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台海形势 > 正文
台海观察:台军空中防御系统有多少漏洞?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5月17日 15:47 人民网

  孙立华

  70年代以来,台军在将攻势战略调整为守势战略的同时,开始加强以大陆为对象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其中以空中防御体系为主,先后建立了“天网防空系统”、“强网防空系统”、“导弹防御网”等空中防御工程,目前又在构建台湾自己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一、“天网防空系统”——一捅即破

  “天网防空系统”是1975年台湾空军以3500万美元委托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的一套“防空自动化管制系统”,1980年初完成并启用。这套系统又称为C3I大成计划,是集指挥、控制、通信及情报收集等功能于一体的防空计划。

  其具体设施是将21个分布在本岛和外岛的雷达站所收集的资料信息,汇集于台北公馆某座山的“战管中心”统一指挥管制。“天网防空系统”包括管报中心、管报站、报告站三部分:管报中心(CRC)是一种具有管制、报告、下令待命战斗机升空作战的防空雷达站,分别设置在台北阳明山、澎湖马公与高雄冈山等;管报站(CRP)是具有管制和报告能力,但无法下令作战的防空单位;报告站(RP)是一种仅具监视能力的雷达站。

  二、“强网防空系统”——其实不强

  “强网防空系统”,是采取美国休斯公司技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建立的。其主要是对原“天网防空系统”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如更新中央电脑及周边设备;增加系统记录航迹重新显示功能;连接三维空间固定与机动雷达及连接陆军导弹基地、海军作战指挥中心、空军防空火炮作战中心、空军基地、民航局区管中心自动化系统等。该系统可监视大陆沿海内所有目标。

  为确保“强网系统”不致因意外中断,影响防空监控,台军特别设置了三部电脑平台,一部担任战备、两部待命。目前,台湾空军继续进行“强网”系统第二阶段改进工作,着手换装超高频地空通信系统,筹建本岛北、南及东部的“自动化区域作战管制中心”,形成“双重自动化防空系统”;制定“战管雷达整体部署方案”规划,采购新型对空搜索雷达,并对现有雷达进行技术改进和性能提升;研制无人侦察机,其作战半径约50公里,滞空时间6-8小时,可将空中侦获的情报同步传送到作战部队;在F-16型机上加装美制AN/ALQ-184“雷神1号”电子装备,并引进4架EC-130H型电子战飞机,以提高电子干扰与抗干扰作战能力。

  “强网防空系统”的涵盖范围可达整个西太平洋区域,即通过21个雷达站可将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海空活动情况,用微波轮送到“战管中心”的电脑平台和指挥仪器上。

  三、“导弹防御网”——特别薄弱

  “导弹防御网”分为低空、中空与高空三个防御层次。低空是防御离地面150米至1500米之间的空中打击,主要部署了法国制“西北风”导弹、美制“复仇者”导弹、“毒刺”导弹、“鹰”式导弹和防空火炮等;中空导弹防御主要是对付离地面1500米至7000米的空中袭击,主要部署了“鹰”式导弹、“天弓”1型与2型导弹等;高空导弹防御是针对7000米以上的高空袭击,计划部署“爱国者”PAC-3型与“天弓”3型导弹,目前尚未完成部署。

  在台湾的整个导弹防御构想中,中低空防御网已基本形成,最薄弱的是高空防御网。目前,台湾自制的“天弓”2型导弹改装的具有反导弹能力的“天弓”3型导弹,仍然在一些技术上存在问题。

  由于台湾现行的导弹防御网只完成中低空防御部署,还没有建成高空导弹防御网,台湾便加快了对外先进武器采购步伐,以增强高空导弹防御体系:购买更先进的“爱国者”PAC-3型导弹。目前台湾计划在1999-2001年投资10亿美元,采购6套美国“爱国者”PAC-3型导弹系统,扩大对北、中、南三大地区的防护网;购买先进的预警雷达系统。

