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新、丰卫华、本报特约通讯员杨小刚
知耻后勇
在一次军事演练中,广州军区某船运大队船队出发不久,便遭到“敌机”猛烈袭击,严重受损的船艇,由于抢修不及时,相继“沉没”,导致“红军”失败。
败下阵来,面对一些同志的议论,大队党委会上,大队政委赵秀书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平时训练落于俗套,满足于现有条件练兵,所以才吃了大亏。”一席话,让大家低头沉思。
知耻后勇,要想战斗力上去,首先要摒弃过时的练兵观念。大队在广泛开展全员额岗位练兵和一专多能训练的同时,坚持每年组织一次中队长、船艇长、部门长集训,结合现代战争给海上运输保障带来的新情况,先后摸索出动态补给、防核化等10多种高技术条件下进行快速保障的招数。他们还在全天候、全方位的背景下,设置多种“假设敌”,运用先进的战术思想反复演练。
突破难关
海上应急抢修是船艇部队久攻不破的难点。过去,大队官兵想过一些办法,练过一些招数,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海上抢修设备,效果不明显。大队长钟志坚挑起了攻关大梁。100多个日日夜夜,他带着攻关小组吃住在艇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移动抢修平台,使抢修拖带作业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三分之二。
陆军船艇航速慢、自卫能力差,一直是制约船运大队战斗力的“瓶颈”。面对这一难关,大队官兵多次编队出海,广泛收集不同海域的水文资料,锻炼凭视觉看水流就能准确区分涨潮流和落潮流,断定水位深浅、礁石大小的过硬本领,先后攻克了岸滩快速装卸载、海上搁浅自救等20多个保障难关。
未来战场瞬息万变,战场保障必须做到以变应变。为此,他们喊出了“向风险要战斗力”的口号,专门选择恶劣气候下受潮水限制的浅滩、雷达难以扫到的暗礁、船艇容易触礁的危险海域反复演练,哪里浅滩多、暗礁多,他们就把演兵场摆在哪里。
迎着风浪前进
一次,大队组织编队跨海区远程航渡演练。编队刚出发不久,海面便刮起8级以上大风,狂风卷起巨浪,如同排炮一般呼啸着砸向艇舷。
“海面风浪已超过船艇抗风极限,往前开随时有颠覆的危险,返航吧!”有人建议。“战争打响也能返航吗?”险境中,编队指挥员一边鼓励着大家勇闯险境,一边驾驭着指挥艇率先闯入波峰浪谷,10多艘船艇鱼贯而上,先后5次编队深入大海训练和跨海区应急机动演练,航程一次比一次远,海区一次比一次复杂,训练课目一次比一次难。一路上,大家同心协力,破障前行,官兵们遇险不惊,沉着冷静,突破作战训练禁区的信心大增。
某陌生海域,浅滩遍布,暗礁林立,“水雷”密密麻麻,运输船受阻,徘徊在水际滩头。指挥员利用船艇作战指挥自动化网络系统,迅速调出当地水文资料,选择“敌人”意想不到的狭窄水道,一举突破险阻。
某复杂海域,天气骤变,狂风卷起恶浪,呼啸着砸向船舷。与此同时,“敌机”群猛压过来,一顿狂轰烂炸,运输艇船舷中弹起火,机舱穿洞,情况紧急万分。面对危情险境,指挥员从容指挥船队实施顽强抗击,工程艇迅速靠近运输艇实施快速航行中舷外抢修。短短几分钟,运输艇迅即修复投入战斗。
几年来,这个船运大队从“失败”中崛起,先后攻克了岸滩快速装卸载、海上搁浅自救、海上协同通信联络等20多个保障难关,实现了船载电台、雷达、微机联网,所有船艇长都能指挥单艇在陌生航区实施机动,大队先后10多次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和保障重大军事演练,次次圆满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