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第二炮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肖龙旭成长启示录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12月21日 07:16 解放军报

  铁冰、本报特约记者伍旭东、本报记者毕永军

  编者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肖龙旭,以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攻克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战略导弹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的事迹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肖龙旭的成长经历,本报记者采写了这篇启示录,展示了肖龙旭从科研战线上的无名小卒成长为科研栋梁的前前后后。

  肖龙旭成功了!然而当人们向他投来惊羡的目光时,这才发现,仅仅几年前,他还是科研战线的一个无名小卒。那么,这匹“黑马”是如何脱颖而出的?人才生长到底需要怎样的环境?让我们一起来透视一下肖龙旭的成长经历。

  如果你没有破土而出的渴望和勇气,那你永远只能是一粒深埋在泥土中的种籽

  肖龙旭确实与众不同。当他斗胆给司令员上书的时候,当他与别人面对面进行学术辩论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棱有角的肖龙旭。有人断言,肖龙旭如果没有这种个性,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确实,年轻气盛的肖龙旭渴望成功。但他深知,拥有同样的阳光、空气和水,未必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自己没有破土而出的勇气,那就永远只能是一粒深埋于泥土中的种籽。肖龙旭的破土而出,靠的就是这种敢于“冒尖”的勇气。

  那是一次举足轻重的试验发射,所有操作动作已在预定时间完成,只等那地动山摇的壮观时刻。谁知,发射阵地某设备计量失灵,突然出现泄漏,同时液位指示灯失效。发射到底还能不能正常进行?焦急的人们都在拭目以待。

  当时,现场云集了几十名专家,论资历谁都比肖龙旭老,怎么也轮不上他。可肖龙旭偏在这时站了出来。当肖龙旭把全部数据计算出来,通过科学分析做出可以按时发射的判断,并向上级作了报告后,人们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发射成功了。随着“得分”次数的增多,这几年,肖龙旭的名字逐渐引起了首长们的注意。每当执行重大技术保障任务、发射现场拍板定案或进行重大决策咨询时,首长们常常会想到肖龙旭。一次,肖龙旭正在外地联系科研课题,突然接到一位首长秘书的传呼,让他立即赶到首长办公室。一见面,首长表情严肃地向他交待:“现在需要对一次导弹发射中某个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军委首长在等结果,找其他人来不及了,就你一个干,务必在今天完成任务。”肖龙旭二话没说,马上投入战斗。14个小时后拿出了结果。

  发现一个人才只需一个伯乐,用好一个人才则需要一群伯乐

  有人说,肖龙旭是幸运的,遇到了真正的伯乐。而肖龙旭则说,我算不上千里马,但我真诚地感谢那些信任、理解我的人们,是他们给了我一次次驰骋千里的机会。

  当初,研究某重大课题组组长人选时,大家都感到肖龙旭嫩了点。其实,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肖龙旭的个性有些让人接受不了。他一方面不善于应付场面上的事,不知道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另一方面他对工作、对学术方面的问题又过于认真,不知让步。虽说搞科研不是带兵打仗,但还是要讲究工作方法,就这一点,肖龙旭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

  肖龙旭究竟能不能担当课题组长的重任?矛盾的焦点最后集中在对他个性的认识上:个性强算不算缺点?这种个性影响不影响搞科研?多数人的意见是:个性强不能算作缺点。尤其是他这种喜欢实话实说爱较真的性格,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基于这一点,决策者们最后还是毅然选择了肖龙旭。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肖龙旭到上级机关办事,却总是一路绿灯。有时不能亲自去,他电话一打,机关的处长、部长们亲自出面帮助协调,很快把难题给解决了。

  第二炮兵科研部副部长李兴文,是这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指挥者和直接参与者,也是肖龙旭坚定的支持者。谈起肖龙旭的成长之路,他深有感触地说:“发现一个人才只需一个伯乐,而用好一个人才则需要一群伯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肖龙旭。”

  成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蛋糕,只有激发更多的人成功的欲望,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大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肖龙旭很幸运,因为他自己有一大群这样的“帮衬”。

  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这个项目为例,肖龙旭担任技术组组长时,不到32岁,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而技术组的22名成员中,四分之三以上拥有高级工程师头衔,其中5名是第二炮兵的导弹技术专家;下属18个项目组的组长,全部是肖龙旭的“师叔”、“师兄”级的人物;聘请的3名顾问均是第二炮兵科研领域很有影响的“大腕”。难道肖龙旭个人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走近这个非凡的群体我们才发现,把这些科研精英们凝聚到一起的真正磁场,是事业的召唤,是成功的欲望。

  某导弹型号总师吴占成和某研究所副总师姚公亭,年龄整整大肖龙旭20多岁,在该课题研究中,他们一直当肖龙旭的副手。说起自己的角色,他们非常坦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的成功,是我们这一代人事业的延续,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他们。”这些年,他们协助肖龙旭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时为准备一个技术会,一忙就是一个通宵,成了深受肖龙旭尊敬的“高参”、助手。

  六室副主任陈燕梦是肖龙旭的老搭档。当初,肖龙旭为确保课题研究的可靠性,提出建立半实物仿真系统,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并积级要求参战。他跟着肖龙旭一干就是8年,在付出了辛勤汗水的同时,也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参与完成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中,有两项重大成果排名第一。谈及与肖龙旭合作的这段经历,陈燕梦感慨地说:“在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今天,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打天下已不可能。帮对方赢,实际上就是帮自己赢。”确实如此。这次集团式的科研攻关,就成功地实现了出一个成果,带出一大批人才的目的,先后有50多人获了各等次的奖。还有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经过这次锻炼后,回单位挑起了大梁,形成了一个“人才团”。

  肖龙旭与高级工程师李长珍的“强强联手”,更算得上一段佳话。那年,为了进行导弹发射技术研究,必须了解弹上计算机的运行程序。而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要读出这些程序,无异于破译“迷宫”。山重水复之际,肖龙旭想到精通计算机编程的李长珍。这位毕业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听说研究遇到了难题,二话没说立即参战,为该课题研究取得突破铺平了道路。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