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总装某研究所党委抓人才队伍建设纪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9月5日 08:16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卜金宝

  编者按: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知识军事”的时代。“知识军事”中的对抗,实际上是人才的对抗。当前,一场争夺高科技人才大战正在全球上演,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落实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的重要思想,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性课题
。总装某研究所在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做法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短短几年,地处长江三角洲龙头地带的总装某研究所红火了。他们研制出的一些工程装备,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99项,取得国家专利13项。所党委被总装备部表彰为先进党委,研究所被总装备部评为先进研究所。一位总部首长来所视察后高度评价道:所党委是一个思路清、标准高、想长远、谋发展、干事业的班子,研究所人才济济,成果辈出啊!

  他们成功的奥妙在哪里?用该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事业留人,用机制留人,用感情留人,千方百计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红牌”学员能不能当项目组长

  一次,研究所某室党支部决定,让年仅23岁、肩上还扛着“红牌”的学员张亮担任《英汉工程兵词典》编撰组组长。消息传出后,在所里引起轩然大波。有人不服气:刚来几天,工程兵专业还没弄懂,怎么也轮不到他当项目组长;有人担心:编撰工程兵自己的专业词典是工程兵几代情报及翻译工作者的一桩心愿,曾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因困难重重而未能如愿,这样重要的课题交给这个年轻人,项目经费会不会打“水漂”?

  此事反映到所领导的耳朵里,他们责成机关拿出调查结果:张亮虽然是“红牌”学员,但他在学校时就达到了专业英语8级;张亮本人虽然对工程兵专业术语是“外行”,但肯钻研,爱琢磨,室里又为项目组配备了懂专业的老同志;编撰词典是所青年科研资金资助的,这项资金本来就是给年轻人创造机会的。所领导的意见是:“红牌”学员能不能担任项目组长,不提前下结论,让实践去说话。

  两年后,一部收录75000词条的《英汉工程兵词典》顺利地通过了专家鉴定并正式出版,填补了我军工程兵建设史上的空白,工程兵几代人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此事,引发了党委“一班人”的思考:我们有多少年轻人在“不成熟”、“太年轻”的议论中,消耗了才华,浪费了时间,失去了创新的锐气,甚至带着遗憾离开了钟爱的军营?我们研究所到底怎样才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党委会上,所里收集到的国外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比较分析的相关数据、图表,清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情况是明摆着的: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史的分析,在自然科学领域,当一个国家的科技干部平均年龄接近25—45岁这一最佳年龄时,该国的科技事业便硕果累累,迅猛发展。结合国内和所里的情况,经过热烈的讨论,“一班人”形成共识:在当前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下,要留住人才,关键是用实招留住优秀的年轻人。培养人才,主要也是培养年轻人才。所党委痛下决心,大胆启用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尽快成才、多出成果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加大拔尖人才培养力度。经过考核选拔,筛选了16名45岁以下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定培养目标,定育才措施,定期考评,动态管理。设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资助他们开展课题研究,让他们在重点项目上当主帅、挑大梁,优先选送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深造。博士毕业生来所,马上给一套团职住房,每年给专项课题研究经费,配备1台电脑,安装电话。对全所数十个项目进行重新组合,把年轻人推向科研一线,80%以上的项目组长由35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

  ———加速年轻人才培养步伐。所党委决定每年拿出20万元,设立“青年科研资金”,资助年轻科技干部开展小科研、小革新、小发明。具有双学士学位的工程师张欲保,通过青年科研资金的支持,先后研制了“两栖螺旋行走机构系统”、“工程机械重型参数测量系统”、“工程机械智能化仪表”等多个系统,先后获得了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加大科研设施建设投入。3年来,所里筹措大量资金,加大科研设施和科研手段的更新改造力度。两个试验室改造完成,三个试验室正在重建之中。该所还先后建起了工程装备CAD工作站,开通了“工程装备科技信息网”。

  一石激活一池水。原来不显山露水的年轻人张有龙、林铸明等一大批年轻人,找到了自己干事业的位置,一批高技术含量的装备也应运而生。如此一来,人才自然就脱颖而出。

  该所政治部主任姚平掰着指头告诉记者:现在全所120多名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40%,35岁以下的占18%。如今担任某研究室副主任的刘兆和,在29岁时,就因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让人才“香”起来“响”起来

