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加沙10月8日专电
新华网记者马晓霖
10月8日,星期一,晴
昨天傍晚,美国和英国的导弹、炸弹终于在中亚山国阿富汗炸开花,揭开了反恐怖战争的序幕。虽然阿富汗和巴勒斯坦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是,一夜之间,这场战争的第一轮冲击波已经跨越遥远的空间传感到地中海滨的加沙地带,在巴勒斯坦社会引发一场罕见的地震。
今天上午,总社摄影部向各驻外分社下达指示,要求摄影和文字记者立即投入采访,及时以图片的形式报回美英袭击阿富汗在世界各地造成的连锁反应。我并非摄影记者,但是,总社已经给分社配备了准专业的全套摄影器材,并把我划入“摄影兼文字记者”之列,因此,我只好先搁下手头不太急的文字稿件,上街采访。
不知是平素训练的职业敏感,还是鬼使神差的结果,我直接驱车前往加沙市中心的爱资哈尔大学和伊斯兰大学,因为那里是巴勒斯坦社会激情与思想都最为活跃的中枢地带,又紧邻着巴勒斯坦警察总部,应该有可供我捕捉的镜头。
10点半左右,我刚驶入分隔爱资哈尔大学与伊斯兰大学的大街,迎面碰上从里面出来的路透摄影记者艾哈迈德·贾达拉。平时挎满“长枪短炮”的艾哈迈德当时两手空空。他告诉我,半小时前,部分加沙大学生开始举行游行,并同警察发生冲突,记者可以到场采访,但绝对不允许摄像和拍照,因此,提醒我小心点。抬头一看,一公里外的“三十街”路口果然人满为患。我当时想,“强龙难压地头蛇”,当地记者就是比我这外国人消息灵通,否则,我还可以早点来。
到了“三十街”路口后,我便陷入人海里:周围几乎全是大学生和围观者,由于道路狭窄,部分年轻人甚至爬上了伊斯兰大学的院墙。路口附近见不到一个警察,只有百米外的警察总部一带布满警车,局势并无异常之处。
我穿过路口,停好车辆,背上摄影包准备先问问情况。没等我张口,巴勒斯坦通讯社的摄影记者哈提姆从人群中跑了过来。他非常认真地规劝我把照相机锁进汽车,别让警察看到自找麻烦。我正犹豫该不该听他的忠告时,正对“三十街”的伊斯兰大学大门处出现一阵骚动,人们纷纷往我这个方向逃散,而他们身后却腾起了几股白色的烟雾,更远的地方还响起了枪声,显然,“三十街”发生冲突了,那白烟肯定是警察投掷的催泪瓦斯!这正是我应该去的地方。
于是,我撇下哈提姆,迎着逃散的人群向瓦斯升起的地方跑去。虽然我曾多次品尝过以色列军人的催泪瓦斯,多次与以军发射的子弹擦肩而过,但是,这次的担心要小得多,毕竟是巴勒斯坦警察同示威者之间的冲突,子弹好歹是应该长眼睛的。
越是接近伊斯兰大学门口,脚下的石头就越多。上百名示威青年一边呼喊着“打倒美国”、“声援阿富汗”、“支持本·拉丹”等口号,一边向约50米外的警察人墙投掷石头。当警察又投掷两颗催泪弹后,示威者立即四散逃避。由于我只顾拍照,被一个楞小子撞了一个趔趄。这家伙扭身看见我是个外国人,立即推搡着要我停止拍照,好在他的几个伙伴把他劝走了。在冲突现场投掷石头和瓶子的,不但有大学生,而且有不少中小学生,这场景让我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难以理解,因为他们的对手不再是以军,而是自己的警察。
转眼间,已经有好几辆救护车呼啸着从我身边驶离现场绝尘而去。紧接着,两名救护人员从远处连扛带抬地把一名示威者从现场弄了出来,跑向我身边的一辆救护车。其中一名救护人员还带着防毒面具。到跟前我才发现,这个示威者只有十多岁,身上还背着书包,估计是被催泪瓦斯呛晕了。
一了解才知道,已经有20个示威者被橡皮子弹和催泪瓦斯致伤。就在我通过手机向中东总分社口述有关冲突的消息时,近50名防暴警察抄着盾牌和木棍向我这个方向扑来。起先我藏在道路隔离带的树丛后躲避,但很快也不得不跟着示威者后撤,因为我担心被警察发现后没收相机,那样我就白冒这番风险了。
然而,我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在我逃离防暴警察的视线后,3名便衣警察把我围住,并执意要带我到“安全的地方”,其中一人还拽住我的摄影包。我灵机一动,马上高声抗议,据理力争。我的吵闹马上引了几十个示威者赶来,迫使便衣警察们撒手离去,而我则借机向示威者队伍的核心部位移动,并不失时机地抓拍到一组反映这场冲突的照片,其中多张照片被总社摄影部采用。
我能理解巴勒斯坦警察的用意。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后的最初几个小时里,部分巴勒斯坦人出于痛恨美国偏袒以色列,曾在西岸部分城市街头弹冠相庆,结果被西方电视记者捅了出去并广为传播,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此次巴官方吸取教训,严格限制针对美国打击阿富汗的抗议活动,同时下令盯死记者,不要再惹出什么麻烦。
下午得到消息说,一名21岁青年和一名13岁少年在冲突中中弹死亡,双方共有77人受伤。巴警方连续发表4份声明,说这是一场非法示威活动,由于部分不怀好意者的唆使,致使示威者一再冲出伊斯兰大学和爱资哈尔大学向警察投掷石头和燃烧瓶。同时,数名蒙面者从伊斯兰大学校园向冲突现场开枪,造成上述两人死亡。警方也承认开枪还击并造成部分人员伤亡。
傍晚,我再次前往“三十街”采访时发现,冲突仍在继续,而且示威者中凑热闹的孩子更多了,他们甚至同封锁街道的警察展开了巷战。几公里长的“三十街”一片狼籍:临近伊斯兰大学的巴勒斯坦航空公司大楼的门窗遭到打砸,几个公用电话亭被毁坏,部分树木被折断,一辆警车被焚毁。冲突迫使街道两侧的店铺早早关门,而个别示威者甚至向临街的住户投掷石头。
据了解,当天的冲突并不局限于“三十街”一带,加沙城西的沙堤难民营、城东的舒贾伊亚居民区也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骚乱,巴警察总局受到了冲击。此外,加沙地带南部罕尤尼斯市的邮局遭到打砸,一辆邮车被烧毁。冲突最后造成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其中包括142名警察。被石头和催泪瓦斯致伤的轻伤员已经离开医院。巴官方和民间团体事后相继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当天的骚乱和破坏事件。巴官方还声称将进行调查,并把骚乱的幕后黑手送上法庭。
今天的骚乱不但是我在加沙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巴勒斯坦内部冲突,据说也是前所未有的严重事件。许多分析人士认为,激进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对骚乱发生负有主要责任。这两个组织当天公开谴责美英打击阿富汗,而且一直控制着伊斯兰大学的学生和工会组织。它们坚决反对停止“阿克萨起义”,不但违反巴官方的停火命令,而且重新在犹太定居点和以色列境内发动自杀性袭击,使冲突无法平息下来。
今天,除两名巴勒斯坦青少年死于加沙骚乱外,又有5人被以军开枪打死。古人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巴以冲突仍处在持续的困难时期,加沙却出现如此严重的流血事件,真是祸不单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