  美国于2000年3月8日宣布,将向台湾出售162枚“鹰”式导弹及地面防空雷达系统零件,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台湾低空防御与空防监测系统。其中空中侦察雷达零组件有助于将台湾现有的TPS-43F雷达改装为TPS-75V雷达。远程预警雷达与海上反封锁ECES系统是台湾目前积极争取采购的重点;购买4艘“宙斯盾”驱逐舰。主要是用于部署海军区域弹道导弹防御体系。

  1998年,台湾军方计划在未来10年内自己建造4艘“宙斯盾”驱逐舰。后又改为向美国采购4艘“宙斯盾”级驱逐舰,并已向美国方面正式提出了采购要求。计划中的“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以美国海军的“勃克”级驱逐舰为蓝本,在6000~8000吨之间,配有Mk41导弹发射管、“标准”SM-2ⅣA导弹;继续研制“天剑”型导弹系统。“天剑”Ⅰ短程空空导弹的研发作业始于1983年,1992年开始与IDF战斗机进行界面整合和发射试验,1993年通过作战效果评估后开始批量生产。“天剑”Ⅱ型中程空空导弹自1983年开始概念设计,1994年开始与IDF战斗机进行界面整合、软件测试和实弹试验,1995年决定批量生产,目前仅生产2批80枚。台军方虽称“天剑”Ⅱ与美国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性能相当,但从前者250千克的重量看,比后者仅156千克的重量重了将近一倍,固其性能如何仍需做慎重考虑。

  四、拟加入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克林顿政府在里根政府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和布什政府期间的“有限全空域打击系统计划”的基础上,于1993年提出的反导弹计划。整个系统分为高层防御(THAAD)和低层防御(TMD)两部分,由陆基和海基反导弹和预警系统组成。去年,美国通过一项“国防授权法案”,允许台湾加入该系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台“外交部”对加入该系统很积极。但军方很谨慎,认为加入该系统将耗资巨大,时间很长。建立这种系统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易中途夭折。如果加入该系统,台军方也只愿加入低层防御部分。目前,台湾正式向美国国会表达了台湾希望加入TMD的立场。

  五、构建台湾自己的TMD

  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于1998年9月首度测试这一低层反导防御系统,成功拦截目标。2000年初,台湾第二次实弹测试又获得成功,标志着台湾低层反弹道导弹系统研发已获得重大突破,为建构台湾导弹防御系统打下了基础。

  按台湾的初步规划,建立低空导弹防御为主的TMD系统,主要是以采购建立“爱国者”PAC-3型导弹和“宙斯盾”系统为主,并计划在2001年起建立新式“陆基型长程雷达预警系统”,被命名为“安邦计划”,可使台湾军事侦察范围扩大到1000公里,并可精确计算导弹飞行轨迹。美国已同意向台出售长程早期预警雷达与新型“爱国者”PAC-3型导弹。

  目前台湾计划投资3000亿元,在未来10年完成台湾低层导弹防御系统的建构。为此,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曾开展“青蜂”和“天马”研发计划。“青蜂”计划的目标是研发一型射程在300千米的短程弹道导弹。1976年中科院成立“青蜂计划管制室”,并在九鹏基地进行过7次试射均获成功。中山科学研究院正在发展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ATBM),其中导弹装备“天弓”2型的改良型导弹,射空系统采用“长白”相控雷达的改良型,侦测距离可由400公里增加到1000公里以上,其性能类似“爱国者”pAC-3型,具有拦截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的能力。

  此外,台湾还计划未来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其方向是建构陆基、海基交叉导弹防御体系,目标是防御大陆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传统的空中武力攻击。在海基方面,购买“宙斯盾”系统、“标准-3”型反导弹系统与改良式“海麻雀”系统,建构台海间的区域防御与点防御;在陆基方面,仍以部署“爱国者”PAC-3型反导弹系统与远程预警雷达系统为主。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