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人民网驻美记者忆中美撞机事件报道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1日 11:05 人民网

  人民网驻美国记者任毓骏

  又是4月1日,又是愚人节。对我来说,今生今世最难忘的是2001年的,也就是21世纪的第一个愚人节。这一天,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中美战机相撞事件,全中国,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关注这一事件。身为驻美国记者,我度过了参加工作以来最为紧张、忙碌和义愤的一段时间,同时也是和网络新闻打交道最多的一段时间。

  2001年4月1日,星期天。这天早晨8时,本报驻华盛顿记者王如君要乘飞机赶往夏威夷接待人民日报社前社长白克明一行。我习惯早起,又因为要开车送他去机场,所以不到6点半就起床了。打开电脑一看,美联社和路透社的头条新闻都是报道中美撞机事件。我赶紧写了一条题为《中美战机在南海上空遭遇并发生碰撞》的短消息发往人民网。送走王如君从机场返回记者站后,又打开电脑。我发的消息已经上网,但未见有人作后续报道,而且国内其他网站也只是转载了人民网的消息。于是,我急忙发了第二条较为详细的消息。也许因为是星期天,驻美国的中国新闻界同行们在睡懒觉,我发的那两条消息竟然是国内媒体关于这一事件最早的报道。

  4月5日上午,应人民网之邀,和中国网友进行了一次交流。这也是平生第一次。其他一些网站还转发这次交流。

  从4月1日到10日,凭着身体还可以,起早搭黑,见缝插针,总共在人民网发了9篇文章,10多条消息。总算没有漏报重大新闻。我写的《美国政要变脸记》、《中美撞机事件北京谈判内幕》等文章,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众多网站也纷纷转载。

  从撞机事件的报道,使我更深地感受到了网络新闻的魅力。网络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第四大通道方兴未艾,前途无量。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自网络问世后,报纸、广播和电视今后恐再无独家新闻矣,这三位老大哥只好跟着"第四媒体"这个小兄弟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都需要较长的制作过程,而网络媒体为新闻事件-记者-读者之间搭建了最为便捷的桥梁。在体现新闻的"新"、"快"方面,其他媒体难以望其项背。以撞机事件为例,我发的稿子在10分钟左右就上了网。我用电子邮件发稿,比电报和传真不知快了多少倍。而且人民网把稿件上网,也不知比报纸、广播和电视处理稿件要快多少倍。

  现在的网络新闻已经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身,也就是说,这个小兄弟已经把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优势全部继承过来了。而且网络新闻的文字、声音和图像可以随时推陈出新,这也是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无可比拟的。正是这种可以随时推陈出新的优势,增加了网络和记者、网络和读者以及记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性。记者的稿件可以在网上随时发表,促进了记者写稿的积极性;读者随时能从网上看到最新的消息,使读者更加关注网络,点击网络。作为记者的职业心理,就是想把最新的消息,最重要的事态告诉读者。网络为他们之间提供了最便捷的媒介。我的是人民日报记者,现在,一有什么最新的消息,有意思的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尽快发给人民网。众所周知,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每天只能出版一次,记者也只能发一次稿,而且还有截稿时间。网络新闻是开放的,对记者没有截稿时间,读者可以随时点击最新消息。

  网络新闻容量之大,层面之广,阅读之便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比起报纸、广播和电视有限的版面、有限的时间,网络新闻为记者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用武之地。以我为例,来美国驻站一年半的时间,总共在报纸上和网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400多条消息,约60万字。其中四分之三是在网上,其他网站转载的篇(次)达12000多次。这是我1988-1992年常驻巴基斯坦四年工作总量的五倍。说老实话,没有人民网,我绝对写不了这么多,也没有必要写这么多。现在的网络新闻,只要读者点击一条,新闻正文下面就是一串相关的文章和专题。这也是三位老大哥所不及的。网络新闻方便的查询,已使多年积累、视为珍宝的资料卡黯然失色,备受冷落。

  我虽年近花甲,却有幸赶上网络新闻时代。借助网络的方便快捷,写了一些东西,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深感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有人说,现在的时代,人与人的区别,不再是文盲和非文盲,而是上网者和不上网者的。此话有一定道理。网络媒体是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在成长和发展中。向同龄人进一言,上网使你年轻;向同行进一言,关注网络新闻,扶持网络新闻。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