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由英“阿帕奇”技术缺陷到一般性的军事情报分析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1日 09:12 千龙军事

"阿帕奇"机群准备起飞

"科曼奇"以标准的"侦察-攻击"队形飞行

  千龙军事特约撰稿人伟兵

  互联网最早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如今,它已成为许多普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也标志着人类交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军事领域,互联网连同其它民用通信设施如电话、电报这些能够互相交流民用信息系统,被统称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既可被我方利用,也可被敌方利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有一句著名的情报名言:打开电脑,就有
情报。

  今天,互联网上的情报搜集与反搜集的斗争在静悄悄地进行,同时,情报陷阱、情报威慑、情报研究、情报使用这些体现情报价值的细节也在迅速展开。

  26日打开电脑,英国《每日电讯报》说,英军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存在重大技术缺陷。按照“辨别真伪,去粗取精”的情报分析原则,我们对此消息进行一般性的分析。

  第一,情报真伪。我们知道,作战是依赖武器系统进行的对抗,通俗地讲,就是“技术决定战术”。既然这条消息“披露”出诸多有利于“低技术”军队反直升机的技术细节,这在军事新闻管制十分严格的美国和英国,所带来的后果是能够想到的。“阿帕奇”从1972年研制,1984年服役,先后经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可以说战绩显赫,但为什么到今天才“说”出缺陷呢?就技术事故来说,“阿帕奇”在科索沃战争接连坠毁2架,说明它真的有技术缺陷;就数据对照来说,“阿帕奇”满载16枚“地狱火”导弹,而《每日电讯报》说它带8枚导弹,可见,这则消息有“陷阱”嫌疑。总之,因为这条消息通过各种“正确的”的细节、“错误的”的数据表达出来,很容易形成一种让人看着“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是这样”的认识,使我们一时还不能看出其真伪。

  第二,情报价值。无论这则消息是真是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的报道来看,“阿帕奇”是有技术缺陷的。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参战的2架“阿帕奇”因技术事故坠毁,原因是飞行控制系统有问题。在阿富汗战场上,有“支努干”坠毁,虽然不是“阿帕奇”直接引起的,但可以分析出,因为它“作战支援不力”。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则消息,至少,这是一条十分“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第三,情报整理。我们可将这则消息整理成下列情报要素:一是缺陷描述。“阿帕奇”发射反坦克导弹时“可能”会产生碎片。二是后果描述。如果碎片击中机身主螺旋桨或机尾螺旋桨,就会导致“阿帕奇”坠毁。三是美军证明。美军早已下令“阿帕奇”只准在正式作战时才发射导弹,而且只能使用右边的发射器,以防碎片击中位于左边的机尾螺旋桨。四是技术结论。“阿帕奇”本来配备8枚导弹,每边4枚,在有缺陷的情况下,只能用一侧发射,这样形同“半残废”。五是有关战例。两周前,在阿富汗参战的美军7架“阿帕奇”,其中5架被地面机枪或火箭击中被迫退出战场,4架损毁严重。

  第四,情报利用。可以推断,针对这则消息,世界上50多个以美军为假想敌的低技术军队会据此一下子改变反直升机战术。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根据阿富汗战场上的经验,利用地形,大量使用反坦克火箭筒,以伏击战样式打击“阿帕奇”。而且因为碎片就可以导致“阿帕奇”坠落,所以有可能将“远距狙击”战术直接应用到打击这种直升机的战术层次上。

  第五,情报威慑。《每日电讯报》为什么能够推出这则消息呢?一是可能在蒙蔽对手。“阿帕奇”具有强大的威力,反坦克作战时,最大战损比为1:19。这则消息一出,有可能故意蒙蔽对手,充分发挥“阿帕奇”近战综合优势的威力。二是为新型直升机做宣传。目前,美军21世纪的主战攻击直升机为“科曼奇”。“科曼奇”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隐身性能,集攻击、侦察两大任务于一身,防护力较之“阿帕奇”高出许多。更重要的是,它装备了新型“夜视导航系统”,可以避免“阿帕奇”驾驶员那样戴单视头具驾驶的危险,可以做到无论天昏地暗,还是风沙雨雾,对整个战场实施高超的“双线扫瞄”。反过来一想,《每日电讯报》要告诉那些与美军为敌的“红军”们,“蓝军”(常指美军等北约军队)要换新家伙了。这才是情报威慑的真正涵义。

  第六,情报思维。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关军事的信息,“去伪存真,精心整理”的工作十分重要,但不论如何,情报本来就是一个具备时效性的信息分析工作,同时也是对报道、消息等加工整理成情报的过程。有人说,目前90%以上的情报可以通过公开媒体获得,而不能获得的10%才需要间谍、卫星获得。因此,对于情报的保密,人们真正要“保”的就是那剩余的10%。

  注:“阿帕奇”的战斗编号为AH-64;“科曼奇”的战斗编号为RAH-66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