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驻外记者手记:我见到的阿富汗难民(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8日 09:41 环球时报

小市场里的女孩

难民营

  乔长海

  不久前,在巴基斯坦政府的安排下,我有机会来到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的省会白沙瓦,采访了那里的难民营。

  山口附近的难民营是自然形成的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估计,阿富汗难民是目前世界难民群体中人数最多的,约有600多万。大多数阿富汗难民寄居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其中滞留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就有200多万。阿富汗难民分散在巴基斯坦全国各地,而白沙瓦是难民比较集中的地方。

  在去白沙瓦之前,我们先来到了开伯尔山口。它是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必经之路之一,众多阿富汗难民就是经过这个山口进入巴基斯坦的。久而久之,开伯尔山口附近自然形成了一些阿富汗的难民营。

  这些自然形成的难民营都十分简陋,不过是一些临街搭盖的土房子,窗口开得很小,有的根本就没有窗户,屋里潮湿阴冷。难民们大都披一块粗布,赤着脚,三五成群地在马路上溜达,看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

  就在我们经过开伯尔山口时,又有一大群看上去像难民的人准备从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

  在开伯尔山口,我还采访了一个专为难民设立的小市场。令人惊讶的是,从芒果、香蕉、桔子到土豆、大葱、菜花,市场里样样都有。我买了一个金黄的桔子,剥开一看,里面却是“败絮”一团,不知道是品种的原因还是放得太久的缘故。韭菜就更有趣了,立起来足有1米多高。小市场看起来挺繁荣,但不知道来买东西的人多不多,因为难民们一天能吃上一两个馕,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难民营里的孩子大都没见过自己的祖国

  按照巴基斯坦方面的安排,我采访了位于白沙瓦西南35公里处的沙姆沙都难民营。它是1999年在联合国难民署、巴基斯坦政府以及其他人道主义组织的帮助下建立的,据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在难民营中是比较好的一个。

  快到沙姆沙都难民营时,我看到大片大片的墓地,每个坟堆上压着一块石头。据说,阿富汗难民营是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地方。等到远远看见黄沙中一处散落着土坯矮房的山坡,我知道,沙姆沙都难民营到了。

  一位难民署的官员介绍说,沙姆沙都难民营有6万多难民,难民营里有1417间土坯房、5个基本医疗点、23所小学。在这里,每人每月可以分到13.8公斤面粉,但这只能维持难民的基本生活,许多年轻人跑到白沙瓦市区里去找工作,难民营中留下的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的确,在难民营里看到最多的是孩子,偶尔还能看到几个卖蔬菜和水果的小贩。

  为了帮助那些老人和残疾人,一些福利组织在难民营里成立了很多技能培训班,并建了一些手工作坊。在一个制鞋作坊里,我见到了一个正在缝制皮鞋的残疾人。他告诉我,他一个月可以挣到3150卢比(约合人民币490元)。

  在沙姆沙都难民营的一所小学里,我看到孩子们在没有课桌、没有书本、没有电灯的教室里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课。见此情景,我把带来的糖果和饼干分发给了他们。采访快结束时,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十几名小学生列队唱起了阿富汗国歌,嘹亮的歌声中夹杂着几丝忧伤。其实这些孩子出生在难民营,根本没有见过自己的祖国。

  阿富汗难民靠在白沙瓦做小买卖维持生计

  除了沙姆沙都难民营,在白沙瓦附近还有数十个阿富汗难民营。多年来,这些难民营里的阿富汗人大多靠到白沙瓦市区做点小买卖、开“出租车”、制作小工艺品或倒卖木材来维持生计。

  在白沙瓦街头,只要你停下脚步,立即就有各式各样的“出租车”停在你面前,问你坐不坐车。这些“出租车”,既有大卡车、小汽车、摩托车,也有马车、牛车、驴车,车夫就是那些长期在巴基斯坦生活的阿富汗难民。除了等待生意的“车夫”,还有很多等待生意的阿富汗孩子,他们或拎着茶壶,或头顶一大盘油炸食品在街上徘徊……但我始终没见一个人上前购买。

  难民盼着早点回家

  在白沙瓦,我还遇到一对马上要办婚礼的阿富汗新人。新郎一家是10年前从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的,在当地主要靠经营木材来维持生计。在新郎父亲的盛情邀请下,我也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婚礼是在白沙瓦的一家餐厅举行的。来参加婚礼的足有100多人。一位身着阿富汗民族服装的老人在餐厅的中央跳起了民族舞蹈,随后更多的人加入了跳舞的行列。见此情景,乐队弹奏得更起劲了,场面十分热闹。

  看来,无论环境如何艰苦,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都是不会改变的。我将一件小礼物送给了新郎,希望他的婚姻能够美满。腼腆的新郎握着我的手,感激得说不出话。

  婚礼结束时,新郎的堂弟告诉我,再等一两个月,阿富汗局势平稳了,他们一家就要回去。我想,到那时,返回阿富汗的就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人了。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