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战略评论:中美关系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2月25日 08:01 解放军报

  今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30周年纪念日。30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结束了两国相互隔绝的历史。今年2月21日,江泽民主席与美国总统布什会谈时指出,30年中美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给人们的启示是:发展中美关系时,双方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增进了解,发展互信;承认和尊重差异,寻求和扩大共同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双方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在今后的岁月里取得更大的发展。

  为纪念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30周年,本报记者访问了几位我国前驻美大使或他们的夫人,请他们回顾出使美国时那段难忘的经历,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编者

  从战略高度审视中美关系-刘建飞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了中国大地,开始他“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破冰之旅;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在公报中,美方表示对中方的“一个中国”立场“不提出异议”;公报还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上海公报》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揭开了中美关系史新的一页。

  30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终究是向前发展的。

  当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之所以能够跨越意识形态鸿沟和太平洋的阻隔,实现世界上两个大国的握手,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国领导人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客观审视双方的共同利益,并善于在利益分歧点上达成妥协和让步,最终实现双赢的结局。打开《上海公报》,我们会感受到,公报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上使用了非常模糊的语言,甚至是中美双方各有自己的说法,但这正是双方求同存异的产物。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两国之间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贸易问题、防止武器扩散问题等地缘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凸显出来。但是,十几年来,中美关系几经跌宕起伏,总体上却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经贸关系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两国领导人能够从大局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对彼此之间的分歧,不搞对抗,坚持对话,善于妥协,争取双赢。

  21世纪,中美之间存在着更为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领域。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认为,中美两国应该开始全新的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共同反对毒品走私,共同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并在全球范围内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以解决因经济问题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由之引发的难以想像的其他问题。这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来看中美合作。实际上,这四个方面的合作是最低限度的。中美关系之所以要好起来,除了这是两国经济、安全、战略等方面的共同利益需要之外,正如邓小平所说,还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从世界和平的角度来审视中美关系,这是更高的境界。

  “9·11”事件后,为了对付国际恐怖主义这个威胁世界和平的恶势力,中美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今后这种合作还会继续下去,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会扩大和深化。为了更有效地合作,就应当增强互信,善于在有分歧的问题上寻找共同利益,争取双赢。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愿意同美国人民友好相处;中国政府也一贯重视发展对美关系。只要美国方面能够进一步摒弃某些利益集团和个人所固有的“冷战思维”,消除对华政策中的傲慢与偏见,与中国平等相待,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正视两国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相互间的分歧,加强互利合作,就能使中美“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在新世纪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中美三个公报是基础”——访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

  -本报记者雷利民

  在没人走过的荆棘丛中开出一条路的人,总是备受后来者的尊重与崇敬。作为中国首任驻美大使的柴泽民,就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之一。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个院落,拜访了86岁高龄的柴泽民大使。

  柴老很健谈。敏捷的思维和谈吐,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他已是耄耋之年。泡上一杯香茗,20多年前中美关系上的种种风云变幻,就仿佛如数家珍一般,伴着柴老浓重的山西口音娓娓道来。

  回顾中美建交风云

  很多人都曾心存疑问,为什么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后,没有接着很快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呢?柴老回顾当时的形势说,一方面,尼克松不愿立即抛弃多年的台湾盟友,同时越战的阴影也一直困扰着尼克松;另一方面,我国也认为印度支那问题不解决,亚太地区将不得安宁,希望美国先从越南撤军。“尼克松当时曾许诺,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解决中美建交的政治问题。”柴老笑了笑说,“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在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发生了‘水门事件’,他被迫下台了。”

  福特接任总统职位后,在台湾问题上下不了决心,也曾许诺等到他正式竞选就任总统后再解决,可是他在大选中败给了卡特,中美建交的事情就这样一直拖到了1977年。柴老回忆道:“1977年8月卡特派了国务卿万斯访华,想在台湾问题上探探中方的底。小平同志接见万斯时直截了当地说:‘如果要解决,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万斯访华后,又接着去了苏联谈战略导弹问题,结果也是碰了一鼻子灰。

