其次双方都以毁灭对方(政体)作为终极目标。我们即使具备了与美国冷战的实力,也不应该有与美国冷战的决心与目标。

  我赞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亚太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的看法。冷战后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的格局,一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主宰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国在现在的世界上的确无比强大,但仅靠其一国之力,它很难灭掉任何与之不善的政权。

  我们应该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和维护地区安全新秩序,用加强经济合作的方式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从本地区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建立亚太安全机制。而台湾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我们安全观的舞台。

  我发现我所设想的低烈度打击方式,与近日披露的美国内部研究报告中的“中国整体空间(aerospace )作战”设想几乎一致。但这同样不能证明任何问题。

  实际上,我所设想的作战方式与其称为低烈度战争,不如称为低接触度战争。这样可能可以更准确地表明我的设想。

  因为我的设想总体上是以不对称作战方式反台独,以远距离非直接接触的方法打击台军,从而摧毁台军士气,迫使其谈判。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已经掌握了采取这种军事行动的能力。作为军事爱好者,我们并不掌握全面的政治、军事资料,只能根据自己掌握与理解的部分去看问题、提建议。因此,我们的分析不是全面而绝对准确的。我们引为自豪的一系列作战成绩,都是以陆军的战术为基础展开的。虽然借助我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一定实效,但面对全面的高技术战争,我们同样应该有清醒认识。

  高技术战争可能并非是在战争形式上,我们的潜在对手同样在研究我们传统的军事思想,并试图融合到其建军思想中。对此,我们不能在自己的过去上沾沾自喜。

  高技术战争不仅是战术的变化,更可能是战略思想的一种变化。我们似乎不应该仅仅将其看作几种新武器的使用。实际上,在二战后各国已经普遍接受了总体战思想,但高技术战争可能使总体战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

  总体战重视的动员能力在高技术条件下有了全新的表现,由此而来的“破坏对手动员”的能力则可以列入“超限战”的范畴。实际上,充分完成己方动员,破坏对手动员,是我们与敌展开高技术战争并能取胜的唯一机会。

  社会形态的差异等“软性”因素正日益成为重要的战争胜负因素。美国近来所进行的高技术战争,对于其潜在敌国社会形态与潜在社会心理的打击不止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心理战范畴的,更是一种战略范畴的运用。美国在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运用上非常成功。甚至在道义上也极力将自己打扮得高人一等,借助其强大的宣传机器与国家总体实力,也取得不少实效。

  能与其对抗的,只有国家实力与其基本接近的国家才能完成,中国可谓任重道远。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在军事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道义上却不具有这样的差异。巴方的自杀炸弹虽然是一种绝望的武器,但未必不能产生效果。中东战争实际已经开始,但与以往不同,以色列的动员能力已经受到影响,许多预备役军人拒绝被征召,这对以色列是一个不祥之兆。

  台湾或许会面临相似的局面——会有多少台湾军人肯为台独而战?反台独同样应该在道义上打击台独的合法性,道义上的制高点将是军事行动的前提。我们在宣传战的手段上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本身目的的正义性就尤其重要。

  目的正义需要同样正义的手段支持,而不能不择手段。因此,顺应潮流,减少战争中平民伤亡与损失尤其重要。

  中国应采用的的非接触打击,应该是能让台湾等在真切地认识到打击的威力的同时,体会到大陆的善意。因此,这种打击应该尽量减少附带杀伤——中国的鲜血不能随意流淌,海峡两岸都应努力减少血的代价。但对于中华民族,个人的利益并非最优先的,因此,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必要的血是要流的。

  的确,现阶段虽然两岸军事实力整体上处于不对称地位,但在非接触式打击方面却处于相对均势,这也是台湾当局挟洋自重、以武拒统的重要原因。但大陆整体优势的转化应该向非接触式打击方向努力,使台独的最后心理防线亦告失守,可能收益最大。

  最近以来,英美等国的一些智囊机构与军事评论家对2005年海峡两岸的军事实力对比作了一些评价,主流观点认为天平向大陆一方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兰德公司却在一份报告中认定优势仍在台、美一方,不禁令人生疑。

  但从美国近来的军事部署看,借反恐之名,其军事触角与政治影响正在中国周边悄悄延伸,而台湾方向,更是有点大张旗鼓、声势惊人。但正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美国的做法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陈水扁突然表达“善意”,又意在何为?

