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荣 蔡汉银 本报记者周奔 杨彪
从巍巍喜马拉雅山到滔滔雅鲁藏布江,无论记者走到西藏高原的哪个地方,都会看到驻藏部队官兵为西藏建设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都会听到当地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语:金珠玛咪雅咕嘟(藏语:解放军好)。
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记者记下了驻藏部队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用青春和热血乃至生命把党的阳光撒遍雪域高原,把党的温暖送进世界屋脊千家万户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把西藏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尽管事情过去了将近一年,可在日喀则地区的年楚河畔,人们仍在传颂着一位年轻大学生军官为救群众奋不顾身的英勇事迹。
去年8月底,年楚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来到驻江孜某部任排长只有3天的袁清平,此时正处在高原反应期,躺在病床上输液。这时,传来有人被洪水围困的消息。袁清平听了,拔下针头就往河边跑。战友们劝阻他,他边跑边说,我游泳技术好,让我上。袁清平接连从汹涌的洪水中救出3人,当他把最后一人推到岸边时,终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
青春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贵的,但在雪域高原随时准备为群众利益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共和国军人又何止袁清平一人!西藏军区司令员蒙进喜、政委段录定说出了官兵们的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就是党的代表,人民解放军的一言一行都要让西藏人民感受到党的温暖。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驻藏官兵始终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心上。那曲抗雪救灾、易贡特大山体滑坡、昌都地区部分县市发生强烈地震———子弟兵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救灾现场,最先给危难中的群众以生的希望。
不久前的一天,一名叫扎西的藏族小男孩身患重病。当他被父母送到空军某部便民诊所时,已不省人事。很快,诊所里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由专家组成专门治疗小组,对小扎西展开紧急抢救;手术后,医护人员一刻不离地守在小扎西的病床边。3天后,小扎西终于睁开了那双美丽的大眼睛。他的父母看着被解放军从死神手里夺回的孩子,激动地连声说:“吐吉其,吐吉其!”(藏语:谢谢。)
小扎西父母的举动代表了众多藏族群众对子弟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为了解除西藏人民的病痛,驻藏部队数百个医疗网点的上千名医务人员,常年奔波在冰峰雪岭间,走进农牧民的家庭里送医送药。近年来,仅西藏军区总医院就派出46 0多个巡回医疗队,行程40多万公里深入农牧区义诊16000人次。
西藏人民从一次次的亲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处于危难之中时,面前就会出现解放军;当陷入病痛中时,眼前就会出现穿军装的好“门巴”;当孤独无助时,身边就会出现闪闪的红星。为此,一些西藏群众把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亲切地称为“菩萨兵”。
为西藏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
这是为西藏架设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场硬仗。
为铺设横跨藏北高原唐古拉山的光缆,某部所属300名官兵开始了那曲河截流攻坚战。由于水流太急,装满沙石的麻袋抛到河里,转眼就被卷走。这时,部队长刘德宇率先跳入冰冷的河水中,一些官兵紧跟着也跳了下去。200多名官兵用身体组成一道坚固的人墙,挡住了湍急的水流。2300多个麻袋被迅速投到河中,截流成功了。
在这次光缆施工中,官兵们先后战胜坚石路段45公里、沼泽地100多公里、永冻层123处、实现人工截流199处,80%以上的工程质量超过了施工设计标准。为了架起这条“信息高速公路”,施工官兵脸上被太阳烤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有的累得晕倒了站起来又继续干,有的累得鼻孔流血也不下火线。
这只是驻藏官兵支援西藏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西藏进行的62项重点工程中,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就能在哪里看到驻藏部队官兵的身影。
驻藏部队支援西藏经济建设的行动,不仅仅体现在参加重点工程建设中。为了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和缺少现代科学技术给西藏农牧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驻藏部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西藏军区达孜农场在中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引进农作物138个(系)、牧草品种23个、树木品种38个,填补了西藏农牧业发展史上的多项空白,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原科技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为了破除落后的生产观念,让农牧民尽快掌握先进生产技术,过上好日子,驻藏部队官兵们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科学的种养方法。达孜农场场长蒋洪林为了让优良小麦品种在当地农民地里结出丰收的果实,亲自到邻近的德庆乡帮助村民罗多种了一亩试验地。到了秋天,试验田亩产比其他乡亲高出一倍多。如今,农场的优良品种已推广到整个西藏。
为西藏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西藏高原,人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奇特的景观:在茫茫的草原上,几顶孤零零的帐篷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而帐篷里捧着书本的老师竟是身穿军装的战士。这就是驻藏部队官兵为藏牧民孩子开办的“流动帐篷小学”。
“有军营就有学校,有哨所就有课堂”。为了西藏美好的明天,西藏军区、驻藏空军、武警部队把培养儿童成为有先进文化的新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他们根据各自驻地实际,办起一所所“希望小学”。由于一些藏族群众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孩子上学极不方便,容易出现失学儿童。于是,部队又派出了文化基础较好的官兵,为牧民的孩子办起了“流动帐篷小学”、“马背小学”。
正在师范学院读书的巴桑、巴珍两姐妹,谈起自己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激动地说:这多亏了解放军叔叔的帮助。几年前,正在岗巴县中学读书的巴桑、巴珍两姐妹因父母生病,家里缺少劳力,不得不含着眼泪离开了心爱的学校。正当姐妹俩伤心失望的时候,驻军某部一连干部曲勇、何双全主动找上门来,把她们的父母送到部队卫生队治病,并资助她们重新走进了学堂。从此,一连的官兵成了姐妹俩家里的常客。他们不仅帮助姐妹俩干家务,而且给姐妹俩辅导功课。在一连官兵的帮助下,姐妹俩终于考上了大学,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今年6月1日,是西藏达孜乡帮堆小学孩子们双喜临门的日子。这一天孩子们不但迎来了自己的节日,而且搬进了西藏军区官兵帮助修建的崭新校舍,喝上了纯净的泉水。一个偶然的机会,西藏军区领导得知帮堆小学校校舍已成为危房,孩子们喝的是浑浊的苦水,马上指示一定要给孩子们解决困难。官兵们把首长的指示变成具体行动,很快,一所投资200多万元的新校舍建成了,甘甜的泉水被从山上引下来了。坐在崭新的教室里,喝着甘甜的山泉水,孩子们再一次从“金珠玛米”身上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目前,驻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藏族群众建立了近百所“希望小学”,使数千名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看着一个个孩子背着书包欢天喜地走进学校,西藏人民说: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