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驻藏部队全心全意为藏族同胞服务的事迹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22日 13:50 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7月22日电通讯:共同建设繁荣文明新西藏——驻藏部队全心全意为藏族同胞服务的事迹

  人民日报记者岳富荣 新华社记者刘永华 孙彦新

  半个世纪前,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帮助百万农奴砸碎了铁锁链,并把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先进文化传播到雪域高原千家万户……今天,当人们面对世界屋脊的历史性变迁时,无不由衷地感叹,是驻守在这里的子弟兵与西藏人民,共同托起了西藏繁荣与文明的太阳。

  (一)

  七月的雪域高原,天蓝水清,风光如画。沉浸在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喜悦里的达孜县德庆镇一村和十二村的群众,没有忘记“金珠玛米”的深情,纷纷来到驻军农场慰问,感谢“金珠玛米”用先进生产技术帮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几年前,一村和十二村的小麦平均亩产不到100公斤。1997年,驻军农场的官兵把新培育出来的高产麦种送到群众手里,手把手教播种、施肥、管理。当年,两个村小麦亩产普遍达到了400公斤以上。两村的19户贫困户脱了贫,产粮最少的一家也达到了2600公斤。

  在雪域高原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解放军官兵帮助群众发展生产的事例。年楚河流域是西藏的“粮仓”,前几年,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只有小麦、青稞。日喀则军分区官兵决心帮助改变这种局面。他们培育出适合在这一海拔高度种植的油菜、玉米等农作物,推广给了群众。

  海拔4370米念青唐古拉山下的羊八井,有一大片盐碱荒滩。西藏军区后勤部生产基地的官兵在这里进行着前无古人的艰苦创业。他们培育出了豇豆、西红柿、青椒、萝卜、南瓜、莲花白……填补了高原种植史上的80多个空白。这些优良品种有50多个推广到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海拔3700米的拉萨河畔,西藏军区后勤部达孜农场的官兵在中科院专家的支持下,积极探索高效农业经济模式。他们从内地引进138个品种的农作物、38个品种的树苗、28个品种的牧草进行培育,多数获得成功。他们培育的杂交猪,生长速度是藏猪的2倍多;矮秆玉米、早甜玉米、黄豆、防鸟害高产小麦,是群众从未见过的新品种。现在,农场的优良品种在全区广为推广,5年就使1.5万户、5万多藏族群众受益,许多人因此而脱贫致富。许多原来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农民,在种植农场提供的优良品种后,获得了好收成,有的买了汽车、拖拉机,有的当了专业户。他们说:“背靠农场,吃粮不慌;依靠农场,奔向小康”。

  对于驻藏部队在世界屋脊创造的功绩,西藏自治区领导称赞说:“驻藏部队立足高寒地区,依靠科技进步,成功地探索出了具有西藏特点的农业经济模式,为西藏农业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如果西藏的每个地区有一两个像西藏军区生产基地那样的示范点,西藏农业的前景将是无可估量的。”

  (二)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只有少数上层贵族识字。为改造旧西藏,建设新西藏,子弟兵同西藏人民一道,挑起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担。1951年,进军部队刚来到昌都,就搭起帐篷,办起藏民小学。这是西藏高原亘古以来贫苦人的第一所学校。它像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世界屋脊。林芝县美玉乡方圆20公里没有学校,1988年,西藏军区某部腾出饭堂作教室,买回桌凳和教具,选拔文化高的战士任教,办起“鱼水小学”,使这一带的学龄儿童全部进了学堂。如今,这所学校已扩大规模,成了地区的重点小学。

  隆子县加玉乡107名学生小学没有毕业就成了放牛娃,驻军官兵把他们组织起来学文化。现在,其中的38人被送到北京、成都的西藏班学习,4人考上了大学。今年“六一”,又一所希望小学“邦堆小学”诞生。为了这所小学,西藏军区机关从领导干部到普通一兵,共捐资215万元。过去学校只有“干打垒”的危房校舍,今天已拥有了9栋新校舍,500多套新桌椅。学校还建起了电脑室、娱乐室等现代化设施,教师可以用微机教学。

  几十年间,驻藏部队就是这样,因地制宜帮助地方在偏远地区办起了147所学校,使大批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传播先进文化,是驻藏部队官兵长期的追求。无论是雪山牧场,还是偏远农区,都可以看见子弟兵传播先进文化的身影。“高原孤岛”墨脱不通公路,为了让长期居住在深山的门巴、珞巴人和藏族群众掌握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驻军官兵背着放映箱翻山越岭,走遍1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村寨,为群众放映电影和科教片,所到之处很受欢迎。

  在藏北高原的巴青、聂荣等地,部队官兵创办文化夜校,举办农牧科技、家电农机维修等培训班。农牧民们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懂得了如何掌握信息、把握市场、防治畜病、科学饲牧……4000多名群众掌握了一门以上的技术,涌现出一大批养殖、种植、加工、运输、竹编、林工等专业户。邦宗村的村民普布旺堆,参加部队的文化夜校后,发展松树育苗和鸡鸭养殖业,年收入超过4万元,后被选为村长,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三)

  半个世纪前,西藏只有从布达拉宫到大昭寺不足两公里的石头路。1951年,国家动用了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骆驼向西藏运送物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每前进一公里,就要留下12副驼骨。这种悲壮惨烈的驼运,直到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才结束。

  修筑这两条举世闻名的公路,是解放军官兵全身心服务于西藏人民的又一例证。川藏公路要翻过14座高耸入云的雪山,越过10多条奔腾咆哮的江河,制服排山倒海的流沙。筑路部队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凭借最原始的工具,筑就了川藏、青藏公路。平均每一公里路碑下,就有一名筑路官兵的英魂。

  此后,部队又修建了滇藏、新藏等公路,从而建起了以拉萨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同时,部队还修建了4个机场,建立了雪域高原的立体交通网。

  1997年,世界海拔最高的兰州——西宁——拉萨光缆破土动工,西藏军区近万名官兵驰援施工一线。几年间,驻藏部队支援西藏建设光缆3440余公里,为西藏建起遍布城乡的通信网络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西藏,子弟兵时刻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1998年初,那曲地区发生特大雪灾,26万牧民和554万头牲畜陷入绝境,西藏军区立即出动3000多人和大量车辆机械救灾。官兵们苦战4个月,开辟出4万多公里通道,救出处于绝境的群众6.3万人。藏族群众说,这次雪灾没死一人,完全得益于子弟兵的及时救助。


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