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事评论:军事斗争准备中的装备建设与发展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6月4日 20:45 解放军报

  ●荀振江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军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了以质量为主导的重要发展阶段,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形成了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跨越式发展态势。这些,都对我军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用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考量我军装备建设与发展,当前必须抓住保障效益这个重心,解决装备建设中存在的某些
关键性问题。

  讲求时间效益改一改“临战应急准备”的习惯思路

  “时间竞争是一切竞争之首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装备建设必须以时间效益作为重要的衡量尺度和工作标准,一方面要从长计议,另一方面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完成一切准备。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已接近物理极限,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缓慢,数十年来都很难发生质的变化。到了信息化战争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对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了主战装备。这类装备由于技术密集、结构复杂,从生成、保持到提高作战能力,都需要一系列长期、周密的准备,远远不同于以往时代“临阵磨枪”的作法,必须久久为攻,时时为战,长备不懈。

  当前,我军装备发展和建设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以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拉动武器装备建设,为“打得赢”提供必要的武器装备保障;二是大力提升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超越某些传统的装备发展阶段,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抢滩”信息时代,实现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从时间效益的角度来看,都已迫在眉睫。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国际军事斗争形势急剧变化的要求,着眼实效,列出时间表。当前,首先应克服观念上的障碍,如在一些部队存在的“打不了”、“轮不上”、“来得及”、“难跨越”等消极心理和懈怠行为;其次,应改变多年来形成注重战前的“应急训练”、“应急准备”的习惯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在平时就应建立起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紧迫感、危机感,注重以高度的时效观念扎扎实实地加速装备战备建设;再次,必须把“人为”效益作为前提,把树立“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战斗力”的观念作为装备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使装备建设与发展的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讲求质量效益以提高“两率”为目的深化改革

  完好率与出动率,是衡量部队武器装备战备水平的基本指标;而管理手段和保障方法的创新则是武器装备完好率、出动率的重要保证。提高装备建设与发展水平,必须坚持以“两率”为重心,以创新为途径,实现“双轮”同转。近年来,装备战备整顿和“三化”达标活动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入,部队武器装备的“完好率”与“出动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当前的突出矛盾是管理手段和保障方法滞后,这将导致部分装备经不起实战的检验。

  随着高新技术不断物化为武器装备,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问世,部队服役的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手段和保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保持装备完好率和出动率的要求,全面变革管理手段和保障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欲使装备管理水平适应当前装备革命的现状,提高装备管理的质量效益,首先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治理,逐年推进的原则,将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和运动式、搞突击等一蹴而就的工作方法,针对影响装备“两率”的瓶颈问题,每年抓一个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其次,应坚持战斗力标准,在全寿命管理目标的统揽下,对一切与现有武器装备体系不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和保障方法,大胆进行改革,并坚持视情改革的方针,随时淘汰影响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旧方法和旧手段,变被动为主动,使武器装备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战术性能;三是应着眼于武器装备的“再生”,把提高武器装备的“再生”能力作为装备保障的重要手段,把“再生工程”作为保障手段改革的重要任务。事实上,撒手锏装备不一定都是高新技术装备,低技术常规装备若使用得当、组合正确,照样可以是撒手锏。比如水雷不算高技术装备,其结构简单、费用低廉,但巧妙地使用就可以成为一种撒手锏。所以,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加装、更新一些技术设备、深化老旧装备维修器材改制代用等活动,使老旧装备“焕发青春”,让“趴窝”装备再生战斗力;四是应经常组织带技术背景的实装、实打、实炸、实修演练,在实战环境下检验武器装备的“两率”,通过演练暴露矛盾,发现改革的薄弱部位和环节,少一点口号,多一点实干,少搞些花样,踏踏实实管好用好手中的现有装备,切实把强化战斗力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

  讲求整体效益坚定“两成两力”的目标取向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原则,部队编制结构和作战样式越是高度合成,越要强调整体效益。机械化战争时代,作战单元是单车、单机和单舰,“数量越多作战效益越高”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战争时代,战场是由诸多信息单元和信息分系统所构成,它与机械化作战的最大不同是战场构成的多样性。例如,信息化武器系统就是由信息化作战平台、信息化弹药及相应的C4I系统构成的,这种多样性要求装备保障必须提高整体保障能力。

  2000年10月,总部明确提出要使现有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近几年,各部队围绕提高装备建设的整体效益问题,实行了“板块治理”,初步取得了成效。今后,应继续做好整体效益这篇大文章。首先应着眼全建制抓落实。基本建制单位要抓到基层,使“基石”坚固起来,各单位都要着力解决本建制内发展不平衡、保障能力强弱不均的问题。其次,应着眼全系统抓落实。真正确立起“系统”概念,激活各要素的积极性,重点解决好党委集中统一领导、部队整体运作和装备整体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再次,应着眼全过程抓落实。要在更广的空间、更长的时段内研究和解决提高整体保障力的问题。目前,我军武器装备新老并存,大部分装备的服役期在20年左右,要使这些装备在作战中发挥整体效益,必须在准备工作中区分类别,强化“全寿命”管理,从装备接收到退役报废,各时段的工作都应处在严格的管控之中。

  为提高装备保障的整体效益,还要重视解决好如下问题,如装备生产与装备使用“脱钩”,装备转隶调整中的“后遗症”,管理与使用“分家”,管装责任制不够落实,以及个别单位装备战备水平时起时落……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装备保障的野战化建设,把装备建设和管理的侧重点转到抓战时保障上来,通过强化“人装结合”的训练,使武器装备管理从“场站化”走向野战化;通过大抓野战化保障配套建设,改善相关物质保障条件;通过加强修理分队全面建设,打牢整体保障能力的基础。讲求社会效益缓解“少米之炊”的客观矛盾

  目前,装备建设与管理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少米之炊”现象突出。提高保障能力必须改善保障条件,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必须有“多米为炊”的积极追求。

  适当调整装备生产与装备保障的投入比例。目前,我军装备生产与保障经费比例不尽合理,由此带来的装备保障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保障能力的提高。有人呼吁:能否适当收缩装备生产的数量,给保障装备补补缺?若能如此,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应立足于“内消化”。在目前条件下,各部队和各兵种的装备保障必须以“自食其力”为主,依托上级而不依赖上级。近些年,从总部到战区,尽管对一些部队的装备建设实行了重点倾斜,但毕竟有“杯水车薪”之憾。很多部队都是通过自力更生,不断改变自身装备管理保障条件的。今后一个时期,仍要坚持“上下结合,以己为主”的原则,做到“同煮一锅饭”。

  打破被动“适应市场”的局限性。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军事经济与市场经济产生了新的利益关系。目前,我军武器装备通用化程序不断提高,对“社会化”保障的需求更为强烈。过去,由于在处理按计划保障与依托市场保障的关系上缺乏经验,所以出现了“一味瞄准市场不及其余”的偏差。“社会化”保障的内容十分宽泛,适应市场主要是解决器材物资筹供问题,它只是“社会化”保障的一个局部。“社会化”保障还包括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以及临战动员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装备保障“社会化”,必须从全面抓起,所有涉及军地一体化保障的工作都应纳入其中,从战略层次进行运筹,确立大目标,形成大思路,创造大环境,使“社会化”保障在更广的范围产生新的活力。

  装备建设的“社会化”,必须有可靠的机制做保证。近些年来,各级虽然在“社会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机制、政策保证,似乎还有“一堵墙”没有被推开,运行渠道并不畅通。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政策,改变这种局面。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