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我国首次大规模军地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目击记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10月10日 07:10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刘明、张锋、本报特约记者许森、徐锋

  编者按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3 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海洋调查、海洋勘探、海洋开发、海上运输、海上生产、海洋旅游等活动日益频繁,海难事故也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提高国家海上搜救能力和海上抢险救灾能力,减少海上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我国海上安
全和生产、保护海洋环境,海军和国家交通部,在青岛地区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军地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展示了军地双方现有的搜救能力,研究探索了军地海上联合搜救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记者全程参加观摩了这次演习,现将演习目击记刊发,以飨读者。

   9月26日,黄海海域,云飞浪卷。

  上午9时,一个十万火急的海难求救信号从这里发出:竹岔岛东北4海里处有两艘货轮相撞,其中一艘破损起火,部分船员跳海逃生,其余船员被困船上,亟待救援!

  海军北海舰队、山东省海事局立即启动军地联合搜救指挥机制。一声令下,军舰、飞机、拖船、消防船等救生力量快速集结,部队、海事、海警、公安、渔政、港务、救捞、医疗救护等搜救兵力闻讯出动,陆、海、空7个搜救兵力群火速向指定海区进发。

  在滔滔黄海,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军地海上联合搜救———“海救一号”演习就此拉开序幕。

  9时20分,记者在北救121远洋救生船海上联合指挥所看到———

  军地联合紧急出动

  悬挂着舰队司令旗的北救121船,火速赶往出事海域,并在行进中调兵遣将。设在顶层的海上联合指挥所里紧张而有序地展开着工作。总指挥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海图,筹划着这场特殊战斗。

  甚高频电话里不时传来各救援群短促的报告:

  “‘青岛’舰报告:我舰正全速赶赴出事海域!”

  “航空兵报告:舰载直升机和海军巡逻机已经紧急起飞!”

  北救121船左右前后都有军地救援舰船在疾驶,不时有直升机低空掠过桅杆。

  海上的风浪不小,记者站在万吨级的北救121船上,仍感觉摇晃。

  北救121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远洋救生船,1984年11月,它曾经载着中国南极考察队和南极“长城站”建站物资,远航南极,完成了迄今为止中国海军最远的一次航行,并将一个标志中国海军的巨大铁锚,永远矗立在南极大陆。这次,北救121船又成为黄海大搜救的指挥中心。

  “发现遇险船只,位置在北纬35.28度,东经120.23度。船上浓烟翻滚,附近海面有大量溢油。”海军巡逻机报告。

  “各搜救兵力群全速前进”、“各舰船救生作业部署”、“消防船、潜水作业船立即作好准备”……

  电波载着一道道命令传向四面八方。极目海天之间,一支支战舰编队、海事救生编队、海警巡逻艇编队、消防清污编队、空中搜索编队,在茫茫海天纵横驰骋,展开拉网式搜寻;一架架飞机在失事海域超低空盘旋搜索,场面蔚为壮观。

  9时25分,记者通过大屏幕观看“青岛”舰搜救“直播”———

  军舰救险打头阵

  在海上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青岛号”导弹驱逐舰接到命令后,劈波斩浪,第一个到达出事海域。发现海面上有十几名落水船员随波逐流。

  “吊放左舷小艇,救生小组就位!”舰长王大忠一声令下,吊挂小艇的钢索开始下滑,9名身穿橘红色救生衣的救生员快速跳上小艇。刹那间,机电兵发动引擎,信号兵举起信号旗,小艇箭一般地向前冲去。

  “注意保持距离,防止螺旋桨击伤落水船员!”舰长王大忠手持对讲机沉着指挥。王大忠是一位“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飞行员舰长,曾驾驭新型战舰出访过世界7国9港,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处变不惊的素质。

  记者通过大屏幕看到,小艇在涌浪中颠簸起伏,来回穿梭。一个个落水船员被拉上艇。“青岛号”导弹驱逐舰救起了10名落水者,其中两名重伤船员生命垂危。王舰长立即请示海上指挥所,请求用舰载直升机将重伤员送至设在北救121船上的海上急救中心抢救。

  “直升机起飞离舰!”

  战鹰轰鸣,4名水兵解开固定直升机的系链,战鹰自动收起紧抓着飞行甲板的“鱼叉”,呼啸腾空而起。

  10时08分,记者在北救121远洋救生船上目击———

  舰载机搜救显神威

  北救121船上响起急促的警铃声。

  航空部门人员快速将船艉直升机着舰平台四周护栏放倒,准备迎接直升机降落。

  直升机海上搜救,具有反应快速、机动灵活、搜索视野广阔等其他搜救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海上搜救手段。今天担负空中搜救任务的“海豚”、“超黄蜂”直升机,都来自我军第一支舰载机部队。这支部队曾出色地完成了参加南极考察、南太平洋搜索、打捞运载火箭试验数据舱、扑救“黄岛油库大火”等重大任务。为了适应海上搜救的需要,他们与驻地医院联合建立了空中急救平台,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海上搜寻救护队伍,达到了在高空颠簸状态下能穿针引线、静脉点滴的技术水平,能在高空实施紧急手术,并成功地解决了医疗器械与飞行器之间的干扰问题,填补了我军海空卫勤保障的空白,实现了海上搜救从急送到急救的跨越,初步建成了海上立体救护体系。

