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总装备部所属部队基层文化建设掠影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9月7日 07:30 解放军报

  导读:

  从茫茫无际的戈壁大漠,到浩瀚无垠的蓝色大洋;从崇山峻岭中的神奇“风洞城”,到广阔草原上的兵器试验场———战斗在国防科研试验和武器装备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官兵,用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构筑起一道亮丽的军营文化风景线。

  9月初,在总装基层文化建设会上,来自天南地北的总装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向人们展示了围绕国防科研试验和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先进军营文化的丰硕成果。置身其中,让人不仅为这支部队创造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业绩而赞叹,也为他们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先进军营文化而深深感染。

  ●特约记者刘程本报记者范炬炜

  -大漠文化:孕育“雷霆”壮国威

  ·马兰文化,在艰苦创业中生根发芽

  ·蕴含文化的营区环境,变成思想教育的“延伸课堂”

  ·心血智慧奏响“雷霆”,也催生着“马兰”花开

  走进大漠深处的马兰城,记者即刻被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整洁的营区大道两侧,一条以民族历史、英模人物和科学文化知识构成的文化长廊格外引人注目;远处的绿阴丛中,一座挺拔的电视发射塔直刺云霄;宽阔的广场中央,以蘑菇云与和平鸽造型的紫铜色雕塑,昭示着马兰的历史和未来。

  马兰,是核试验基地所在地,也是我国“两弹一星”发祥地之一。当年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率领部队来到这里时,看到荒野上盛开着一簇簇马兰花,就给她起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从那时起,基地官兵在创造惊天动地业绩的同时,也创造着一种散发着马兰花芬芳的“大漠文化”。

  马兰地处戈壁荒漠,自然环境艰苦,但基地官兵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一直很执着。创业之初,基地就有了“大漠电影队”、“扁担书店”。在部队还住帐篷、地窖的情况下,基地建起的第一座高大建筑就是马兰礼堂。首次核试验时,张爱萍将军和张蕴钰司令员经常和科技专家互相赠诗填词,交流思想感情,抒发革命斗志。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场区指挥部发出的第一个通知就是号召大家写诗,编辑《春雷诗抄》,以充满豪情的诗词来庆贺胜利。这种在创业时期培育的文化传统,不仅激励着一代代马兰人扎根大漠、艰苦奋斗,用心血和智慧奏响了惊天动地的核“雷霆”,也带出了一代马兰文化新风,催生着新的军营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基地树立“大文化”观念,以新内容、新形式、新载体,建设先进的马兰军营文化,为核事业发展和基地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置身马兰,使人处处感受到具有大漠风韵的马兰文化气息,处处感受到奋发向上的军营文化氛围。闻名新疆的“马兰电视台”是全军第一家被国家正式批准的电视台,发射频率覆盖驻地周围20多个县、市和团场,开设了45个频道,不仅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还自办了马兰新闻和军营文化节目,成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生活的一块阵地。基地创建了以舞台、广场、公园、试验场区和哨所等为代表的主题文化。节日的马兰广场,以官兵组成的军乐队、威风锣鼓队、腰鼓队、高跷队,载歌载舞,相得益彰,成为马兰人节日里一道最亮的风景。在马兰公园,官兵们用戈壁滩上的砂子和石头拼成的“祖国在我心中”大型中国地图沙盘,使营区环境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课堂”。在边远哨所,官兵们采集许许多多五光十色的戈壁石,创作了千姿百态的艺术根雕,展示了他们灵巧的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领导干部要当文化人”。这是深扎在基地历任领导脑子里的理念。他们既是文化工作的组织者,又是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现任基地司令员和政委带头写诗填词,挥毫泼墨,被战士们称为“将军诗人”、“将军书法家”。基地创办的《春雷文艺》,是官兵们爱不释手的文学刊物,许多业余作者从这里起步,成为军内外知名作家和诗人。在这种浓厚的文学氛围熏陶下,一支文艺创作群体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大洋文化:蹈海探天抒豪情

  ·船艇到哪里,文化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精心构筑大洋文化平台

  ·爱国主义是文化活动不变的主题

  浩瀚的太平洋赤道风平浪静,在被誉为“海上科学城”的航天远洋测量船上,一场别有趣味的“海上奥运会”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拔河比赛开始了。测量船正好漂泊在赤道线上,船头指向“南半球”,船尾伸向“北半球”,“南”“北”队员龙争虎斗,“加油!加油!”的呼喊响彻海天……

  船开到哪里,文化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常年担负我国航天发射海上测量任务的航天远洋测量船队,把船艇作为文化工作的主阵地,精心构筑大洋文化平台,用先进文化引导和激励官兵战风斗浪、蹈海探天,为圆满完成海上测控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测量船征战大洋,一次航程最长达2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在漫长的航迹中,船队要途经众多海峡和岛屿,会遇上绝妙的大海奇观。他们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海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又有深刻意义的文化活动。每当船进入领海线时,测量船都要举行“向祖国再见”的仪式,全体船员穿着整洁的海员服,列队甲板,注视祖国的方向,进行庄严的宣誓,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挚爱。进入深海领域,当海面上有跳跃的飞鱼、海水里有游弋的奇异鱼群时,航海员就给大家介绍海洋知识,介绍海上动物生存的种种趣闻。这些饶有趣味的活动,既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又消除了远航的疲劳。

