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来自“神舟三号”成功背后的故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5日 12:08 科技日报

  应急预案一百多

  从“神舟三号”起飞到准确入轨,整个过程与笔者一个月前在这里看到的演练没什么两样。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总体室的女工程师张丽艳却透露,还有很多情况完全不同的演练你们没有看到,我们的应急预案就有一百多套。

  航天发射虽然充满风险,但为了追求更高的成功率,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那天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就始终以百倍的努力争取一次成功。

  这次任务,他们制定了几百万字的技术文档,对每一个技术岗位和技术环节都明确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都制定了应急方案,进行反复演练,确保问题归零。

  为早日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广大科技人员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创新攻关,先后突破了高精度轨道确定、飞控计划自动生成、返回控制和着陆预报、高速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测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6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三次飞船的试验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测控技术已日趋成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众多“母子”上机台

  3月25日晚上22时23分,“神舟三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指控大厅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此时,已临产期的女工程师陈烨不由轻轻地拍拍腹中的胎儿,幸福地说:“小家伙,咱们成功了。”

  由于任务特殊,笔者在现场发现,挺着大肚子的女科技人员至少不下七八位。

  在计算机主机房,我们又见到了身怀六甲的曹玉娟,这位挺着大肚子的仿真组工程师两眼布满了血丝,可以断定她也是好几个昼夜没合眼。为了这次任务,她坚持和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先后研制开发出了《多任务仿真平台》、《多任务仿真系统》和《仿真系统应急方案》,为中心进行任务演练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调度今年二十八

  3月25日晚上22时15分,“神舟三号”顺利发射升空。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控大厅里,最紧张也最忙碌的人要数总调度申劲松。从“神舟一号”飞行试验开始,今年28岁的他已是第三次坐镇这个位子。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系统的神经中枢。作为总调度,申劲松重任在肩。从飞船发射场到遍布世界各地的测控站、测量船,从飞船点火升空到返回着陆,成千上万条调度命令都由他下达。

  每次发射就像打仗一样紧张,千百双眼睛都盯着他。在这个时候绝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也不允许有丝毫的犹豫。两年多前,“神舟一号”飞船回收时,测控出现紧急情况,当时只有25岁的他,镇定自若,在几秒钟内连续下达一连串调度命令,确保飞船顺利返回。

  其实,测控系统的每一个岗位都非常重要。笔者在现场看到,像申劲松这样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据中心负责人介绍,此次担负指挥控制任务的技术人员80%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轨道“显影”八分钟

  八分钟,“神舟三号”点火升空后八分钟,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只用了八分钟时间,就向全系统报出了入轨的参数。前两次飞船试验,他们也都是在船箭分离后八分钟准确计算出了轨道,并且计算精度优于100米。这种轨道确定速度和精度,在国际上也属一流。

  中国航天测控人对飞船飞行轨道的计算和确定是从一张白纸上干起来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立之初,面对任务新、设备新、系统新和人员新的现状,科技人员紧紧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需要,按照“滚动前进、逐步逼近”的工作路子,集智攻关,团结拼搏,研制开发出数百个进程、数千个模块、数万个程序的外测保障软件,建立了数值法定轨系统,并在测量数据处理、误差修正、高精度摄动模型和数值积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三次飞船试验中,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通过这些自动化的外测保障软件,可以全程计算和确定飞船的实时轨道,并能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反映飞船的轨迹和姿态,为作出飞行控制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有关专家说,这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测控技术已日趋成熟。(唐文俊)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搭载神舟三号的“神秘乘客”在京揭开面纱(图) (2002/04/05 08:09)
神舟三号返回舱专列抵京 模拟宇航员安然无恙(图) (2002/04/04 07:32)
“神舟三号”空间生命与空间材料实验获重要成果 (2002/04/03 20:00)
装备纵横:随“神舟三号”远航的“科学实验室” (2002/04/03 08:07)
特写:目击“神舟三号”着陆 (2002/04/02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