  直升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北救121船减速航行,迎候直升机着船。

  此刻,记者就站在机库库顶,几乎与迎面飞来的直升机等高。直升机旋翼撕裂空气,刺得人耳膜生痛。机翼下海水被卷起一个巨大的旋涡,狂风吹起的氤氲水汽,在阳光照耀下变幻出一条条美丽的彩虹,煞是好看。曾经驾机随舰出访过7个国家的飞行大队长、特级飞行员赵鲁英,驾驶“海豚”直升机往右一侧,轻盈地从平台右侧切入,瞅准船体随波下沉的瞬间,一个漂亮的“三点式”着舰,稳稳地落在平台白色圆圈的中心。

  海上急救小组的医务人员从飞旋的旋翼下躬身跑向直升机,抬下伤员进行急救处理。一刻钟后,直升机再次升空,将伤员送往陆上后方急救中心。

  10时25分,记者在“海豚”直升机上遥看———

  水上飞机鲲鹏展翅

  经海上指挥所特别批准,“海豚”离开北救121船时,记者随同登机。约10分钟后,直升机降落在青岛八大峡广场,演习陆上指挥所就设在这里。记者发现,这里的紧张气氛一点也不亚于海上。海军、国家交通部等单位领导,盯着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海上搜救进展情况。先进的现代通信传播手段,使演习跨越时空,实现了“直播”。

  一番“走马观花”之后,“海豚”重新起飞返船。在空中,记者俯视了能在江河湖海等水面起降的海军水上飞机紧急起飞营救落水船员的壮观场面:远远地,看见一架水上飞机犁开海面,雪白的浪花向机身两侧外飞溅。经过一段滑水后,水上飞机顺利升空,像一只展翅鲲鹏,在壮阔的海天飞舞、盘旋……海面上,参加搜救的水面舰船犁波耕海,纵横驰骋,留下一道道白色航迹,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天搜救图。

  记者乘坐的直升机降落在北救121船后不久,水上飞机也发现了目标,在北救121船左侧海面降落。触水时,飞机机身两侧浮筒拍打着浪涛,激起数十米高的水幕。水上飞机降落着水后,像船一般运动至落水船员附近,放出机动橡皮舟,靠近落水船员并将其救起返回机内后,飞机重新升空,茫茫海天再次展现“海天鲲鹏”的英姿。

  0时43分,记者在“超黄蜂”直升机上亲历———

  雄鹰掠海送“蛙人”

  经批准,记者再次搭乘“超黄蜂”直升机升空。两名飞行员操纵战鹰迅速到达目标海区,搜索雷达扫描线一圈一圈地运转,似犀利的鹰眼,不放过海面上的任何目标。

  机舱里,来自北海舰队某两栖中队的海军“蛙人”正跃跃欲试。

  这时,雷达发现海面目标,“超黄蜂”随即降低高度目视搜索,发现两名落水船员施放的红色求救烟幕。

  “超黄蜂”悬停在离海面约30米高处。旋翼飞旋形成的强大气流卷起千层波浪,宛若在海面盛开着一朵硕大的雪莲花。机务人员打开机舱正下方舱门,推下两团橘红色的东西,入海后自动充气成为两只橡皮筏。4位身穿黑色潜水服的“蛙人”顺着绳索飞身滑降,犹如蛟龙入海。在“蛙人”的帮助下,两名已经精疲力竭的落水者爬上橡皮筏。

  “超黄蜂”继续超低空盘旋、搜索,很快又发现两名落水者,便缓缓放下救生吊篮。由于浪大涌急,加上直升机旋翼产生的强气流,吊篮在水面上摇来晃去,落水者几次想抓住吊篮,都没有成功。据飞行员介绍,直升机的强气流和风浪一次就能把人掀出去二三十米远,直升机必须在跟进中寻找机会。

  另据资料介绍:正常情况下,人体浸泡在0℃水温的海水中,最长存活12分钟;水温为10℃时,最长存活2小时40分钟;水温为20℃时,最长存活16小时20分钟。船员从弃船跳海逃生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深秋的黄海,海水冰冷刺骨,早一分钟救起,船员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飞行员驾驶直升机一再降低高度,顽强地向落水者靠拢,几经周折,终于将落水船员营救上机。