  “苏联当时是咄咄逼人的,卡特感到有些走投无路了。1978年5月,他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决定要尽快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中美开始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建交谈判。”

  柴老品了一口茶,用手捋了捋花白而浓密的剑眉,接着说道:“8月份我赴任驻美联络处主任,卡特在会见我时表态,美国准备接受中方提出的三原则,希望双方在北京的建交谈判能尽快取得突破。”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柴老谈起当年的建交风云,一桩桩一幕幕依然犹在眼前。他说,当时白宫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连美国国务院都被蒙在鼓里,“每次在北京的谈判卡壳了,布热津斯基就要来请我吃饭,这样的饭吃了好多回”。

  北京时间1978年12月16日晨(美国东部时间15日晚),中美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1979年元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消息公布后,华盛顿大哗。苦于拿不到第一手材料的记者们直奔中国驻美联络处而来。晚上9点钟,柴老为等候多时的各国记者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回想当时的情景,柴老感慨地说:“中美建交震动了整个世界。”

  陪同小平同志访美

  中美建交后不到1个月,邓小平副总理就启程访美,这其中也有奥妙。柴老说,中美建交谈判完全是由白宫主导的,不光是美国国务院,美国国会事先也毫不知情。消息公布后,许多国会议员表示不满。卡特希望小平同志能尽快访美,帮他做做国会的工作。

  小平同志访美期间,破例两次会见国会议员,阐述中美建交的战略意义,解答了一些议员关心的问题,争取到了许多议员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支持。陪同小平同志访美的柴老印象深刻的是,小平同志谈笑间巧妙化解了中美贸易关系上的障碍。当时美国国会有一个法案,要求限制与苏联等“限制公民自由移民”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国也被包括在内。卡特总统在会见小平同志时问道:“你们能不能公开宣布不限制自由移民?”小平同志的回答很幽默:“我们本来就没有限制。你们需要多少?两千万够不够?”在场的人一听都笑了起来,这个阻碍中美发展贸易关系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令柴老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小平同志在访美的最后一站休斯顿参观了牛仔竞技表演后,戴上牛仔草帽坐着马车绕场一周,观众们都兴奋地起立欢呼,整个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让人深深地为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而感动。

  柴老介绍说,小平同志访美期间,美国方面的接待是隆重而高规格的,甚至是别出心裁的,美国的主流媒体也几乎每天都用头版头条来介绍中国贵宾的活动和中国的情况,中美关系近30年的隔阂就此打破了。

  大使任内二三事

  1979年3月1日,中国驻美大使馆开馆。柴老上任后办的一件漂亮事,就是让出席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的台湾代表团团长“生病了”。里根在总统大选中获胜后,台湾应邀派出代表团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这一举动显然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柴老就此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严正交涉,但国务院答复说此事归白宫管。他又前往白宫,白宫说总统就职典礼是国会主持的,客人是国会邀请的。看到美国方面在这个问题上来回踢皮球,柴老急了,他找到具体负责中国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如果台湾代表团参加就职典礼,我就不出席了。”这下该美国人急了。就职典礼前两天的一个场合,在美国政界颇有影响力的陈香梅女士私下里告诉柴老,台湾代表团的团长突然“生病了”,不出席就职典礼了。柴老听了微微一笑说:“他就不该来。”

  柴老做的另一件开拓性的工作是到美国各地演讲。他说:“当时美国人对中国有很深的误解。我就要去告诉他们,中国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个样子。美国50个州,我去了30多个,演讲了不下百次。”一次柴老到田纳西州演讲,遇上一群台湾孩子打着旗子喊不友好的口号。柴老抬头看看天上飘洒的雨丝,对他们说:“你们太辛苦了,应该打个伞来喊。”示威者们听了,都愣在那儿喊不出声了。

  里根政府上台后,起初对华政策很不友好,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武器,中国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随后双方就售台武器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82年8月17日发表了中美第三个联合公报“8·17公报”。柴老说,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严格执行三个公报的基础之上。

