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外军观察:瑞士军事训练基地见闻(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7月12日 10:45 光明日报

参加防暴和反恐怖训练的士兵

  刘军

  瑞士是一个“武装中立”的中欧蕞尔之国。笔者在瑞士工作期间,受邀随外国常驻瑞士记者参观团参观了瑞士中部山区的一座军事训练基地,对瑞士的“武装中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武装中立”是瑞士立国之本

  瑞士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国,除了水资源外,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瑞士是沟通欧洲南北的交通命脉,而四面为欧洲大国包围,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广结善缘”,谁也不能得罪,只有这样才能在夹缝隙中求生存。

  基于上述考虑,瑞士确立了“和平时期避免战争危险、不卷入争端、不结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集体军事安全体系,以自身常备不懈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永久中立’政策”。“中立”的瑞士横亘在欧洲大国之间,无疑也符合欧洲列强的利益。在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上,列强承认瑞士“中立”。1919年,瑞士的“中立”政策再次为《凡尔赛和约》所确认。

  瑞士的“中立”政策不仅使瑞士在欧洲列强过去的争霸中独善其身,坐山观虎斗,而且使其免遭两次世界大战的涂炭,赢得了近两个世纪的和平发展期。瑞士通过与世界各国不间断的贸易往来获取巨额经济利益。可以说,瑞士的繁荣富强与其确立的“武装中立”政策息息相关。瑞士人对从“中立”政策中得到的好处备加珍惜。

  瑞士的大山像“挖空了的奶酪”

  那天,我们记者团一行40多人分乘两架瑞士空军的武装直升飞机从日内瓦科万特兰国际机场起飞,先沿着日内瓦湖向东飞行。从直升飞机的舷窗向下望,深蓝色的湖面上白帆点点,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像玩具一样蠕行。飞过日内瓦湖,直升飞机折进绵延不断的阿尔卑斯山区。由于这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因此,舷窗外的景物仿佛近在咫尺——终年积雪的山峰、万年冰川、孤零零散落在山区的牧羊屋……令人有隔世之感。一位外国记者指着窗外的群山告诉我,瑞士的许多大山都像奶酪一样被挖空,为战时储存军备物资和囤兵之用。有的山洞深达十几公里,高十多米,可并行四辆装甲车,里面武装弹药库、医院、食堂、宿舍、商店应有尽有。还有的山洞本身就是机库,飞机可以从山洞直接起飞迎敌,高速公路也可变成临时停降飞机跑道。这就是瑞士“武装中立”的另一面——民防体系。

  1962年,瑞士通过了《民防法》,1971年,瑞士开始实施“总体防御”战略。民防掩体有的建在住宅建筑物底下,有的仓库和车库则是根据民防中心的意图设计建造的。和平时期服务于社会和家庭,战时用作掩体。按照民防建设规划,所有的掩体都必须能够抵抗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并配备防御化学武器和核放射尘埃的过滤器。掩体按地区和城市划分,有的相互连通,有民防地下指挥所、地下医院、救护站和至少维持两周以上的蓄水池和粮食储备。根据《民防法》,退役军人和不能服兵役的公民必须参加民防服务,要参加定期举行的民防演习。

  和国防部长一起吃“大锅饭”

  在雪峰和冰川之间飞行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安全地在中部德语区的一个山区谷带降落。这里是瑞士众多军事训练基地之一,也是瑞士的防暴和反恐怖训练基地。

  就在我们沿山路向训练营地走去之际,又有一架直升飞机降落。原来,瑞士联邦委员兼国防部长奥奇专程从首都伯尔尼飞来会见记者。奥奇精神抖擞,言语直爽,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气质,虽然年过半百并且担任要职,但还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各种体育项目都很在行,爬山、滑雪更不在话下。因此,奥奇还被任命为瑞士2006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主席。

  奥奇部长向记者们介绍了瑞士的“武装中立”政策和民防体系,随后,和记者们一起参观战士们的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侦察兵发现对面山坡上出现敌人,迫击炮兵迅速迎战,远程轰击敌人,将敌人击退。一个通讯兵用当地德语方言通过步话机呼叫,他们的德语方言连德国记者都听不懂,通过当地记者翻译,我们才听懂原来是“玫瑰玫瑰,老鹰发现目标”。只见士兵们迅速架起迫击炮,向远方的目标射击并准确地击中目标。随后,防暴和反恐部队进行了防暴擒拿格斗和解救人质表演。

