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评论:在历史轨迹中把握中美关系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3月4日 10:10 环球时报

  朱锋

  ●中美的相互了解、接触以及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平等、互利与合作在两国关系中的制度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鲍威尔说:“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对美国来说今后的挑战就是如何使中国不成为
美国的敌人”

  ●布什此次访华意义重大,它表明在中美建交30年后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国完全能够建立以稳定与发展为主题的建设性新关系

  2月21至22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的访问无疑是中美关系中的重大事件。中方强调,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中美关系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对江泽民主席所提出的中美要站在“战略高度”原则的阐述。回顾30年来的风雨历程,中美关系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积极和消极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此次中美首脑会晤的认识。

  3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积极的变化来看,首先,中美的相互了解、接触以及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平等、互利与合作在两国关系中的制度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两国之间的政府联系与交往不断发展,而且两国社会相互开放。太平洋两岸这两个大国已经彼此不再神秘和陌生。两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提高,强大的经贸纽带已经成为支撑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中美贸易额已经达到805亿美元,是1979年中美建交时的32.8倍。两国人民都在享受着双方扩大经贸合作所带来的成果。

  其次,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安全与繁荣的重要保障。中国是东亚国家,美国在东亚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东亚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和平,事关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30年来,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没有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中美合作已经取代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亚的冷战秩序,成为东亚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两国关系的世界性意义越来越突出。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国际社会在反毒品、反核扩散、反艾滋病、打击和消除恐怖主义、促进多边自由贸易规则完善和全球化发展,以便形成一个和平与合作的世界秩序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在过去30年中,中美关系也有一系列的消极变化:

  首先,中美关系中的分歧与竞争性因素成为一种“结构性”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坚持自己的制度选择,使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可能对美国形成相当大的潜在威胁,中国会在走向强大的过程中对美国构成挑战。

  其次,随着冷战的结束、前苏联的解体,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尼克松到里根到老布什,中美维持战略合作以便共同抗衡前苏联,如今这样的战略性选择已经不复存在。相反,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双方在台湾等问题上战略性诉求的冲突,中美战略关系的基本定位直到今天依然模糊。美国的对华政策定位客观上依然游离于“战略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之间。在奉行对华接触与对话政策的同时,美国实质上并未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

  第三,美国对华关系深受国内政治影响,政治和社会价值因素常常侵蚀和毁坏一项灵活的对华政策所能积聚的政治资源。在尼克松和卡特时代,内政因素对两国关系几乎不发生什么影响。这一状况在里根时期逐步发生变化,而到克林顿政府时期正式成型。今天,不仅中国的国内政治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支配性因素之一,而且美国国内的政党竞争、集团利益,以及媒体与舆论等国内政治因素,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常常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到底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然而,中美关系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美国必须认识到,虽然当前美中关系具有国际关系的结构性特点,中国主张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但中国绝不是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者,中国可以在当前的国际制度与规则中保障自己的国家利益;更重要的是,美国应该以不视中国为“挑战者”的方式来对待中国。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2001年8月谈到美中关系时所提出的看法就很重要。鲍威尔说:“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对美国来说今后的挑战就是如何使中国不成为美国的敌人。”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必须从单纯的愤懑与挫折感中摆脱出来,找到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具体问题的方法。

  近30年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喜悦、愤懑与挫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中美关系的状况以及两国关系的基本性质有着某种无法摆脱的联系。中美关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并不来自于中国人的自愿,而是来自于中国改革开放而自然开始的一个历史性进程。

  美国是今天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自由市场国家,是16世纪之后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最成功的代表,也是今天全球化的发动机。而中国是现代化进程中后起的国家,一个希望成功驾驭现代化进程而将民族的命运深深寄托于通过自强而能融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因此中美之间的互动是历史性的。只要我们渴望富强、渴望在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利中发展,渴望跻身于世界现代化的前沿,中美之间的碰撞是必然的。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的起步进程中,都经历过苦痛与嬗变。只不过中国太大,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震荡与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要比一般国家大得多。

  其实,这个过程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只是近10年来,由于美国稳居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以及中国已经开始强盛的动势,使得这样的互动和碰撞越发强烈,并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这种强烈的碰撞也给了今天的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究竟应该怎样来建立与世界的联系,中国人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国际意识,中美关系究竟可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到底如何审视和看待“美国角色”?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不会自觉地、无偿地对中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美国也不会按照中国的思维和逻辑来与中国交往。但美国也难以选择对自己风险最大、代价最大的政策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对华政策中必然继续交叉使用“软、硬”两种不同的方式,以便在特定问题上作出最适当的政策选择。这就给中美关系以相应的机遇与空间。一种富有规则的、不敌视的、相互可以兼容的政策互动,就能促成两国关系的基调是稳定和发展。

  布什访华:中美关系的历史性成就

  布什此次访华意义重大,它表明在中美建交30年后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国完全能够建立以稳定与发展为主题的建设性新关系。它还表明两国已经基本找到务实、有效地处理相互关系的方法。

  布什访华时传达了美国当前对华政策的基本信息:美国欢迎中国的强大、繁荣,并愿意成为中国走向强大、繁荣和成功道路上坚定的支持者;中国的未来应该由中国人民决定,自由与法治将会使中国更加成功和更有信心;美国不隐瞒与中国的分歧,但会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了解的方式一起讨论分歧;与中国保持对话,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中方也表明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虽然有“不和谐声音”,但对话与合作的主题表现得相当充分。中美双方重申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彼此求同存异,加强对话,尽量减少政策领域内政治上的相互排斥,发展务实、积极的“工作性”关系。这将为近期内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此次访问的具体成果之一是,中美将在年内持续开展首脑外交和高层往来。

  然而,布什访华只是新世纪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开端。我们必须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具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乐观。美国目前的中国政策辩论还没有一个定型的结论,主张在军事上“结束”中国对美国潜在威胁的观点在政策设计圈子内还相当有市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正当做法依然受到敌视和怀疑。中美关系如何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联系与合作,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中美关系离“走向成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