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美军地面进攻潜在的前线--记者阿乌边境探险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10月11日 17:19 新华网

  新华网塔什干10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孙占林)在美国加紧调兵遣将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军事打击的关键时刻,我们新华社常驻莫斯科记者一行三人,紧急前往阿富汗的邻国——乌兹别克斯坦,对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进行采访。

  飞往塔什干

  10月4日上午,我们从莫斯科谢列梅杰沃1号机场搭乘乌兹别克斯坦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10,经过3小时15分钟的空中飞行,到达距莫斯科近3000公里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这是一次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采访,不可能依照常规、制定详尽的采访计划。我们只能见机行事,密切跟踪形势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不能贻误战机。

  10月5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来访,并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举行了紧张的会谈。

  拉姆斯菲尔德在吹风会结束后匆匆飞往土耳其。随后,卡里莫夫在总统府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卡里莫夫的情绪格外高涨。他说,今天和如此多的国内外记者见面,他感到非常荣幸。的确,几千名外国记者云集塔什干,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卡里莫夫在吹风会和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乌兹别克斯坦将向美国开放领空,为美国空军运输机和直升机提供一个军用机场,用于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和执行搜寻、救援任务。他同时承诺,乌兹别克斯坦领土和领空不会被用来实施地面军事行动和轰炸阿富汗。他所说的军用机场究竟在何处,官方守口如瓶,记者们议论纷纷,一时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

  进入铁尔梅兹

  美国10月7日开始空袭阿富汗前后,西方记者纷纷拥向乌兹别克斯坦边境重镇铁尔梅兹。我们也随着不断变化的形势转移“战场”。8日清晨,我们乘坐能容纳30多人的雅克-40客机飞往那里。

  铁尔梅兹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现有人口11万,离塔什干约600公里,距阿富汗边界只有十多公里。边界地带的“海拉通”大桥是连接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的主要通道。1979年,苏联地面部队就是从这里入侵阿富汗,1989年又从这里撤出。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这座桥曾一度成为两国人员和货物往来的必由之路。但自从1996年塔利班接管阿富汗政权后,乌阿关系迅速恶化,大桥也随之被关闭。

  铁尔梅兹和阿富汗隔河相望,对面的阿富汗领土被塔利班控制,而且据说有近万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已部署在边境一带。我们本来以为,由于美国袭击阿富汗,铁尔梅兹居民的安定生活将遭到破坏,全市将会笼罩在惊恐不安的气氛中。但两天来的采访使我们发现,这里的居民不相信战争,对他们来说,好像边界那边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人们的心态如此平静出乎我们的意料。不管男女老少,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塔利班过不来,不会在乌兹别克斯坦搞恐怖行动。但也有人表面看来若无其事,内心却有几分担忧和无奈。他们对我们直言相告,担惊受怕也没用,听天由命吧,但愿战争不会越过边界。

  谈到对美国的态度,人们普遍表示支持美国的行动,主张狠狠打击恐怖分子,但是要有准确目标,不要殃及平民百姓。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也有人对美国的做法持批评态度。一名当地乌兹别克族青年和记者聊天时说,美国可以袭击别人,但不许别人袭击它;自己丢了面子,就指名道姓地大动干戈,而且是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

  走近乌阿边界

  我们刚刚到达铁尔梅兹,便听这里的外国记者说,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的边界。于是,我们9日上午叫了一辆出租车,飞也似地驶向“海拉通”大桥。当看到大桥及阿富汗那边的油库和我们的距离不断拉近时,两名警察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他们先是查看了我们的护照和采访证,然后要我们立即离开。碰钉子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我们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当天下午,我们调转方向,决定从铁尔梅兹老城向边界靠近。出租车行驶了15分钟左右,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近似世外桃源的神秘地方。眼前是一道又长又高的大土坡,几个乌兹别克斯坦士兵背着枪在上面来回走动。一道两米多高的铁丝网把土坡和一个大教堂隔开,铁丝网外侧的平地上走过来几个像是下岗的士兵。我们向他们打招呼问好,询问可不可以拍照留影,一个小兵连说了三句:“不行!”。

  我们从这里看到,稍远处有一条河。一个士兵告诉我们,那是阿姆河,河那边就是阿富汗。也许是天气昏暗的缘故,我们看不到河对岸有任何动静。

  当我们乘车即将走出铁尔梅兹老城时,两名士兵把我们拦在了路口。他们问我们是不是在边界拍了照,说完便查看我们和司机的身份证。其中一名乌兹别克族士兵用不太流利的俄语告诉我们,经他们头头允许才能放我们走。又过了一刻钟,两名尉官开着吉普车来到我们面前,自然是先看我们的护照,然后检查了摄影记者的数码相机,确信我们没有在这里拍摄禁止拍摄的东西。没过两分钟,我们成了有说有笑的好朋友。那名上尉说,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在返回的路上,我的同事将这次短暂的经历说成是“边关探险”。当晚在宾馆听两名法新社记者说,她们和我们一样,今天也在同一个地方“开了眼界”。(完)
欲了解最新事态发展
请看48小时专题报道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