  在柴老的谈笑风生间,3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告别的时候,记者注意到柴老家客厅里摆放着一株含苞欲放的君子兰。希望中美关系就如同这株茂盛的君子兰般健康成长,开出美丽绚烂的友谊之花。

  “勿使一时波折影响大局”——访已故中国第二任驻美大使章文晋夫人张颖

  -本报记者李东航

  中美关系30年来一直波折不断,但历经风雨之后再回头看,两国关系终究是要向前发展的。日前,记者采访了经历过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关系首次陷入低谷又回复正常轨道的章文晋大使的遗孀张颖女士,听她讲述了章文晋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一些往事——

  呈递国书就遇到麻烦

  章文晋大使是1983年3月6日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履新的。4月4日,美国官方发表了一则消息,允许遭台湾当局特工人员诱骗、胁迫的中国网球运动员胡娜在美“政治避难”。对此我国政府几经交涉,指出这不仅毒化两国关系,而且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但美国一意孤行,我国也不得不作出强烈反应:按两国文化交流协定,我国有一个文化代表团已于4月6日抵达旧金山,由于“胡娜事件”被迫取消访问,以示抗议。中美两国关系立刻紧张起来。

  就在4月6日当天下午,白宫官员通知我国大使馆,要章文晋大使于次日向美国总统呈递国书,并说这是早已安排好的,不能更改。随后白宫官员又来电话说,国书虽已呈递副本,但如果要更改也是可以的。可时间那么短促,怎么可能请示国内更改呢?章文晋当即表示不作更改。过了一会儿,白宫又来电话说,国书贺词要在报纸上发表。章文晋大使立即严词拒绝,表示国书既不更改,也不能在报纸上发表。

  第二天下午,我随章文晋大使到白宫向里根总统递交国书。和里根握过手、呈递国书并合影后,本来即应告辞,里根却让我们坐下,和章文晋闲谈起来,说他对中国这样有数千年文明的古国一直非常尊重,希望在任期间能到中国去登上长城。章文晋立即点头微笑,说如能陪总统夫妇访华将会感到极大荣幸。谈话时间虽然不长,但刚开始略显紧张的气氛却明显地缓和了。

  回到大使馆,章文晋深有感触地说,中美两国长期不交往,彼此了解很少,我们不仅要做好美国官方上层的工作,还要做好社会各阶层和人民的工作,这样才能顺利开展两国关系。

  芭芭拉:“我好像又到了中国”

  1983年秋天,我们在大使官邸接待了美国副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舒尔茨等人的夫人。虽说这次宴请的只是美国政要的夫人们,但对促使因“胡娜事件”而处于低谷的中美关系尽快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使官邸经过重新布置,陈设了殷商铜器、宋瓷、明清书画,还摆放了一些现代手工艺品,并为客人们放映了《奇妙的长城》、《中国工艺》等短片。这些美国政要夫人们看过后,情绪都十分热烈,气氛很活跃。当宴会上端出菜色丰富、热气腾腾的炭烧铜火锅时,她们不禁欢呼鼓掌起来。布什的夫人芭芭拉站起身来说:“我今天好像又到了中国!”

  这次聚会增进了中美双方的了解,可以说是很成功的。第二天,华盛顿各大报纸都刊登了消息,为两国的友好气氛增添了色彩,一时传为佳话。

  家庭便宴氛围中的外交

  章文晋大使与美国农业部长布洛克先生比较熟悉。我们到华盛顿不久的一天,布洛克给章文晋打电话说,如果没有特殊的安排,就请到他家共进晚餐、共度周末。他还说,天气炎热,章大使不必拘礼,穿着衬衣出席即可,因为就只有他一家人。

  当我们来到布洛克家时,他的3个孩子(年纪约在8—13岁)都跑出来为我们开门。布洛克非常热情地和章文晋拥抱,他的夫人则腰系围裙,摊开双手哈哈大笑着说:“我正为你们烹制晚饭哩。”说完,她又跑进厨房忙活去了。