  雄鹰掠海,黄蜂戏浪,精彩的一幕幕让身临其境的记者几乎忘记了这是一场演习。

  11时15分,记者在北救121远洋救生船上观看———

  水龙劲射降火魔

  各搜救兵力云集遇险船周围海域,展开立体“拉网式”搜救,落水者一个个被救起。

  海上联合指挥所的甚高频电话里不时传来捷报:“北救122船救起两人”、“海巡0718、0719船救起8人”……

  不久,海上搜救宣告结束,遇险船员全部脱离险境。早在海上待命的3艘军地消防船疾驶至遇险船左右两舷,展开了另一场战斗。

  消防船是海上灭火的专用船只,船上装备的消防炮,可根据火情分别发射水、泡沫、灭火剂等。这3艘消防船分别来自北海舰队防救部队和青岛港务局。

  青岛港消防指挥中心的同志告诉记者:消防船首先要对船体进行喷水降温,而且喷水要均匀,防止船体因冷热不均而变形损坏,造成更大损失。船体降温后,再喷泡沫,扑灭大火。

  说话间,3艘消防船上的数门水炮齐射,遇险船只顿时笼罩在一团白色水幕之中。在条条水龙强大的威力面前,火魔渐渐被制服。

  20分钟后,遇险船只的大火被扑灭,船体上空飘荡的烟渐渐散去。

  11时30分,记者登上北救122号船目睹———

  潜水蛟龙探险船

  为了近距离地观摩演习,记者从北救121船换乘小艇,赶赴左舷前方的北救1 22船。

  踏上北救122船甲板,只见两名潜水员早已全副武装,身穿厚重的潜水服,脚蹬沉重的潜水靴,头戴潜水头盔,腰上还挂着压水铅块。这套行头,少说也有10 0多公斤重。

  此刻,北救122船正从遇险船右舷艉部接近靠帮。潜水员开始下水对遇险船进行舷外探摸。水下探摸是为了判断船体受损部位和损坏程度,为救援船只提供可靠依据。扑通一声,潜水员入水后迅速下潜,海面上留下了一串串气泡。

  记者从一台电脑屏幕上观摩了潜水员水下探摸的全过程。图像是黑白的,有些模糊,但能看清楚潜水员有板有眼的探摸操作。

  采访中得知,这些潜水勇士均隶属于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救捞中队”荣誉称号的北海舰队某防救部队。他们曾转战秦山核电站、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多次参加抢险救灾,屡建奇功。举世瞩目的“中山舰”打捞时,就是这支水下奇兵最先探摸到了一代名舰“中山舰”。

  潜水探摸的同时,北救122船派出堵漏排水小组登上遇险船,进行堵漏、排水……渐渐地,原本进水倾斜的遇险船恢复了正常状态,紧接着,由一艘拖船拖带,两艘消防船监护,向港口驶去。

  11时40分,记者在北救121远洋救生船上观察———

  科技除污护大海

  在抢救遇险船员和船只战斗接近尾声之时,一场消除海洋污染的战斗正在紧张进行。因遇险船燃油泄漏,大片大片的浮油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只见青岛当地的两支海洋清污专业队伍的两艘作业船只,在海面布设橘红色的围油栏,进行清污作业。

  围油栏布设完毕后,开始施放撇油器回收油污,喷洒溢油吸附剂,使污染物自然吸附成块,再用网具回收。记者被告知:演习所使用的清污设备、吸附剂等大都为国内自行研制生产,科技含量很高。

  演习的最后一幕,是青岛直升机公司的一架米八直升机临空,像过篦子一样在污染海域上空超低空穿梭飞行,将褐色消油剂喷洒在水面漂浮油迹上,达到消除水面漂浮油迹的作用。

  11时50分,记者在北救121远洋救生船上采访———

  归航途中话搜救

  汽笛长鸣,舰船归航。

  数十艘参加“海救一号”演习的舰船,列队从121船左舷通过。海军副参谋长赵兴发,交通部海事局副局长刘功臣,演习总指挥、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等军地领导同志,检阅了参演兵力群。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山东省、青岛市有关领导和部分港澳人士应邀观摩了演习。

  亲历了这场气势磅礴的军民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记者意犹未尽,在返航途中采访了演习总指挥、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

  丁司令员介绍说: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海洋方面所开展的海洋调查、海洋勘探、海洋开发、海上运输、海上生产和海洋旅游服务等生产、生活和科研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沿海已经成为世界上船舶活动最为繁忙的海域之一。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海上救援体制相对落后,加之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发展初期,抵御海上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海难事故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就对海上搜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海军和国家交通部组织了这次军地联合搜救演习,展示了军地双方现有的搜救能力,探索了军地海上联合搜救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

  丁司令员强调说:“参加联合搜救、抢险救灾是海军部队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军地联合搜救的优势,做到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军民一体、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合搜救机制,将我国的海上搜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记者从海上指挥所得到最后消息:“海救一号”演习军地双方共出动舰船23艘,各型飞机5架,投入搜救总兵力达5000余人次,是建国以来举行的首次大规模军地海上联合搜救演习。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