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来自北京军区某防空旅演兵场上人物素描(配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8月27日 08:53 解放军报

旅长薛爱国——指挥导弹十射十中

  旅长薛爱国——指挥导弹十射十中

  本报讯骆立言、特约通讯员张本奎报道:盛夏时节,辽阔的某靶场,能见度很低,作为最早建立的陆军机械化防空部队的北京军区某防空旅,奉命掩护地面部队不受敌空袭。突然,一“敌”低空飞行目标向掩护区袭来。“拦截!”指挥员一声令下,地面导弹如离弦之箭直刺云霄,一声轰响,“敌”目标化为碎片。此次演练该旅发射10枚导弹,全部命中。

  现场观摩的一位导弹专家对指挥这次射击的该旅旅长薛爱国竖起大拇指:“没想到,新装备被你们练得这样得心应手。从今以后,我们这些‘保姆’该‘下岗’了。”薛爱国揩了把汗说:“战场是公平的考官,平时训练付出多少,未来作战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据了解,为带领全旅摸索运用国产地空导弹打“敌”低空高速飞行目标的过硬本领,旅长薛爱国可是动了不少脑筋。他任旅长两年多来,带领官兵们在拓展武器的性能上下功夫,在技术上加以改进,从战法上进行演练,认真研究精确制导武器作战的特点和规律,立足现有装备开展科技攻关,研制的导弹夜视仪,成功地解决了困扰部队夜间训练看不见、打不准的问题。他还结合某新型地空导弹机动灵活、飞行速度快、低空防御能力强等特点,大胆创新,研练出整体抗击、拦阻结合和光瞄带动、层层预警的战法。

  薛旅长还组织研制了某新型导弹射击靶标、警戒雷达模拟训练器等50余件训练保障器材,仅某新型导弹射击靶标,可使一次实弹射击节省经费上百万元。干部战士都称他是谋“打赢”的“排头兵”。

   

  工程师李国锋——战车神医手到病除

  本报讯骆立言、特约记者徐青云报道:在北京军区某防空旅,提起修理营工程师李国锋,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大伙都夸他是导弹战车的“神医”。

  他的“神事”可真不少。一次演练中,战车突然抛锚,随车保障的几名专家,怎么也找不到故障原因,战车在练兵场一趴就是一个多星期。李国锋赶到现场,三查两测,很快就判断出故障原因,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排除了故障。

  为掌握野战条件下的装备保障本领,李国锋练就了“一看”、“二听”、“三摸”的硬功。即看电路是否虚接松动、油管是否破裂、连接是否可靠、机件是否磨损等,判断故障原因;听发动机的声音异常,来判断故障方位;摸机件温度来判断战车内部故障。几年来,他通过看、听、摸的方法,判断故障的准确率很高。他还大胆地进行技术革新,研制出了分线器总程、直流节速器、手动油门调控器和战车电路计算器,有效地解决了导弹战车不能在高温条件下点火、直流电器部分电流不能导通、车辆不能匀速前进等影响战斗力形成的重大难题。他还结合工作实践,参与编写了装备维护、装备保障教材十几本,被有关部门发到陆军防空兵试行。

  李国锋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同时,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维修技术传授给战士,带出了一大批技术尖子,使全旅新型导弹由过去被动式检测实现了向现在预防性检测的转变。李国锋受到上级表彰,并荣立二等功。

  操作手孙利军——驾车打导弹多面手

  本报讯骆立言、特约记者徐青云报道:指挥员下达命令:“导弹发射制导车主操纵手负伤。”只见战士孙利军从驾驶室迅速跑到操作舱,熟练地展开作业。然后,指挥员又让他一连变换了两个位置,他都能娴熟地操作。这是记者在北京军区某防空旅野外训练场看到的一幕。

  出生在内蒙古一个偏僻山村的小孙,当兵的第二年便当上汽车驾驶员。他把整个车辆的构造研究得一清二楚,既能驾驶又能排除故障。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小孙由一名普通的汽车司机变成了特殊的导弹战车驾驶员。面对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导弹战车,他深感知识的欠缺。主动报名参加了石家庄陆军参谋指挥学院举办的“军事高科技知识专业”的自考学习。同时,他利用自己的津贴费购买了电学、声学、光学的有关书籍,刻苦钻研,记下了上百万字的笔记,成为一名熟练的导弹战车驾驶员。

  这时,小孙又为自己定出新目标:掌握战车上所有操纵手的专业技能,确保遂行战斗任务。他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向战友请教,学习导弹发射其他岗位的操作技术。他带着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一百多个难题,两上北京,三下湘潭,向专家虚心请教。夏天,战车内气温高达60度,一进去就是一身痱子;冬天零下50度,手一摸扯下一层皮,但他全然不顾,始终坚持刻苦训练,终于成为一名能驾车能打弹的全能操作手。

  营长杨菊忠——指技合一素质过硬

  本报讯骆立言、特约通讯员张本奎报道:子夜,战斗警报骤响,一场反空袭模拟演练开始,营长杨菊忠通过数字化情报指挥系统下达命令,把战车快速隐蔽开进到“敌”空袭武器可能攻击的方向,跟踪、锁定、发射,瞬间“敌”目标粉碎。

  都说某新型导弹是个“调皮鬼”,只要有一点“侍候”不到位,都会“玩不转”。一次演练,因操作手车门没关紧,任凭你怎么发射,导弹就是不出膛。这事使杨菊忠捡了个明白,未来战争中,干部既要成为指挥员,又要成为工程师。因此,杨菊忠不仅刻苦研究作战理论,学习指挥知识,还认真学习武器装备的技术构造知识。四营是旅里新装备的试验场,新装备一来,营长杨菊忠在研究其技术构造方面比谁下的功夫都多。从导弹发射到导弹飞行高度、飞行航线的确定,杨菊忠直到弄懂为止。他说,未来高技术战场战术要靠技术来实现,技术精通,关键时刻才能出高招。

  不久,试刀的机会来了。那天凌晨,细雨霏霏,“敌”发动空袭后,我伪装分队隐真示假,佯动造势。突然,一架“敌机”突破防空火力网向我后方指挥所发射导弹,杨菊忠带领几名技术能手运用某新型雷达,机智地把“敌”导弹引离预定轰炸目标区。在附近机动的某型地空导弹战车迅速快捷发射导弹,“敌”导弹被迎头拦截。

  指技双过硬的良好素质,使杨菊忠创造了陆军机械化防空兵训练史上多项第一,他还撰写了《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操作教程》在部队推广,被北京军区树为一级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