  时钟敲过7点,布洛克夫人招呼大家过去吃晚饭。她把餐具一套套地摆在桌上,又端上来玉米棒子以及一盆把大麦仁和各种豆子煮在一起的食物,并给每人上了一份烤猪排。布洛克夫妇带着孩子和我们坐在餐桌旁,很随便地边吃边聊起来。

  饭后,布洛克又请我们到娱乐室开家庭音乐会。布洛克弹着吉他,他的夫人坐在钢琴旁,孩子们站成一排唱起闻名世界的歌曲《可爱的家》来。章文晋也在钢琴前弹起了《波兰舞曲》,可是弹到一半儿却把曲子忘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两家人最后尽欢而散。

  回大使官邸的路上,章文晋告诉我,布洛克在闲谈中与他就美国向中国出口小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样搞外交,当然要比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高明多了。

  张颖女士回忆说,章文晋出任驻美大使两年多,竭尽全力开展中美两国关系。他访问过美国30多个州,根据他的日程表的粗略统计,共发表公开演讲188次,与美国各界不少朋友都有深交。那段时间,两国关系从低谷回复到正常轨道,并在实现了两国元首的首次互访后,走向了一个小高潮。

  30年来,中美两国虽然遭遇到不少波折,但两国人民都希望友好相处,中国政府更是致力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美国政要也或早或晚地认识到加强双边合作的重要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要使一时的波折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

  “中美友谊应保持和发展”——访已故中国第三任驻美大使韩叙夫人葛绮云

  -本报记者洪文军

  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30周年之际,已故驻美大使韩叙的夫人、女外交官葛绮云女士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向阳的小客厅北侧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外文书籍,茶几上的水仙花馥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墙上张挂着几张韩叙大使工作和生活的照片。采访就从照片上的主人、中国第三任驻美大使韩叙的经历说起。

  “从1971年韩叙参加基辛格秘密访华活动的安排算起,他有23年左右的时间涉及对美工作。1985年到1989年,他继柴泽民大使、章文晋大使之后出任我国第三任驻美大使。”76岁的葛绮云女士说起韩叙与美国总统的接触也如数家珍:“韩叙同美国的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4位总统均有接触,其中尤以与尼克松、老布什交往较多。尼克松先后7次访华,韩叙都参与了接待工作。”

  葛绮云女士说,韩叙在大使任上的4年时间里,中美关系处于相对平稳、健康的发展阶段。“那时中美关系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铺垫。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1月底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1982年,中美发表‘8·17公报’。”

  葛绮云难忘的是,韩叙担任驻美大使期间,每年圣诞节前,他都要举行家宴,与老布什夫妇和他们的子女亲友欢聚,一连4载,每次都尽兴而散。1988年12月的那次家宴,是在老布什已当选总统但尚未就职的时候举行的。宾主不拘礼节,相谈甚欢。布什数年后回忆时还说,“这次晚宴是家庭式的,朋友间的”。此事当时在华盛顿成为一个不小的新闻,引起其他国家外交官的羡妒,因为在美国的对外交往中,这是没有先例的。

  葛绮云印象最深的一次聚会是1987年圣诞节前的家宴。

  “那次聚会老布什夫妇的子女都到了。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向我们介绍几个子女的情况。在介绍长子乔治(小布什)时,她说,乔治在商界干了一段时间,并不成功,到他40岁时,才开始把精力集中在事业上。芭芭拉对此当然由衷地高兴,但有点惋惜地说:‘这是好事,就是晚了点。’我们当即鼓励她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四十而不惑’,41岁正是壮年,一点也不晚,将来定会有出息。当时我们谁都不曾料到,我们眼前的这位乔治·布什竟在21世纪初担任了美国总统。”

