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战略评论:中国的竞争力在哪里(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6月21日 10:17 环球时报


  赵彦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国人切实感受到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评论:既有人认为“中国已处于初等发达国家”、“2050年超过美国”;也有人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警告。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什么样的评判指标较为客观且适合中国?中国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何在?在世
界经济体系中我们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最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了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中国在49个被选出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1位,比去年提高了两位。

  名次变动体现各国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变化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1980年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是按照一个标准设计的公共信息竞争平台,对世界各国的竞争水平和实力给出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评选标准。各国能够从中观察到世界经济竞争与创新的趋势,并根据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IMD今年6月公布的2001—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上图),通过314项测评标准评选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在第一到第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芬兰、卢森堡、荷兰、新加坡、丹麦、瑞士、加拿大、中国香港特区和爱尔兰。韩国、日本和中国分别被排在第27位、30位和31位。

  在今年的排名中,丹麦和瑞士的名次上升最为明显,分列第6和第7位,去年两国分别处在第15和第10位。新加坡由去年的第2位降至今年的第5位,德国也从去年的第12位降至今年的第15位。日本1997年为第17位,以后便逐年后退,今年的名次已跌至第30位。

  从今年排名的结果可以看出,韩国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具备了相当水平并且提升较快。尽管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但这一群体的国际竞争力依然是强劲的。

  欧洲是国际竞争力强劲发展的另一个区域,芬兰、挪威、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是成长较快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加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从而使企业管理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瑞士今年的名次上升是其国际竞争力水平恢复的结果,瑞士在历史上曾居于世界第4至5名的水平。丹麦则在恢复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它与芬兰等国类似,在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综合国力是比谁劲儿大,国际竞争力是比谁活得长

  在对世界各国进行比较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经常被提到的两个概念,二者有何区别呢?我认为综合国力就是在比个儿、比力量,比较的项目如军事、外交、政治力量、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等,实际上经济要素在里面只占1/6;而国际竞争力则既强调竞争实力,也强调竞争过程,不仅是静态地看现在的状态,还要看未来的发展潜力。打个比方来讲,综合国力是比谁身高体壮力气大,而国际竞争力则是比谁活得长,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的全面社会进步。IMD对国际竞争力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较竞争者获得更多财富的持续能力。”

  在2001年以前,IMD一直按照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体系公布评价结果。2001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排名是第33名:按照这八大要素,中国的竞争水平分别是国内经济实力竞争力列第5位,国际化竞争力列第37位,政府管理竞争力列第18位,金融体系竞争力列第45位,基础设施竞争力列第39位,企业管理竞争力列第41位,科技竞争力列第28位,国民素质竞争力列第29位。应该说,这八项指标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但IMD在去年改变了评价体系,制定了按照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四大要素评价的新国际竞争力体系。各要素下又分列若干项评测指标,今年共有314项评测指标。这一新体系可能更适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需要,但对中国这种正处在经济改革与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许多不协调因素。基于这种原因,我们从今年起,不但要借鉴新的四大要素体系的排名结果,还要运用国际竞争力规范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公布按照原有八大要素体系的评价结果。

  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有提高,但这种提升的幅度不可能是快速或跳跃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1995年正式进入到最具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之列。历年评价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3名、2002年第31名(注:IMD于1995年一次性公布了1994年和1995年的排名)。

  从纵向的发展来看,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从1994年到2002年确实提高了,因为中国排名波浪式的提高是在整个世界20世纪90年代大发展的背景下获得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取代日本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这标志着世界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新阶段。世界各国和地区也因此纷纷在基础建设、投资结构、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积极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绝对水平有提升,但这种提升的幅度不可能是快速或跳跃的。我国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金融体系、企业管理等方面目前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这些基础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例如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知识普及水平、国民适应市场经济的素质和能力、科技投入与市场经济竞争一体化、金融创新与市场经济的一体化、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原则等诸多方面,都不是在5—10年中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和改善的。

  中国的位置大致在第29名

  从1994年到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结果看,第29名左右是比较客观的水平。

  第29名是个什么概念呢?从近2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践和我们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国家中最具国际竞争力。1993年,中国曾被WEF和IMD评价为所有进行经济转型国家中第一名,我看现在这个位置仍然属于中国。中国在国内经济实力、政府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共同处在世界前列,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具有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同的较高水平,在国民素质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国际化方面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在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水平较差。因此,中国目前在4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中总体居于中下等水平,与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绝非发展几十年就能轻易赶上的,“2050年超过美国”的提法应该慎重。

  我们的强项和弱项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因素主要体现在持续高增长、低劳动成本,投资、储蓄、资本流入水平都处于世界较高的水平。此外,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具有一定水平和优势,未来提升的可能也较大。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在适应全球化方面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应该说,保持这些优势是没有太大困难的。

  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支撑水平仍较低,对外开放力度不够。生产效率和劳动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处于世界最低之列,企业按国际市场要求的管理能力欠缺。在基础设施要素中,中国面临的主要劣势是与国际交流的基础环境差,如国际电话成本太高。这些劣势如不尽快解决,将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阻碍,如果能够把这些劣势提高到平均水平,中国国际竞争力就能够大幅提高。

  不可忽视基础竞争力

  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两大基础,即国民素质和基础设施。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国民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方面基础较差,再加上新一轮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世界竞争经验表明,价值体系是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中国在价值体系支持国际竞争力方面还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外,不要以为加入WTO,中国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就会提高。从我们的分析来看,中国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的提高将是一个渐进式的较长的过程。但无论怎样,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将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可能在某个时期会下降,但这并不妨碍总趋势的上升。如果今后国际环境保持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我们相信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名次能够提高得更快。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