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台海形势 > 正文
长篇综述:台湾的军事战略基本理论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8月8日 09:18 千龙新闻网

  军事战略在台湾一向讳莫如深,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长时期里,只有蒋介石等高层核心人物才能间及,神神兮兮,自不必言。但自1968年底,台湾三军大学成立,军内开始对现代战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80年代后期,民间亦掀起战略理论研究高潮,经过数十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以所谓“国防安全为核心”的战略理论体系。

  从台湾的战略理论看,其思想来源有两个:一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是现代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军事战略理论。就其理论体系而言,与西方现代军事战略理论基本一致。台军战略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性强,这是台战略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

  军事战略基本理论

  1.战略的内涵。

  台《国军军语辞典》对战略一词解释为:“(一)广义言之,任一国家,无论平时或战时,为极力发展,并运用政治、经济、心理、军事以及一切武力,以支持其国策,并争取胜利与战果之谓。(二)狭义言之,依据战争之目的,估计敌之实力,运用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全局,指导整个战争(作战)之方略,即谓战略。”这是军方对战略的权威性界定,基本涵盖了当今世界上对战略定义的主要阐释:战略是为了达成国家目标,平时指导国家武装力量建设,战时指导军事力量运用,战略是一种科学,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艺术。可见,台军所谓“广义之战略”,实际上指的是“国家”战略,“狭义之战略”便是我们通常所说军事战略。因为台湾在军事上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响颇深,在军事理论体系区分上,只有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而没有战役这个概念,因而台军事战略又称之为“用兵作战的最高指导,直接影响战役或会战的成败”,在理论和实践上又都具有战役指导的成分。在台军战略体系中的野战战略、军种战略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此外,台湾一些理论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战略”也有其他的表述。如《中华战略学刊》1997年秋季刊发表“中华民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探讨”一文认为:(国家)故略即“为达成所望目标而运策建立力量与/或运用力量的艺术与科学。”军事(国防)战略则是:“为达成国防安全目标而运策建立国防力量与/或运用国防力量之艺术与科学。应该说,这种概括与上述定义并无二致,只是阐述的方式与侧重点不同。台湾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即“政策”,“政策”就是“战略”,这两个词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所以,台湾许多官方文件、报刊杂志中常有“国防政策”、“军事政策”、“政策指导”、“防卫政策”等提法,其实这里的“政策”就是“战略”。台1996年版《国防报告书》在论述“国防政策”时指出:“国防政策是政府综合运用政、经、心、军诸力保障国家安全,所采取的广泛行动路线与指导原则。”可以看出,这里的“国防政策”就是“国家军事战略”。

  2.战略理论体系。

  1968年底,台湾三军大学成立并设立战争学院,开始系统地研究战略理论。1979年3月,台三军大学校长兼战争学院院长蒋纬国在台北成立“中华战略学会”,核学会是台湾战略理论研究的权威机构之一。“学会”除进行一般学术研究外,也接受“政府各部门”及其他研究机构之委托,从事特定战略问题的专题研究。该会主要任务是为当局出谋划策,起智囊团作用。“学会”形式上是一个民间机构,独立于中央党部、“总统府”和“国防部”,实际上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且与军方关系密切。该会的成立对台湾战略理论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80年代中后期,台湾当局推行“政治革新”,实现“解严”、“开禁”,许多政治团体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研究会”、“研究基金会”等智囊机构亦应运而生。他们对过去很少涉猎的国防、军事战略等领域进行了探索,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战略理论研究的普及与深化。经过不断努力,台湾战略理论在吸取中国古代“韬略”思想和现代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当代军事战略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所谓自己的战略理论体系。

  70年代初台三军大学设定的战略体系如下:

  这套战略理论体系曾经蒋介石亲自核定为战略教育与运用的准绳。可以看出,该战略体系以军事战略为核心,将战略分为“四个”层次;与军事战略并行的还有政治、经济和心理战略,是国家战略的整体内容。很明显,上述体系无论在定义和结构上,都吸取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军事战略理论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其骨架是西方的。在战略层次划分上,美、英等国基本上区分为两个层次,即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就二者的内涵,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国防部军语与有关术语词典》中定义是,国家战略即“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和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和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关于军事战略则是“运用国家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台军许多将领留学美国,美军事顾问曾长期指导台湾军队建设,而且,台军主要军事装备亦由美提供,由此不难想象美国军事理论对台军的影响。