  小布什很喜欢中国菜,像他父亲一样用小饼卷烤鸭和大葱,那次他一口气吃了5卷烤鸭。临别时,韩叙拿出两瓶镇江香醋、一捆山东大葱和一盒甜面酱送给了老布什夫妇,葛绮云拿出包装精美的挂历送给他们每家一册。他们非常喜欢,芭芭拉一再说,这正是她所需要的。

  葛绮云觉得,当时所以出现这种打破常规的交往形式,一是由于中美关系发展比较顺利,双方往来融洽;二是韩叙与老布什都喜欢交朋友,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相识。而老布什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很有“中国情结”。

  “那时的中国是‘深刻变化的中国’,中美两国在经贸、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交流与合作。”葛绮云回忆说,韩叙在大使任上赶上中美建交10周年,韩大使曾经这样评价中美关系:自从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经贸、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广泛的进展,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到1987年底,中美贸易额已达78.58亿美元,是建交时的8倍。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外国贸易伙伴。

  韩叙大使任上在不同场合也曾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都澄清事实真相,传达我国政府的声音。

  韩叙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会上演讲后,一个自称是郑成功后代的华裔青年突然就所谓“台湾独立”问题提出质询。韩叙大使除正面阐述我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外,特别抓住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史实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好言规劝这位青年要做对得起祖宗的事。听众报以热烈掌声,这位青年也在会后向韩叙道歉,说“中国大使的浩然正气”使他折服,并要求与韩叙合影留念。在另一次演讲会上,一听众质问中国为什么不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最近还在那里“侵犯人权”。韩叙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早在13世纪,西藏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比美国建国还早。最近西藏发生的骚乱,是十几个喇嘛对达赖在美国鼓吹‘西藏独立’的策应。对殴打警察的喇嘛进行处理,以制止骚乱,保证广大西藏居民和平安宁的生活秩序,怎么能说是‘侵犯人权’呢?”提问的人满脸通红,无言以对。

  葛绮云女士认为,中美两国友谊来之不易,应该保持和发展。她特别提到双方应多一些相互了解,因为了解是友谊的基础。葛绮云说:“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包括中美两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世界大国的美国应该看到,同发展中大国———中国建立健康、合作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曾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2月28日中美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

  -1975年12月1日至5日,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副总理会见了福特。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访问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军委主席邓小平等会见了里根。中美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防止偷漏税等四项协定和议定书,并草签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

  -1989年2月24日至27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会晤。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江泽民主席与他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南亚问题、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等发表了三个联合声明。克林顿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今年2月21日至22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江泽民主席与他进行了坦诚而积极的会谈。(武天鹅)

  中国历任驻美大使

  柴泽民1916年生,1979年3月至1982年12月在任;

  章文晋(1914—1991)1983年3月至1985年4月在任;

  韩叙(1924—1994)1985年5月至1989年8月在任;

  朱启祯1927年生,1989年10月至1993年3月在任;

  李道豫1932年生,1993年4月至1998年2月在任;

  李肇星1940年生,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在任;

  杨洁篪1950年生,2001年1月起任驻美大使。

  “加强交流与沟通很重要”——访中国第四任驻美大使朱启祯

  -本报记者刘万平

  前不久,记者来到北京万寿路地区的一座寓所内,就中美关系的有关话题采访了曾长期负责中美事务的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前驻美大使朱启祯。不时响起的拜年电话几次打断了我们的交谈,不过朱老的谈兴却丝毫未受影响。尽管已年逾古稀,但老人思路清晰而敏捷,对于自己曾亲历的许多历史事件记忆犹新。

  因为中美打开外交大门30周年的纪念日即将到来,所以我们的谈话便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前前后后开始。朱老首先回顾了尼克松访华的历史背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在越战中受困、进退两难。苏联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对外展开大规模扩张,中苏之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纵观国际形势,中美两国领导人都感到双方应在高层次就国际形势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全面交换意见。这使得中美接近成为可能。此外,朱老特别强调指出,中美上海公报之所以能够达成,与当时中美两国领导人能够高瞻远瞩地看问题密不可分。尼克松认识到了与中国发展关系的重要性,并能够勇敢地来到中国访问。从这个意义上讲,尼克松是美国历史上有远见的政治家。

