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土库曼斯坦:闻不到硝烟的净土--记者实地采访阿富汗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11月1日 22:41 新华网

  新华网阿什哈巴德11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启民

  当阿富汗的群山弥漫着战火硝烟,恐怖主义幽灵在中亚上空游荡时,中立的土库曼斯坦却似一片净土——全国放假10天,大庆特庆独立10周年。

  一见面,戏称自己有一副“国际长相”的土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卡拉耶夫先生就笑眯眯地拿出一份庆祝独立10周年主要活动日程表给记者。翻开一看,长达12页的日程表从10月12日一直排到30日,每天满满当当。从新项目竣工到独立日庆典,从歌舞晚会到著名的“汗血马”比赛,活动项目计达50场之多。

  在一派歌舞升平的节日气氛中,唯一能让人想起邻国战事的迹象是,街头警察比平时略有增加,夜晚偶遇军人和身穿便衣的特工检查外国人的护照。至于独立日大典上的军事检阅,似乎不必与阿富汗局势刻意联系,因为这已经是该国今年的第三次节日军事检阅了。

  但记者还是“不死心”,想寻找能与“那边”局势挂钩的蛛丝马迹,可惜的是从市面上很难看出什么“破绽”。如果说在阿拉木图和塔什干可以看到大街上明显增加了警力,主要政府机关和外国使馆周围增岗加哨,那么在阿什哈巴德却一如往常:外交部没有警卫,随意进出;中国使馆门前仍然是那两个熟悉的警察面孔;只有在美国使馆大门前的路口上多了一辆平时不大见到的警车。商店、市场照常营业到晚上11点,决无排队抢购之景象。高档宾馆饭店里三五百人的群宴彻夜喧哗,没有人抗议噪音扰眠。手拿成沓钞票不必担心抢劫,汽车停放街头可以不锁门窗。一周的电视节目里看不到一则有关阿富汗战事的报道,仿佛那里什么也没有发生。

  卡拉耶夫司长说:“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们,边境一切平静。”当记者坚持要到边境看看那里究竟怎生平静时,卡拉耶夫却面带难色地说:“第一,目前全国放长假,无法联系;第二,到边境地区须办理通行证,而这手续繁杂,需要很长时间;第三,提出同样要求的外国记者很多,但迄今来者甚少,外交部希望提出申请的二十多名外国记者凑齐后成批组织前往。”

  据来自离土阿边界最近的城市马雷的一位当地朋友告诉记者,土阿边境确实平安无事。虽然不能完全排除阿富汗难民在紧急关头越境的可能性,但目前还没有这种迹象。土阿边境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是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太阳下气温高达70-80摄氏度,即使是逃难的人也难以忍受。

  这一点从一位出租汽车司机嘴里得到了佐证。记者问:“边界那边的土库曼人没有往这边逃难的吗?”回答:“没有。土库曼人跟中国人有个很大的共同点,这就是故土难离,生在什么地方,一辈子死守不走,即使战祸临头。”他对中国农民传统心态的了解着实令记者感到意外。

  土新社一位同行说,土库曼斯坦新闻媒体对阿富汗战事的报道的确较少,但这并不表明土政府对阿富汗问题不重视。相反,多年来,是土库曼斯坦将阿富汗冲突两派拉到谈判桌旁举行多轮谈判。至今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大使馆还在这里正常工作,尽管目前人去楼空,塔利班代表处依然存在。土政府全力支持并提供运输机协助国际人道组织为阿富汗提供救援物资,至今已有三批大约1200吨人道主义救援物资通过土北方城市查尔朱运往阿富汗。他说:“毋庸讳言,我们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小,但我们说,我们是中立国,请尊重我们的中立地位。我们的立场是:运输人道主义救援物资——YES,运输军需或军队——NO。”

  至于普通百姓,对阿富汗局势或者不甚了解,或者漠不关心,普遍认为“那是政府操心的事”。当记者问一位出租车司机是否感受到阿富汗战争的影响时,他摇头说:“没有。你看,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辉煌,有邻居‘失火’的感觉吗?”“土库曼老百姓对阿富汗形势通常都怎样反应?”他幽默地说:“我告诉你,在土库曼人眼里,阿富汗与战争是孪生兄弟,没有战争就不是阿富汗。19世纪同英国人打,20世纪同苏联人打,21世纪轮到同美国人打。不同外国人打时就同自己人打,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完)


欲了解最新事态发展
请看48小时专题报道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