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特写:为导弹筑巢的人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9月5日 08:24 解放军报

  承建十几个大型国防阵地工程建设的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被誉为——为导弹筑巢的人

  ●杨保顺

  这是一支有着光荣征战史的工程部队,常年担负着繁重的国防阵地工程建设任务。所属部队分布在13省19个市县的近百个施工、执勤点上。且常年与大山为伍,与石头作伴,终
日与水泥、钢筋打交道,官兵用青春和赤诚铸造了辉煌的阵地工程,为共和国历史竖起了一座崭新的丰碑。

  近几年来,该部承建并交付使用的阵地工程质量一次成优,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和战术要求,创造了全军工程建设施工最高纪录,多次获国家、军队优质工程奖,曾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一级建筑企业”,所属工程团被第二炮兵评为“国防施工先进单位”。

  前无古人的使命

  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委和第二炮兵的决策者们着眼世界战略格局,描绘了一幅跨世纪国防阵地工程建设蓝图,将打响“第一炮”的神圣使命交给素有“铁岩雄师”之称的部队。

  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队,从转场、安家到工前基础设施建设的筹备,少说也需4年时间。而那时距开工只有两个多月。

  接到任务的当天晚上,部队党委会议室的灯光亮了一个通宵。常委们运筹帷幄,科学决策,针对不同地点、不同批次、不同任务,成立了转场、留守、遗留问题处理3个领导机构和6个工作小组。经过半个月准备,就将数百吨物资器械、上万件营产营具集中包装。

  由几十辆解放牌汽车组成的特殊车队沿着崎岖的山道向新工区开进。不到10天时间,数百名官兵开进千里之外的山坳。

  率先抵达新工区的连队来不及修整,在无水、无电、无路、无房的情况下,官兵靠肩扛背驮,没白没黑没有节假日,每天苦干10多个小时,终于提前12天完成基础工程建设任务。

  这是一个载入第二炮兵工程建设史册的日子。伴着一阵锣鼓鞭炮声,部队长王治民按下了启爆开关。“轰隆!”“轰隆!”一串震天动地的排炮炸响,山谷中掀起一团泥石烟云。官兵用欢呼声,祝贺某阵地工程正式开工。

  从此,一座新型的巨龙地宫在这荒僻的野山深处悄悄崛起。

  插上高科技翅膀

  第一炮炸响之后,无情的大山便给官兵一个“下马威”。该工程的切口石质极差,清一色的风化破碎堆积岩,机械用不上,风钻打不进,铁铲铲不掉,镐挖挖不动,而且随时会引发塌方。打开这个缺口,需要在软弱围岩上开槽60余米,施工难度之大,在第二炮兵工程建设史上实属罕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30余名精兵强将压了上去,尽管大家没日没夜地干,累得腰酸背痛,但陈旧的装备和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制约着施工进度。

  高速度的施工呼唤着先进的装备。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仅靠吃苦耐劳的老愚公精神,上级赋予的任务很难完成,必须走科技强军之路,实现施工手段由笨重型、人海战术向依靠先进技术和机械装备的转变。

  党委反复研究,决定实施“换装计划”。投资近亿元,购买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进口凿岩台车、挖掘机、装载机、出渣机、推土机、喷浆机和奔驰运输车等机械装备;集中兵力、时间,抽调技术力量,用半年时间对原有的机械装备进行维修,并引进小型掘进机、激光定位仪等6项新装备。

  部队在实践中尝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甜头。他们加大了机械装备的更新力度,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又投资2亿多元用于更新机械装备。去年,部队长王治民率领机关人员赴欧洲考察论证,引进一大批进口装备,使部队作业能力提高了5倍。科技犹如巨大的“魔方”,在施工中发挥出超奇的威力,人力节省了2/3,工效提高了10多倍。

  给人才“加钢淬火”

  科技强军,人才为本。施工中经常出现的尴尬局面,着实让部队领导大吃一惊:一次,上级给某团配备了一批进口机械装备。由于技术保障力量跟不上,这些使惯了风钻、钢钎、铁锤的汉子们在新装备面前吃尽了苦头。昔日的内行转眼间变成了外行。

  困惑中,部队党委“一班人”决定实施“4331人才发展规划”,着力培养一批驾驭新装备的技术人才。从1998年开始,他们先后将120名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选送到工厂、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深造;借助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优势,大量吸纳地方高校毕业生入伍,为部队补充本科人才170余人;邀请10多家科研单位、学院的专家、教授30余名到部队授课,传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信息,举办“五新技术”知识讲座8期,培训人才近千名;依托部队教导队训练基地,每年定期举办操作手、维修骨干等培训班10余期;鼓励官兵在职报考军地各类函授学习班、研究生班,对取得文凭、学有成就的报销部分学习费用;引进地方工厂、企业技术骨干7名。经过3年的“磨合期”,终于征服了这些“钢疙瘩”,实现了人与机械的最佳结合,促进了战斗力的快速生成。目前,该部拥有18名工程技术专家型人才,11名高级工程师,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占90%以上。

  攻克施工新难题

  高科技装备与人才的顺利“对接”,使这个部队施工效益成倍增长,但施工中仍遇到了一道道技术难题。于是,一场攻克施工新难题的攻坚战又打响了。

  去年8月,某坑道掘进到108米时遇到罕见的大塌方,工程被迫中断。正在工地蹲点的政委郝道海和技术人员一道反复论证,决定采取注浆管棚法、钢花管大锚杆加固软弱层、钢筋挂网锚喷支护紧跟作业面等国内领先的施工方案,顺利通过塌方段,啃掉了“硬骨头”。

  某阵地由于石质松散、构造复杂,被官兵形象地称为“地下博物馆”。他们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方案,经过昼夜奋战,一个全新的方案终于诞生。新的方案不仅制止了渗水问题,而且还解决了“钻不进、爆不下”的难题。

  大型凿岩台车张开双臂,钻杆向岩石深层推进。这台世界上先进的机械装备,在战士的操纵下,虽然进退自如,但因钻孔常常偏移而影响爆破效果。部队经过研究论证,采用凿岩台车钻孔定位仪,使钻孔打得深、匀、平、直,大大提高了爆破效果。

  地下工程断面种类多、岩石结构系数差异大,需要制定多种光爆方案。为了攻下这个难题,工程师林乐宁组织了一个攻关小组,对不同断面光爆方案进行反复研究论证、试验,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研制了《坑道全断面光爆方案编制系统》软件,并首次成功地将人工编制光爆方案搬上计算机,不仅减少了手工计算的差错,而且由原来编制一个光爆方案3个多小时,缩短到5分钟,提高工效30多倍。

  攻坚战节节胜利,一个个施工难题迎刃而解,一座座新型“地下长城”悄然在大山腹地崛起……这支愈战愈勇的部队又向着新世纪目标迈进……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