  关于“上海公报”的重要意义,朱老着重谈了两个方面:其一,美方在公报中接受了“一个中国”的立场,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承诺不制造“两个中国”;其二,公报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定为指导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所以,上海公报在中美两国尚无外交关系的情况下,确定了双方发展关系的重大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朱老接着回忆了1979年陪同邓小平访美时发生的一幕。由于这是两国建交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所以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地关注,美方也格外重视,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因为尼克松对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方特意安排他出席美国领导人为邓小平举行的欢迎宴会。当听到宣读贵宾名单的礼仪官读到自己的名字时,尼克松流下了热泪。要知道,自从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后,尼克松便一直没有到过华盛顿;而现在能在这么重大的场合以“美国前总统”的身份出现,这对他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尼克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同样有迹可鉴。朱老回忆道,1992年,当尼克松图书馆在经过长期筹备最终建成后,美国许多社会名流、包括当时几乎所有在世的前总统和夫人都到场祝贺。图书馆正中央的大厅里,摆着许多曾和尼克松有过交往的外国领导人的铜像。所有的铜像都是站姿,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像却是坐姿,而且被置于最中央的位置。

  谈到这些,朱老深有感触地说,尼克松是同中国最早建立关系的美国领导人,一直对中国怀有感情,对中美关系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要同中国发展关系,离不开像尼克松这样有远见的政治家。中美两个国家都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国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江泽民主席近年来多次强调中美关系必须要登高望远。历史和现实也一再证明,两国领导人如果能“站得高、望得远”,中美关系便能顺利地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加强交流与沟通对于两国发展友好关系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朱老简单地回忆了自己使美期间的工作。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美国对中国进行制裁,致使中美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任驻美大使,开展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朱大使到达美国后,不遗余力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美国政府官员、议员、学者和普通老百姓介绍中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对一些有关中国的歪曲报道和谣言进行澄清。在3年的任期内,他先后发表了300多场演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换得了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对发展中美关系的支持。朱大使很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演讲开始后,有一名女听众故意发出各种尖叫声捣乱,结果引来其余人的强烈不满,最终被驱逐出场。

  “中美共同利益在增加”——访中国第五任驻美大使李道豫

  -本报记者韦伟

  他足迹遍及美国50个州,发表演讲200多场;通过他的努力,100多名美国国会议员于1997年分批访问中国;他作为中国驻美国第5任大使,经历了5年的风风雨雨,处理了种种棘手难题,终于在任职结束之前,看到了中美关系峰回路转;他离任时,美国国会议员首次为离任的中国大使举行告别招待会。

  他,就是著名外交家李道豫。在美国总统布什访华前一天,百忙之中的李道豫大使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回顾了他在美国任大使的那段难忘岁月。

  中美双方大使曾缺席4个月

  1993年初,李道豫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时,美国第41任总统布什竞选连任失败,克林顿政府刚刚上台。李道豫此时出使美国,可谓重任在肩,因为中美关系仍处于低潮。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中美关系正经历着冷战后的调整时期。冷战后中美两国还有没有共同的利益?中美关系是否一定会走向冲突?这是当时中美两国学术界都在激烈争论的问题。

  李大使上任后,中美关系中就出现了两个重大的挫折。一个是,1993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把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和人权问题挂钩。第二个,就是1995年6月美国同意台湾的李登辉以所谓“私人名义”访美。这两件事情对中美关系都造成了损害,尤其后一件事对中美关系冲击更大。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

  “其中一个反应,就是召回大使,回国述职。我在1995年6月回国,10月间才回去,整整4个月中国大使不在美国首都。这个期间,正好美国的驻华大使芮效俭任满回国。这样中美关系上就出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中美两国首都在4个月内没有对方的大使。李登辉访美对中美关系的损害之大由此可见。当然,在这之后,经过中美双方的谈判和努力,美方又重新回到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之内,作出了‘三不’保证。因此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见证3次中美两国首脑重要会晤