  “以打促谈”或者“以打逼谈”,应该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军事手段。但最近即将举行的解放军大规模军事演习中,抢滩登陆作战似乎是最抢眼的亮点,这似乎与我所主张的“低烈度战争”不太一致。但细细看来,这里面应该是暗度陈仓。

  大陆运用“低烈度战争”或者“非接触打击”的很大问题,在于打击效果可能不明显。现阶段的军事演习多以示威为目的,如果突出强调“非接触打击”能力则又有泄密的危险。因此强调抢滩登陆作战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箭双雕之利。

  解放军强大的陆战能力是对台独及其后台老板的重大威慑,在演习中强化演练,效果比较直观。这也是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鱼兄等所持的观点,至少可以陆军作为对付台独的最后武器,对其构成威慑。

  但我认为从另一方面看,使用陆军正是遏制台方将战争升级的重要手段,以陆军迫使台方不敢将其抵抗手段升级。

  台湾最近谋求的一系列进攻性武器——潜艇、武装直升机、远程导弹等,好象真要“决战境外”了。这似乎可以看做台湾企图依靠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迫使我们转入守势。“决战境外”的迷梦其实是以美式军事思想与我对抗。

  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作战中,通常强调在强大后勤支援下的攻势作战,实际美国战后四次改变军事学说,但进攻仍然是主题。虽然这不一定适用于台湾对大陆,但台独似乎也只有这根救命稻草了。自甘为美反华前驱,是“决战境外”的潜台词。

  因此,打破“决战境外”,关键在于切断其外援;同时打破“决战境外”,也是敲山震虎。

  如果事实证明台湾无法在“境外决战”,那么台独分子的谎言也就无法自圆其说。我们冷静地向台湾民众戳破“境外决战”的荒谬,或许只要几发导弹就足够了。

  但陈水扁推出“决战境外”,虽然主要目的可能在凝聚岛内民心,但从战术上看也是增加防御纵深的手段,所以台军方也极力支持。

  最近台军可能得到AH64D,这是一针兴奋剂。但对于台湾海峡而言,阿帕奇的腿太短了。我认为如果利用我方的地地导弹优势,使台军处于一种不能还手的困境我们的军事打击就可能成功了一大半。

  军事打击是为政治谈判作准备。所以提高导弹的打击精度是重中之重。

  放宽动武的条件,也并不意味着战争一触即发。

  危机转化为战争,往往是在对立双方处于某种程度的均势时,或者说是平衡破裂时发生的。我们避免战争的另一思路,就是利用不对称的实力。既然没有平衡,也就无从打破平衡。

  我们在登陆—抗登陆战的实力上与台湾几乎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在导弹战上我们处于极大优势,而台湾正在拼命追赶,企图达到与我们的平衡。实际上“决战境外”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要求。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导弹优势,尽力维持这种“不平衡”;而不一定要集中主要精力去寻求突破某种平衡,这样可能更容易扬长避短。

  实际上我对台的军事优势,几乎可以说是接近“重剑无锋”的地步了,单凭台湾是无法与我对抗的。

  美国的介入使问题复杂起来,现阶段我尚无“力”与美全面对抗,唯有凭借“智”与“势”与其周旋。但以田忌赛马之策,以力压台独、以势困美,或为上策。

  所谓以攻为守,往往是相对较弱的一方采取的手段。我们既然对台湾处于强势地位,为什么还要采取这种手段?

  原因仍然在于美国的介入。

  我们曾经用强大的陆军优势对台、美构成了强大的威慑。但只凭这种优势已经难以继续保持有效的威慑——海湾战争已经给了我们这种心理与战术上的冲击。我们必须学会用新的优势确保对台独的有效威慑,在获得与假想敌全面对抗的能力之前,发展杀手锏手段,就是一种以攻为守。

  朝鲜韩国的黄海交火事件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朝鲜参战舰艇在性能上与韩方相比并不占有太大优势,相反还在技术上处于不利地位,但取得了海战的胜利。这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我们仍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经验教训:

  1)军事装备的“杀手锏”作用

  朝鲜参战的舰艇是“土炮艇”,但在这种军事对峙中很有效。一发命中韩国快艇,就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并使自己在战斗结果中处于有利地位。

  2)需要严密的指挥、组织体系

  韩国舰艇在数量、质量均占优势的情况下,据说是由于其第二舰队指挥官的失误,导致朝鲜舰艇成功撤退,很大程度上是其指挥结构僵化的缘故。因此,在总体战略中注意给前线指挥人员一定灵活处置权限。