  士兵们的表演无懈可击,奥奇部长很为自己的士兵骄傲,竟纵身一跃,跳过一米多高的防护栏和士兵握手祝贺。奥奇部长的举动让在场的记者们惊叹不已。除奥奇部长外,世界各国能跳跃栏杆的国防部长恐怕不多。演习结束后,奥奇部长邀请记者们同士兵一起到一个露天搭起的“餐厅”就餐。训练营地安排士兵和记者们混坐便于交谈。午餐开始,炊事员给每人面前的盘子盛上牛肉土豆汤,面包自取。记者以为喝完汤还有其他菜肴,没想到,竟没有“后续行动”。这顿午餐恐怕是记者在瑞士吃得最“寒酸”一顿,但令记者感叹的是,训练营地没有因为国防部长来访而增加菜肴。训练营地负责军官只是将一把象征军人荣誉的瑞士军刀赠送给奥奇部长,以表示对这位“老兵”的敬意。

  该营地的士兵来自不同地区,职业各异,但他们看起来对参加军事训练还是非常满意的。来自苏黎世的约翰告诉记者,这里的士兵可能昨天还是苏黎士某银行的职员,或在大学读书,或在某工厂做工,但今天却身着戎装成为士兵,这里没有等级,也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分,士兵就是士兵,来这里是尽一个公民的义务。在日内瓦某家企业工作的雅克表示,军训虽然很艰苦,但军训的时间不算长,能培养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对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的一种调剂。

  全民皆兵却没有职业军人和常备军

  联邦宪法第18条明确规定,“每个瑞士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加入瑞士国籍的外国人也要服从这项条款。记者认识一位来自香港,后来加入瑞士国籍的中餐馆老板侯先生。他年轻时就在瑞士军队中服过役,不过,他在训练营地不是操练兵器,而是发挥他的特长——当炊事员。按照人口比例,瑞士“军队”的人数是相当可观的。在700万人口中,一直保持着总人数达60万后备役军队。随着冷战结束并考虑到财政和人口等因素,瑞士实行精兵简政政策,从1995年开始,后备役军队缩减到40万人。

  瑞士采取义务兵役制,却没有职业军队和常备军,只有一支1500人的“教官部队”。每个年满19周岁的瑞士男子均要在这一年开始接受为期17周的首次军事训练,然后,要定期进行补充性的军事训练,直到50岁为止。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衰退,“士兵”受训的时间和间隔从每10年进行8次训练,每次历时3周,减少到每10年进行1次为期2周的军事训练。换句话说,每名健康的瑞士男子一生服兵役的时间大约为300天。服完义务兵役后,可以保留军队中的职务。日内瓦州前公共工程部长儒阿先生虽然早超过了义务兵役规定的年龄,但一直保留着上校的军衔。

  这种“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体现了军民一家,军即民,民即军的相互关系。此外,义务兵役制度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公民用自己的知识和专长以最佳的方式为国防服务。

  40万后备役士兵自己保管枪械

  40余万“士兵”从受训第一天开始,便将领到的制服、武器弹药和防毒面具等全套装备自行保管,不训练期间,将装备存在家中。如果接到命令,他们在48小时之内,迅速进入战斗岗位。到瑞士朋友家拜访,他们有时会从储藏室取出自己的武器装备让客人一饱眼福。

  长期以来,几十万人将整套的枪械存放在家中而“国泰民安”,这在别的国家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在瑞士期间,经常在火车、汽车上看到携带全套武器装备去参加军训的年轻人,却极少发生暴力事件。只在日内瓦的报纸上看到一起神经错乱的人拿枪射击行人的事件。

  造枪造炮卖军火

  既然奉行“武装中立”的防务政策,瑞士的军工发展必然受到特殊的重视。瑞士拥有6家国营兵工厂和一批私人军工企业,产品绝大部分出口。据有关资料介绍,瑞士的军工企业大体分工是,国营军工企业主要研制和生产坦克、大中口径的火炮、战斗机、直升飞机、导弹、步兵武器、弹药,私人军工企业侧重生产小口径高炮、装甲车、导弹、军工机械、军用光学及通讯系统。瑞士的军工生产和瑞士的民用产品一样享有盛名,装甲车和军用电子产品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西方冷战结束,核战争的威胁正在减少,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但瑞士人并没有放弃“防御”思想。我们经常和瑞士朋友谈起“武装中立”和民防设施问题。比方说,是否可以在和平时期将民防设施改为民用,开商店、旅馆,搞旅游。瑞士人这时经常会双手一摊,做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虽然瑞士一些地区的民防设施已经对公众开放,可以在导游引导下参观,有些地下防护掩体搞成了青年旅馆,但绝大多数瑞士人反对将民防设施民用化。对未来的担忧和防范意识是瑞士民防的根基。

  时光荏苒,瑞士的“中立”政策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发生着变化。瑞士认为,北约在维护欧洲和平、稳定与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6年,瑞士同北约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框架文件,从而成为该计划的第27个成员国。1997年,瑞士又将其防空系统纳入北约的保护伞之下。尽管瑞士政府一再表示,瑞士不会放弃“武装中立”政策,也无意加入北约,签署《和平伙伴关系》框架文件是在欧洲新的国际环境下,为加强和平与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事实上瑞士已成为北约的盟友。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