  台军在“国家”战略之上设置了“大战略”一层。台对其大战略的定义是:“为建立同盟力量,藉以创造与运用有利状况之艺术;俾得在争取同盟目标时,能获得最大之成功公算与有利之效果”。其实,所谓大战略,通俗讲就是“同盟战略”。关于“野战战略”,“中华战略学会”1997年1月1日出版的《认识战略》一书认为:“野战战略,为军事战略之野战指导。”并将其内涵概括为“三线二势”,“三线即内线、外线、交通线。二势是指攻势、守势”。简称为“内、外、交、攻、守”。其实,野战战略并不能单独作为一个战略层次,它只是军事战略指导之下的一种具体作战:方针。台湾当局在国家战略之上置有大战略一层,与台湾当时的安全环境与政策密切相关。国民党政府逃台后,一直寄生于美国的卵翼之下,与美结盟,是系自身命运于同盟力量的小兄弟,一切为美马首是瞻,甚至把“反攻复国”的梦想寄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上。因此,台湾的“国家”目标是绝不能脱离同盟目标的,“国家战略”也只能是大战略的一部分。

  台军认为,军事战略的制订,以其他三种战略(政治、经济、心理)为前提,各战略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台今后战略理论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至1985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台“国防部”新颁布了“军事战略计划作为与作业程序”,将台战略体系与作业程序确定为:该战略体系较之前述体系,明显看出有以下变化:一是隐去了大战略。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中美建交后,台湾的国际处境愈加孤立,美、日等西方国家加强了与大陆的关系,使得台继续推广大战略企图的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二是突出了军种战略。各军种总部根据军事战略计划,制定各自的战略构想,并指导军队建设和备战工作。三是完善了战略理论体系。可以看出该体系在战略程序制定上更加具体,各级战略都具有相应的负责机构。使战略理论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作战行动联系更为紧密,操作性增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90年代初,台湾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故略理论体系:该体系强调军事战略依赖于国家整体战略,国家安全取决于综合实力,军事意义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但“国防”仍然是“国家”安全中的重心。重新纳入大战略并与国家战略平行,这是基于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所作的必要调整。

  80年代未90年代初,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制裁,军事禁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陷入低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使得台湾当局推行大战略的旧情萌发。其实,大战略的重新运用,正体现了台当局对自己分裂祖国的“安全感”把握不大,以求挟洋人以自重,但又觉洋人不可靠的复杂心态。应当指出,该体系在战略的运作程序上,强调了以下几点:首先,根据“国家”利益确定国家目标,进而进行“国家”情势判断,据此拟定“国家”战略构想。其次,在运策“国家”战略构想时,优先考虑“国防战略”,作为拟定政治、经济、心理、军事等战略的前提,以突出“国防”的重要性。再次,与“国家战略构想”平行的是“大故略”的运用,即与友好国家发展合作,以谋求发展壮大自己。最后,制定“国家安全诸政策”,据此确定“国家战略计划”(纲要),作为制订政治、经济、心理、军事诸战略计划的准绳。

  至1996年,台湾颁发的第一版《国防报告书》,再次确定的“国军军事战略计划体系”如下该战略体系是在前述战略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国防报告书》称该战略体系的制订程序是:研判国际情势变化与世界主要国家之战略、科技、武器等发展趋势,并考量敌情威胁及国家从事战争能力,作合于理则之推论,预测“国家”未来遂行之战争形态,据以策订远程战略构想,及“国军建军构想”,准此研订中程“国军兵力整建计划”,逐年整建,达成预期目标,并依建军成效、用兵需要,策订“国军备战计划”,妥订因应方案,以利战争准备。较之上述战略体系,该战略计划体系并无大的不同,但层次更为清晰,职责更加明确,内容也更具体,操作性更强。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