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焦点揭密:中国陆军航空兵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28日 18:55 中青网  

  199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晴空碧日,金秋送爽。

  天安门广场,25架直升机编成战斗队形腾空而起,巨大的旋翼翻动高天的滚滚气流,犹如天马行空,令人叹服不已。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直升机最壮观的一次飞行,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庆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

  这,即是中国陆军阵营中一支年轻的兵种——陆军航空兵。

  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陆军结束了只能在地面机动作战的历史,给“铁脚板”插上“钢翅膀”,走入地空一体化的全新时期。

  时代呼唤出一支新兵种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风起云涌的国际军事斗争和各国陆军发展史,要提高陆军的现代作战能力,必须建立一支灵活机动、反应快速的陆军航空兵部队,这是现代战争的需要。

  1912年,英国率先建立了皇家陆军飞行队。1928年,法国将航空兵正式列入陆军兵种。1935年,美国成立了陆军航空兵总部。六、七十年代以来的中东战争、两伊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陆军航空兵发挥了重要作用。至70年代后期,拥有现代化陆军的国家都相继组建了号称“空中铁骑”的陆军航空兵,而中国陆军仍旧是没有翅膀的鹰。

  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形势,进一步提高中国军队现代化作战能力?1985年,在军队建设实行战略转移、全军裁员100万的特定背景下,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决定组建中国陆军航空兵。

  川西平原某机场。

  筹建某陆航团之初,数百名官兵陆续从全军上百个大小单位调集到这里,全部家当仅有500平方米墙壁斑驳的旧房和两间废弃的猪圈。每人一平方米都摊不上,怎么住法?团领导不急不躁,和后勤保障队(团后勤处的前身)的同志研究琢磨,根据平房空间高的特点,地面不够就向空中发展,把办公室四居室合为一体,能住了300口人。团领导吩咐警通连战士把两间猪圈修整一新,里里外外打扫得一干二净,墙壁上废报纸,再用蚊香驱散秽气,让两名拖家带口的干部住了进去。空勤人员全部住过向友邻单位暂借的楼房。但仍然还有近百人没着没落,团领导就号召凡家在市里的一律暂住家里,或投亲靠友。

  初冬的夜,沼泽地上草死水枯,月朗风清,寒气袭人。官兵们兴奋地向团领导报告:“钻井队打出水来啦!”

  第二天,水质化验结果出来,官兵们目瞪口呆,哑然了。

  化验报告单上超然写着:“大肠杆菌严重超标,不能饮用。”

  团领导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并没有泄气,而是带领官兵奋战5天,硬是把一条几千米长的管道从山坳上的靶场引了过来,全体官兵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纯的自来水。团领导趁热打铁,领着大家在沼泽地上修路、架电源线。

  一个冬天终于实现了水通、路通、电通,在荒郊上踢开了创业的第一脚。

  比生活困难更大的是缺少技术骨干、飞行员培训断档、机场设施陈旧等。某直升机大队因没有导航灯,夜间训练用马灯导航。面对困难,陆航人没有退组,他们清楚,我军陆航部队建设要比发达国家晚起步几十年,只有加倍努力,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宝贵的时间。

  正当陆航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刻,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某部教练飞行中,一架直升机空中解体,坠入江中,一名飞行员牺牲。但是,钢铁旋翼没有折断,另一名飞行员送别了殉难的战友,瞒着自己的亲属,又执著地带着新飞行员飞上了蓝天。

  1987年8月18日,中国陆军航空兵终于庄严起飞,翱翔在共和国的万里晴空。

  奋起直追形成战斗力

  长城脚下古战场,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由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装甲群,向“蓝军”装甲群冲去,在开阔地上将展开钢铁大战。

  就在红、蓝军双方装甲群即将短兵相接之前,天空中传来阵阵轰鸣声,数架武装直升机从山谷中出现,向“蓝军”装甲群冲去——这是我军第一个集团军直升机大队的首次亮相。

  这时,扩音机中传来解说员的声音:武装直升机采用光学瞄准、红外跟踪、有线制导的火控系统,可携带反坦克导禅,对敌装甲目标实施悬停攻击或水平攻击。

  解说员的话音刚落,两架武装直升机已对“蓝军”先头坦克发起攻击,随着两道火光,机载导弹飞向“蓝军”坦克,全部命中目标。

  接着第二批、第三批武装直升机分批对“蓝军”装甲群实施攻击,掩护红军装甲群的攻击。直升机贴地飞行——拉起——俯冲——再拉起——再俯冲。火光闪闪,火箭嗖嗖,一辆辆“蓝军”装甲车,在硝烟中被摧毁,使“蓝军”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红军装甲群只剩下消灭残“敌”和打扫战场的任务了。

  随着指挥员的命令声,电子对抗的表演项目开始了。

  “蓝军”6台通讯干扰车,对红军短波、超短波无线电通讯指挥系统、武器控制系统施放强烈干扰,使红军通讯中断、雷达迷盲、指挥系统失灵,屏幕上出现的是“雪花”,电话中传来的是杂音。关键时刻,红军干扰直升机飞临上空,直升机内装有空对地电子对抗和电子干扰系统,很快展开了对“蓝军”通讯干扰车的反干扰,红军通讯、指挥和雷达、武器控制系统恢复了正常,而“蓝军”却变成了“聋子”、“瞎子”,在“战场”上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作为后起之秀的陆军航空兵,在参加全军各类演习中,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全部命中目标,摧毁率达98%,成为现代战场上当之无愧的坦克“克星”。目前,陆军航空兵已经创办了自己的直升机飞行员、机务人员培养机构,培养出来的特级飞行员和一级飞行员占全兵种的一半。此外,陆航还有自己的科研机构,不仅对现有的直升机进行了技术改造,而且完成了国产武装直升机的机载导禅、航炮、火箭、机枪等试验,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效能,并通过空中侦察、攻击、机降、通信、校射、布雷等作战手段的论证,正向陆军主战兵种的方向发展和努力。