  3)准确判断对手的战略企图

  韩国此次失败,关键在于战略上忽视了对手的决心,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注意到最近《参考消息》上转载的一系列外电文章,都指出中国在统一问题上的军事阻力是来自于美国,这也应该是我们对军事解决台湾问题的共识之一。

  台湾与大陆的军事差距正越来越大,台湾以武拒统的胜算也越来越小。在这种局面下,台方仍可能有一些极独份子说些甚至做些举动,如上述的廖宏祥“当棋子卖身有理”论等。

  最近美国国会的台湾局势报告与之倒真是相互呼应,固然有为军售升级造舆论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大陆对台独的军事打击能力有了长足进展。

  问题在于,台湾社会对于大陆可能的武力打击是什么态度?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这绝对不会是又一场“不列颠战役”。

  最近美国的两份安全报告引起了两岸的关注。台独份子喜,以为有了靠山。但仔细分析一下,岛内的有识之士也对两岸军备竞赛的前景表示忧虑。

  美国在现时反恐为重的格局下,对台湾局势难以兼顾,兵力上捉襟见肘。要说大陆在家门口无法对抗美国的单航母甚至双航母战斗群,简直是太滑稽。实际上,单航母或双航母战斗群,几乎是美军能在一周内拿来对付中国的全部机动兵力。

  但这场可能发生的中美之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首战即决战的意义,因此双方均无法轻易动手。对于其中较弱的中国而言,败的结局固然可悲,胜也未必就是好事,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经验教训是应该被仔细思考的。是否可能让中、美这样有着强大的恢复能力的大国遭到不可恢复的损失?单靠军事行动恐怕很难达到这一点。中美之战实际已经开始,但不一定就必须表现为战争。

  台湾方面近来也悄悄将“决战境外”变成了“拒敌境外”,这是对其前一段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的修正,但也表明其台独目标有走向实践的倾向。因此,强化我们对台独的打击能力,就更显迫切。

  台湾方面近日也推出了新版的《防务报告书》。这一纸洋洋十余万字的报告被大陆的主流舆论解读为军事版的“两国论”,是很有道理的。

  这份报告中提出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非军事区这一点被认为是“军事两国论”的要害。反过来,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台湾新军事方针,也就露出了新的破绽。

  “非军事区”的做法,可以看作台军试图与解放军“脱离接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减少一线人员(从而在可能的冲突中减少人员伤亡)的需要。GC认为这一点于我可能同样有利。在我对台全面打击能力提高的前提下,我们的优势可能因此进一步增大。

  台湾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将领象当年的沙龙一样拍胸脯——“将西奈还给埃及,必要时我用一个装甲师就能将其夺回来。”单凭台军目前的作战能力,如果台方将金、马非军事化,在政治、军事上对其将有相当风险。在缺少对岛内实施当年蒋氏父子铁腕控制的情况下,谁能承担“丢失外岛”的责任?

  这只能是其对后台老板的期望——依靠外部势力。

  减少人员的直接对抗,用武器对抗人员,这是台湾全面接受美式军事思想的具体表现。

  台湾军方坚持了几年的“制空、制海、反登陆”悄然变成了“制空、制海、地面防卫”。台湾陆军无疑成了最大输家,其军事思想中的美国影响不言而喻,美国陆军在新一轮“军事革命”中也是输家。倒真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但由台湾来实施,似乎就是在东施效颦了。

  由于台湾在各项综合作战能力上远远缺乏美军所具有的强大作战支援系统,其作战能力已经大打折扣。因此才会有如廖宏祥之流“甘为棋子”的高论。的确,台军在没有美国支援的情况下,可能根本就不会打仗了。

  大陆对台本岛的攻击,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金马驻军对大陆的袭扰作用都强于台澎。在台军缺少防区外打击能力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台湾绝对不敢发动“先发制人”式的打击,这也是我对近期“其它”论坛中发表的某篇军事小说的一点看法(美、日冒台湾之名偷袭青岛军港,与中国全面开战)。因此台湾始终在军事对峙中处于被动。大陆正在向可以主动选择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形式、以多大规模对台动武。如果大陆完全掌握了这种主动,台湾也就可以和平统一了。

  实际上,金、马驻军以一些低技术武器就可能对大陆造成很大威胁,但在目前台湾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与大陆不平衡的前提下,驻扎在金、马的重兵集团反而成为一种“人质”,这实在是一种讽刺。美国式的军事思维在台湾的运用变得不伦不类,实在令人觉得台湾有些沐猴而冠式的滑稽。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