  海上生活虽然枯燥单调,但测量船独具特色的新闻传媒,却成了大家生活中离不开的精神食粮。船一出海,船员便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收不到电视。为了让大家了解国内外形势,船上创办了《远望快报》、远望广播、远望电视台和海上局域网。

  长期在海上漂泊的官兵,常常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离祖国越远,思念之情就越深。大家做了一个有趣的计算:从太平洋赤道到首都北京6725公里,船飞行甲板、经纬仪平台周长55米,如果150人参加,每天绕此跑50圈,连接起来计算,一个月就可以从赤道跑到北京。他们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从赤道到北京”象征性万里长跑运动。这一活动吸引了全船官兵,他们当中有战士,有将军,也有专家,每天清晨,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甲板,自觉排成长队,一个紧挨一个地慢步小跑,6天就跑了35012圈,不用一个月就跑完了全程。当最后一名战士跨过终点时,大家激动地齐声高呼:“我们回到祖国了!”

  -风洞文化:乘风吹箭腾九空

  ·塑造“风雷精神”,离不开先进的军营文化

  ·昂扬向上的文化活动,激发坚定正确的人生追求

  ·革命传统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显现

  “小时候我喜欢春天的风,春风伴我放风筝;如今我当上风洞兵,才懂得风有千万种,吹出海上的风,让巨轮破浪行,吹出天上的风,让飞船遨太空……”在总装某基地的“风洞城”,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官兵自编自唱的歌曲。

  风洞,对许多人是陌生的,它是研制飞行器的基础设施。风洞的外观酷似一座洞,就像一片模拟天空一样,能够真实地模拟飞行器的环境,如飞行速度、高度、姿态等,从而决定飞行器的外形布局方案,为设计提供依据。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几乎我国所有的军用民用飞机、战略战术导弹、科学实验及通信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都曾在这里接受过长风的洗礼。“风洞城”的官兵在创造空气动力事业的同时,也创造着一种“风雷精神”。

  “风雷精神”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风雷精神”离不开先进的军营文化。基地领导把这种共识,融入到国防科研事业发展之中,围绕弘扬“风雷精神”、推进空气动力事业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以风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鲜明的“风洞文化”特色。

  “风洞城”是一座科技城,科技干部多,知识技术密集。基地针对科技干部智力优势强、欣赏水平高、文化潜能大的特点,创建了“社会实践型”、“启发智力型”、“强身健体型”、“鉴赏创作型”和“抒发情怀型”五种文化活动模式,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科技干部坚定正确的人生追求,激发献身风洞事业的热情。

  风洞地处深山,地域偏僻,科技人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搭起文化活动的舞台。大家采撷山中的花草装点营区,美化环境。自己动手在山上建起了“公园”,植上古柏、立上雕塑、凿上石刻,使之充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风洞群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当欢庆重大节日时,他们在风洞里搭起舞台,以洞壁作背景,个个登台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

  “风洞人”爱风洞,也爱“风洞文化”。科技干部不仅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也是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基地充分挖掘蕴藏在科技干部队伍中的文化潜能,让他们走进文化工作队伍,形成人人关心文化工作,个个参与文化活动的好局面。近年来,以科技干部为主的文艺创作群体,创作了反映基地建设的“风雷组歌”,创办了文艺刊物《风雷艺苑》,拍摄了电视专题片《走进风洞》,出版了长篇小说《风洞》等。如今,在“风洞城”里,无论是干部战士,还是科技专家,人人都能唱上几句“风洞歌”,吟上几句“风洞诗”,说上几段“风洞事”。有的科技干部的小孩子一出生就起名“风雷”,连研究室里青年篮球队也以风洞的型号命名为“超声速篮球队”。“风洞人”把自己一腔深情融入祖国航天的风洞事业之中。

  -航天文化:托起飞船遨苍穹

  ·“银河”之光,文化之光

  ·丰富航天城的文化内涵

  ·展现航天人献身航天事业的崇高精神

  今年1月,“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前夕的一个夜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通明,欢声不断。高耸的发射架下,“决战决胜送神舟”文艺晚会正在举行,一首《心儿随着飞船飞》的合唱歌曲,把晚会推向高潮。

  无论在卫星发射场,还是在卫星测控中心,以航天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它已成为总装军营文化风景线上的一个亮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最早建设的航天发射基地,曾在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创造了“八个第一”,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都是从这里发射升空的。1992年8月,江泽民主席来中心视察并亲笔题名“东风航天城”,中心的官兵受到巨大的鼓舞。为落实江主席题词精神,中心党委提出,以战略的眼光、高文化品位,建设一个具有浓郁航天特点的东风航天城。

  几年之后,一座新型航天发射事业文化景观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载人航天发射场,横贯在高耸的飞船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场房和航天发射架之间的大型标语牌上,书写着江主席提出的“一丝不苟、分秒不差”八个大字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在通往发射场的道路两旁,中心官兵创作的“银河之光”、“探索与攀登纪念塔”、“剑魂”等大型艺术雕塑,分外引人注目。这些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现代化航天发射场浓厚的高科技氛围,丰富了航天城的文化内涵。他们还整修了第一枚导弹发射架、“东方红”卫星发射架、“两弹结合”发射阵地,并立上了纪念碑,作为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景观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魄力,塑造着航天人精神,教育激励着广大官兵。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活跃着一支业余航天文艺演出队,他们以航天事业为素材,把展现航天人精神风貌、弘扬航天精神作为主题,不断创作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感染力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现航天人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艰苦历程和崇高精神,把优美的歌声和舞姿奉献给部队官兵!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