  1996年春,东南沿海。

  为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人民解放军在这一海域举行了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

  当时陆航的直升机被编入了由坦克、炮兵和步兵组成的合成突击群内,承担了火力支援、对复杂山地实施立体机降、多点登陆等关键性的任务。当时福建沿海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在陆航直升机的必经之路上可谓是黑云锁雨雾弥漫,因此海军先头部队进行抢占登陆时,一些其他兵种的官兵还担心陆航的直升机会因气候原因而出不来。但是在地面战斗打响后,陆航的一架架武装直升机穿云破雾出现在了上空,及时发射了机载反坦克导弹,命中率达100%,以100%的高摧毁率沉重地打击了“敌”装甲作战群。随后,陆航的运输直升机也快速抵达,对地形复杂的山地实施了机降登陆,以奇快的速度抢占了多个火力制高点。

  这次演习,陆航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军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军中多俊杰

  1984年9月,中国军人邢喜贵来到美国西海岸航空城的西科斯基公司学习,考察S--新型直升机。

  航空城不同肤色的人们用异常的目光审视着邢喜贵这位气质不凡、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同行,他们被邢喜贵熠熠生辉的双眼和眉宇间流溢出的勃勃英气所吸引。他们不知道,邢喜贵在1966年7月不满17岁就考入了空军某航校,入伍不到一年便驾机飞上蓝天,并以优异成绩留校当了一名教员。7年教员生活,使他航理知识更丰富、飞行技术更精湛,成为一名炉火纯青的一流飞行员。在赴美之前,他已是飞行团长。

  邢喜贵对热情友好的同行们回报以真诚友善的微笑,但心里不由”格登”一下,暗自思忖道:“好家伙,这些来自东西方的同行,一个个都会讲一口漂亮的英语,自己却不会任何外语,要向祖国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看来得豁出命,掉几斤肉才成。”

  夜深了,邢喜贵窗口的灯光仍亮着,令一觉醒来的左邻右舍不同国籍的同行们大为惊讶。他们心里嘀咕,暗暗猜测,这个中国大兵准是为美国6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前迷到疯狂的地步。其实,他们怎能了解邢喜贵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和赤子之情!白天,他专心致志听教员讲课,仔细观察教员一招一式的要领,领会其中奥妙;一有空便和同行学友一起听讲座,学英语对话。夜里,他像小学生一样端坐灯下,潜心攻读航理书籍,整理出当日的学习笔记……

  一分艰辛,一分收获,邢喜贵以各科优异的成绩成为共和国驯服S--新型直升机的第一人。

  就是这位邢喜贵,作为中国陆航第一代“黑鹰”团团长,首开世界航空史上直升机载重进藏的记录。虽然多雄拉山口海拔只有4200米,但海拔7000多米和海拔5000多米的两峰对峙,最窄处只有70多米,更令人心悸的是青藏高原的冷气流和印度洋暖湿气流偏偏在这里相汇、碰撞,形成变化莫测的强气流,是国际气象界、航空界公认的“空中陷阱”。然而,他和他的战友一飞就是十几年,飞行数千架次,航程达数百万公里,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勇敢精神,穿过千年沉睡的雪山和古老的原始森林,开辟了墨脱与内地这条史无前例的空中航线。

  马湘生是中国空军1985年第一批特级飞行员,曾驾驶过国内外30多种型号的直升机,并多次到国外考察世界各种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是中国驾驶直升机种类最多的飞行员。

  1993年冬天,美国恩斯特隆公司的新型直升机到中国参加北京民用航空器展览会,并要作性能试飞表演。

  中方要求在北京进行表演时必须由中国飞行员单独驾驶,上级指定由马湘生执行这个任务。但美国人坚持要亲自考核后才准许中国人单独驾机升空表演。

  马湘生来到机场。美方公司飞行部部长T曾在美陆航任过上校,他以美国军人习惯的傲慢语气,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飞了2000多小时。”

  马湘生当即平静地回答:“我飞了3000多小时。”

  T先生盯着他的眼睛,又说:“我是上校。”

  马湘生说:“我是大校。”

  当马湘生跨进驾驶舱,凭他多年驾驶直升机的经验和技巧,只要飞机一离地,他就能把这架飞机的杆量及惯量掌握得八九不离十。飞机刚起飞,马湘生就做了几个高难的悬停机动动作,快速旋转,侧飞,后退上升转俯冲……美国人开始一怔:没飞过,上来就搞这个,这不蛮干吗?

  飞机在空中连续稳定地做着各种技术动作。T上校不时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最后落地是考核飞行员技术素质的又一个关键动作。落地标准是地面画有一个大圈,内有一个小圈,小圈中还有两条与轻到直升机滑撬一样宽窄的竖杠。要将直升机的两个滑撬落在圈内,特别是精确地落在两条杠上,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和经验,而马湘生在完成了一连串的高难技术动作后,落地动作轻盈利落,滑撬正压在两条杠上。T上校高兴得手舞足蹈,拍着马湘生的肩膀大叫:“VERY GOODPILOT(好飞行员)!”


军事论坛】【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