  接待本国领导人的访问是每个大使头等重要的任务。李大使在任期间,参加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美国的3次会晤。第一次是1993年11月,在西雅图举行A PE C成员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期间,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举行了第一次正式双边会晤。当时江主席就提出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应该把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进即将到来的21世纪这样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第二次是1995年10月,在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大会时,江泽民主席在纽约与克林顿总统又进行了一次正式会晤。在这次会晤中,美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立场,中美关系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

  “但是,我参加的中美两国领导人最重要的一次会晤,就是1997年10月末至11月初,江主席对美国进行的正式国事访问。这次江主席对美国的访问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有它独特的意义。这是1989年美国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访中断8年之后的第一次访问,因此,在中美关系上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影响。这次江主席访美加强了中美两国在三个公报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的势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把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会晤作为经常化的机制确定下来,之后就建立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热线电话,还奠定了21世纪中美关系所应具有的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框架。我在江主席成功访美之后不久,结束了驻美大使的任期。”

  中国海军舰队访美令大使备感自豪

  中美两国的军事交往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李大使去美国上任时,中美军事交往只剩下两国国防大学将官班的交流。经过中美双方共同努力,后来两国国防部长实现了互访。

  李大使回忆说:“那些年,作为大使,我在美国参加了许多中美两军重要的交往活动,其中令我十分激动的是1997年3月我国海军舰艇编队对美国夏威夷和西海岸的圣迭戈军港的成功访问。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军舰第一次访问美国大陆港口,在旅美的华人、华侨中引起了巨大轰动,他们争相目睹中国强大的海军舰艇编队。我作为大使专门到夏威夷去迎接。当时,海军舰队抵达夏威夷时,天气十分恶劣,风浪特别大。但不管旅途如何劳累,官兵们精神抖擞,军容整齐,给所有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旧中国的惨痛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中国海军舰队远航到大洋彼岸访问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两国军舰互相鸣礼炮致敬,这怎么能不使人感到扬眉吐气!这是当大使不可多得的经历,也是我当大使期间备感自豪的经历之一。因为我们有了强盛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我们当大使的搞外交就更有力量。”

  出使美国5年,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那么,李大使在中美关系上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呢?

  “在我任期内所经历的中美之间的这些大事使我有两个突出的感受。一个是冷战后中美两国仍然有共同的利益,而且在不断增加。中美两国国情的确非常不同,因而分歧难免,但是,中美关系的独特性在于,两国的共同利益在不断扩大,重要性在不断增加。从全局上衡量,中美两国合作则两利,对抗则两损。第二个突出感受是,中美间三个公报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个公报都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都贯穿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它们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这么多年来,中美关系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因为违反了三个公报的原则而出现的。历史表明,凡是三个公报得到认真遵守时,中美关系就平稳地发展,凡是违反或背离三个公报的原则时,中美关系就会出现曲折。”

  中美关系大事记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想改善中美关系,以便借助中国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969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分别请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表示美国愿在任何时候同中国恢复会谈。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途经巴基斯坦秘密抵华访问。7月16日,中国和美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应邀访华。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2月28日,双方发表“上海公报”。

  1973年5月中美双方在华盛顿和北京互设联络处。

  1975年12月1日至5日美国总统福特访华。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1979年1月29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1979年4月10日卡特总统签署《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的许多条款违反了中美两国建交时双方同意的原则以及美方的承诺。4月28日,中国政府提出抗议照会。

  1982年8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8·17公报”。美国政府承诺,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访华。

  1989年2月24日至27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1993年11月江泽民主席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西雅图举行会晤。江泽民主席强调,中美两国应该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把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把一个和平、安全的世界带入21世纪。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表示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克林顿总统访华,公开发表关于对台湾“三不”政策的谈话。

  2001年10月江泽民主席与出席在上海举行的A 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布什总统举行会晤,双方一致同意致力于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2002年2月21日至22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理事周溢潢供稿)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