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欧洲伽利略计划启动 美国垄断导航卫星局面动摇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1日 14:21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3月31日电(记者毛磊) 欧盟3月26日正式为“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计划打开绿灯,对此欧洲媒体一片欢呼。但同样的消息,大西洋彼岸的反应却出奇的冷淡。美国主流媒体对此基本未做报道,似乎在回避着什么。即使是做了报道,也不过是只言片语,而且摆放的位置也并不显眼。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美国采用多种手段并举,反复施加压力多年,居然都未能奏
效,“伽利略”计划确实让美国高兴不起来。尽管如此,有些东西却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在卫星导航及定位领域,美国一家说了算的垄断局面,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历史。

  美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对待欧洲“伽利略”计划的策略上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不再一味施压,而是开始谋求如何将其最大限度纳入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标准。这一趋势在欧盟正式决定启动“伽利略”计划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美国的GPS由24颗卫星组成,可以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在勘探测绘、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等领域用途广泛。GPS最初是美国空军在20世纪70年代为军事目的而开发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免费向全球民用用户开放。美国计划在今后几年内,再投资10亿多美元,对GPS进行现代化升级。因此,对于欧洲人要搞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美国最主要的反对理由是“没必要”,说有GPS就已经够了。

  这一理由对欧盟国家并不具有说服力,美国于是采取其他方式施加压力。去年年底,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曾专门致函欧盟成员国国防部长,称美国担心“伽利略”系统的频谱会干扰美国GPS的军用信号。这实际上是试图变相影响欧盟的决策。

  诸如此类的努力均未奏效后,在今年3月欧盟交通部长会议召开前夕,美国国务院等先后发表声明,不再明确提出反对,转而谈论要推进“伽利略”计划与GPS之间的兼容与合作。但与此同时,美国也为双方合作开列出了一些附加条件。比如说,要求“伽利略”计划为欧洲和美国等非欧洲制造商及用户提供享有技术信息的同等权利,以及要求“伽利略”计划的使用规定和设计标准,不应造成强迫用户使用欧洲的导航卫星系统的后果等等。

  在欧盟交通部长会议正式决定启动“伽利略”计划的当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在记者招待会上,重申了美国的上述附加条件。他说,美国将继续就这些问题与欧盟协商,以寻求双方合作的途径。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提出这些附加条件,目的显然是想使未来卫星导航及定位领域的美欧竞争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不难预料,虽然欧洲人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就要扬帆起航,但美欧在这一领域的摩擦还远没有结束。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独霸地位。

  国际资料:全球定位系统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林小春)全球定位系统(GPS)包括绕地球运行的24颗卫星,它们均匀地分布在6个轨道上。每颗卫星距离地面约1.7万公里,能连续发射一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只要持有便携式信号接收仪,则无论身处陆地、海上还是空中,都能收到卫星发出的特定信号。接收仪中的电脑只要选取4颗或4颗以上卫星发出的信号进行分析,就能确定接收仪持有者的位置。

  GPS是美国军方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军事目的开发的一项高技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曾利用这一技术在沙漠中部署军队。由于军方保留了GPS技术中的某些最尖端部分且所用的信号都要加密,所以军用的GPS误差仅有几米,而且军用信号民用接收仪无法截获。

  随着技术的进步,GPS接收设备的价格也直线下降。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船队使用GPS的花费为数万美元;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手持的GPS接收仪价格就降到了1000美元以下;如今GPS接收仪在美国的体育用品商店里就能买到,价格在100美元左右。

  GPS除了导航外,还具有其他多种用途,如科学家可以用它来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从而帮助预报地震;测绘人员利用它来确定地面边界;汽车司机在迷途时通过它能找到方向;军队依靠它来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

  当欧盟提出要搞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后,美国非常震惊,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2000年5月,美国决定即刻将某些尖端技术免费向民事开放,使民事定位的精确度从100米提高到10米以下。与此同时,美国还宣布在2010年之前,将再投资10亿多美元以建成精确度更高的新一代GPS系统。

  鹰爪下的“伽利略”:世界需要几个导航卫星系统?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林小春陈勇)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世界需要几个?美国认为只要有它的就够了;欧盟却觉得自己也该有一个,于是在3月26日正式批准启动“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计划。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全球定位系统(GPS),并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如今,这项技术已成为精确打击武器的“耳目”,导弹、飞机、军舰,离开它便“有力无处使”,美军称其为“神奇向导”;而它在军事领域外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汽车、民用飞机、个人电脑乃至手持式通信设备,都大有其用武之地。

  对于这项战略性技术,美国表现得似乎很“慷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投入民用,如今可以说已对全世界开放,甚至外国军队都可以使用它。但是,它的控制“钥匙”还是掌握在五角大楼手里;在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欧洲使用该系统就曾受到限制,定位精度也有所下降;更可疑的是,去年4月欧盟15国交通部长会议就已批准启动“伽利略”,但美国却频频施压反对。这未免让人难以接受美国的“慷慨”。

  美国国徽中有鹰的图案,因而有人形象地称“伽利略”一直处于“鹰爪”的威胁之下。但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言,没有“伽利略”计划,欧洲“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的)附庸,首先是科学和技术,其次是工业和经济”。所以,欧盟顶着困难也要上。

  欧盟之所以如此坚决,也是因为“伽利略”将会带来美好的前景。据估计,它能创造14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经济效益可达90亿欧元,仅出售航空和航海终端设备一项,就可在2008年到2020年收入150亿欧元。

  欧盟称,“伽利略”计划是在“技术、经济和政治上的挑战”。小心翼翼地将“政治”放在最后,自然是要减少“伽利略”的政治色彩。欧盟还表示,“伽利略”系统是纯民用的,不用于军事,也不干涉美国的GPS,甚至是GPS的有效补充,也是为了避免美国的反感。但是“伽利略”计划既已启动,其政治意义也就不言自明。

  如今除了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等都在研制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这些都说明,世事多变幻,国与国之间分歧或合作都很正常,但是在重大的战略性关键技术上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否则,安全与发展都将仰人鼻息。

  试问,把美国与欧盟对换,美国需要依赖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美国愿意吗?(完)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