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台海形势 > 正文
长篇评论:两岸直航是大势所趋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11月15日 08:19 人民网

  李非

  两岸通航不断取得进展

  祖国大陆一贯主张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积极推动两岸通航事宜。尽管台湾当局一直拖延两岸直航进程,但是,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通航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
发展历程,从1986年之前的互不通航到之后的间接通航,从1997年开放两岸试点直航到2001年的沿海局部直航,不断取得进展与突破。

  两岸海上通航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两岸航运界在通航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种“转单不转运”的间接货运通航模式,并成为两岸通航的重要形式。从1997年1月起,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福州、厦门、盐田等主要港口与台湾基隆、台中、高雄等港口之间开通运送两岸货物绕经第三地而不需换船的集装箱班轮航线,两岸贸易货物运输成本因而大幅度降低。9月两岸船公司经营的外贸集装箱班轮可以同时挂靠两岸港口,并可签发本公司的提单、结汇,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1年8月,“试点直航”的中转货物可实行海空联运,大陆货物运抵高雄港后可通过桃园国际机场转出口至国际市场。

  基于金门、马祖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需要,并且有利于加强两岸同胞交流交往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从2001年1月2日起,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实现海上直接往来,金、马地区民众与祖国大陆的交流与交往从而有了及时、便捷、顺畅的渠道。金厦、两马直接往来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9月底,直航近126个航次,运载旅客17438人次。

  两岸通航面临新的突破

  随着两岸经济交流的规模日益扩大,台湾当局逆“三通”潮流而动的阻力越来越无法抵挡两岸直航。新世纪之初,客观形势已发展到突破直航的临界点,并逐渐走向全面直接“三通”的不归路。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两岸直航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常年在祖国大陆居住的台胞有50万人之多;台湾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以及从事经贸活动的人员累计近2000万人次,大陆涉足台湾的也有56.6万人次。两岸每年都有上千万吨的两岸贸易货物需运转,数十万个集装箱通过转口、转运或过境的方式相互流动。如此规模的经贸与人员往来,产生了对两岸直航的客观需求,使间接通航的不合理性愈加明显,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口。

  其次,两岸直航蕴藏着丰厚的经济利益。两岸不能直航给两岸人民,尤其是台湾工商界造成巨大损失,不仅多付出数倍的费用,也花费更多的时间。高雄、台中至厦门、基隆至福州的海运距离均不超过200海里,一艘轮船行驶一趟约10多小时,1个标准集装箱的运费只要300美元左右;经香港或其他第三地绕道,航程增至600至1000海里,时间增至3—4天以上,费用增至700—900美元;若经第三地港口中转,花费时间更多,所需费用更高,每个集装箱增至1000美元的运费以及7—10天的运输时间。

  其三,两岸直航是两岸入世后的必然选择。台湾以“单独关税区”加入WTO应遵守其协定的规定,并承担各项相应的义务,尤其是必须重新修改其长期坚持的间接、单向的大陆经贸政策,取消大陆产品进入台湾的限制,对经贸交流、人员往来、资源流动做出符合WTO有关规定的调整。因此,两岸加入WTO后,台湾当局的直航禁令势将难以为继。如果台湾方面自我设限,拒绝两岸直接“三通”,台湾企业将坐失商机。

  其四,两岸直航是台湾经济摆脱困境的主要出路,也是台湾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面对经济困境,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党派提出尽快开放两岸直接“三通”,以恢复民众信心,促进经济提升。岛内民众普遍认为,台湾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在于开放两岸“三通”,不开放“三通”,只会让台湾死掉,拒绝“三通”已不是当局对大陆政治谈判的筹码,而应视为单纯的两岸经贸政策,开放直接“三通”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台湾经济出现的问题。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出,拒绝“三通”并没有挡住台湾产业的外移,也没有抑制经济竞争力的流失,反而因为先机的一再错过,使台湾经济越来越失去顺势宏观调控的能力。

  台湾提出的所谓“亚太营运中心”以及“经贸特区”的构想,均无法回避以祖国大陆为经济腹地的客观现实。台湾“经建会”委托“中华经济研究院”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开放两岸直航有利于台湾吸引外资。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地企业,几乎都对台湾进口祖国大陆成品或半成品设限、祖国大陆员工来台技术受训限制太多、申请不易等问题表示不便。岛内许多国际电子资讯大厂,如DELL、IBM、PHILIPS等因不满两岸无法直航,正在或已经在台湾的采购中心移至香港或中国大陆。台湾“经济部”官员坦承,“三通”再不松绑,台湾不仅丧失国际采购中心的地位,而且随着大陆生产基地的发展,国际大厂势必将采购中心移出台湾,届时台湾将有边陲化的危机。

  台当局的两岸通航政策应向现实调整

  台湾当局对两岸通航的定位,起初是刻意模糊,即两岸间的航线“既不是国内,也不是国外”,“转运作业将限于外籍轮船经营”,并有意识地将其视为国际航线,在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以及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更趋向定位为“特殊的国际航线”,与祖国大陆“特殊的国内航线”的定位正好相反。在具体目标上,台湾当局一直把“中共放弃武力犯台”、“承认台湾是对等政治实体”、“平等参与国际组织”作为开放直航的政治筹码,与祖国大陆把加速实现直航看作“是两岸经济发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观需要,也是两岸同胞利益之所在”的目标定位形成强烈的反差。

  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直航日益成为台湾当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今年底两岸加入WTO前,台湾当局对两岸直航问题也做出了一些姿态性的表态。台湾“陆委会”提出,在两岸加入WTO前公布开放两岸“三通”的时间表,并在WTO的框架下谈“三通”问题。局部通航主要锁定大陆的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海运与货运先行,并采取单向直航的方式操作。2001年8月下旬,台湾“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议”就“积极推动两岸通航”问题达成多项共识,要求当局整体规划两岸通航事宜,通过两岸协商予以落实推动,同时在两岸签署通航协议之前,采取过渡措施减少两岸通航的不便。但是,近来台湾当局头面人物又称,两岸加入WTO不一定与“大三通”挂钩等等。台当局对两岸“三通”的态度变化无常,出尔反尔,台湾民众对此深感无奈和气愤。

  祖国大陆从两岸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始终如一地推动两岸尽早实现直接“三通”,并提出两岸直航的原则是“一个中国、双向直航、互惠互利”。1995年初,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明确指出,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是两岸经济发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观需要,也是两岸同胞利益之所在,完全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交通部多次表示,愿就两岸通航事宜与台湾交通界、航运界进行协商。只要把两岸直航看作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就可以以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协商的办法,尽快地通起来。可以预计,祖国大陆务实推动两岸直航“三通”的原则主张已越来越受到台湾同胞特别是工商界的称赞。我们相信,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岸加入WTO的现实要求,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直接“三通”一定能早日实现。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