  某研究室一名科技干部,因嫌工资待遇低,工作情绪一直比较低落,在爱人遇车祸身亡、家庭无法照顾时申请了转业。转业后由于有计算机方面的特长被一家国际知名公司聘请,并被公司派到美国做研究开发工作,年薪达到数万美元。

  所党委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知识就是财富,“知本家”就是研究所最宝贵的“资产”,要解决好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的问题,就要立足现有条件,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提高待遇,提供舞台,鼓励冒尖,激励成才,真正让干事业的人才“香”起来,“响”起来。

  坚持重奖重用。每年拿出数十万元,对装备科研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并设立质量进度奖和项目完成奖,实行一事一奖。两年来,先后有25名同志受到了重奖,其中8名同志提前享受到了师职干部的住房标准,4名同志优先分配了住房,5名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被提拔到所、室领导岗位上,20名优秀人才提前晋升了专业技术职务和专业技术等级。博士所长倪宏伟是我军工程兵某装备研制的开拓者,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有3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今年8月份,在他49岁生日前夕,不仅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还光荣地戴上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弘扬先进典型。利用所内开办的《开拓报》、宣传橱窗和各类简报,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拍摄专题片、召开表彰会,让干事业的人才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在所学术交流场所,挂起了8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画像,让他们的事迹载入所史。毕业于哈军工的老专家曹凤池获得全军重大贡献奖载誉归来时,所常委不仅集体到车站迎接,同时也将5万元奖金送到了老曹的手里。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所里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大家参加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前沿动态。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干部脱产学习期间,一切福利待遇不变,评选职称、晋升职级不受影响,学好有功,学成有奖,获得博士学位奖励1万元。经过选拔和考核,现在全所有18名同志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水击则鸣,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激励,科技干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普遍的感受是:只要你是人才,这里就有你成功的舞台。

  英年早逝引发的反思

  1999年2月,刚从江苏某地做完试验归来的某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楼家灿被发现已是肺癌晚期,尽管各方面做了最大努力,也没能挽留住他匆匆而去的脚步。这位先后完成了8项重大科研任务,获得多项成果奖的青年专家,逝世时年仅38岁。

  “楼家灿英年早逝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党委在关心人才上应该有什么责任?我们还要做什么?”党委书记的提问,像重锤敲打着每个委员的心。两份调查报告令常委们深受震动:一是有20%的中青年干部由于常年超负荷运转,身体存在各种“隐患”;二是全所80%的优秀人才没休过全假、参加过疗养。

  关心科技干部,就要关注他们的健康,为他们排忧解愁,所党委连出几招:

  凡是在外地搞试验,必须有常委在场。无论是在做低温试验的东北、还是做高温试验的南方,不管条件多苦,试验现场都能看到常委的身影。去年2月份,政委张文忠根据计划安排,准备到安徽蚌埠参加某舟桥试验。不巧的是,临行前他患上了重感冒,躺在床上输了一天液。在蚌埠一线的科研人员满以为政委不会来了,可张政委心里惦记着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他在输完液后,披上大衣,驱车6个小时,赶到了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试验现场。

  不让人才体力、智能“透支”。所里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制订了“减负”规定:减少事务性工作,增加体检频率,“强制”疗养休假,适当延长学历提高时间,缓解继续教育压力。为重点项目组配备装有常用药品的医疗箱,为科研人员配备医疗盒。门诊部医生每星期到研究室进行巡诊,重要试验到现场进行医疗保障。

  不让干部为后顾之忧分神。所里投资60多万元,更新和完善幼儿园的设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幼师队伍。联系了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解决科研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今年7月初的酷暑期间,所领导了解到一名科技干部爱人上夜班,无法照顾家庭、小孩,副所长王兆龙和政治部领导找到有关单位,说明情况,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积极为干部办实事。3年来,所党委列入工作计划的实事就有29项,件件关系群众利益,件件得到落实。第一批90户师干楼已经建成,第二批96户师干楼即将竣工,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遗留的老干部和在职人员的住房问题;新建了设施一流的科研干部食堂,在科研大楼安装了中央空调;对老干部活动中心进行了整修,为单身干部宿舍配了彩电、洗衣机等等。

  正是依靠事业凝聚、机制激励、环境留人的措施,所内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有1人荣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被任命为专业技术少将,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被聘为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6人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