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长篇报道:在先进文化旗帜下壮大的军营文化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20日 09:48 解放军报

  银军 本报记者  曹慧民

  军营文化,以先进文化的深邃思想和“战斗抒情”的独特风格,蕴涵和展示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军人的铁血气质与精神风貌,以气势磅礴的战斗力象征,鼓舞人,激励人,伴随我军成长壮大,走过艰难的战斗岁月。沿着军营文化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光荣传统,我们能感受到先进文化那一脉相承的血脉和源头———

  枪杆诗

  艺术是我们的武器,为苏维埃而斗争,艺术这个武器你们究竟拿到没有?

  ———摘自瞿秋白语录

  “枪杆子里面出诗”。标志着武器或武装力量的枪杆子,以诗的形式出现后,即刻在部队官兵中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枪杆诗运动”。这最早产生于红军时期的群众性文化作品,堪称现代军旅诗歌的雏形。

  “枪杆诗”在红军战士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诗的作者和读者大多为战士,即便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战士,也都加入到创作、传诵的行列。

  行进在红军队伍中,一位炊事员正在给大家朗诵他自己写的“枪杆诗”:我的扁担轻又轻/一头油来一头盐/革命工作我煮饭/挑起干饭送前线/保证同志吃得好/坚决消灭胡宗南!

  即使用来消灭敌人的一枚普通手榴弹,也在枪杆诗里赫赫“发言”:别看我是生铁蛋/我的用处不一般/不喝水来不吃饭/冲锋陷阵我争先/大家把我好好练/投得准/打的远/轰隆一声冒黑烟/能顶几架轻机关。

  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广泛而有效地运用“枪杆诗”,用以团结群众,打击敌人,蔚然成风。“枪杆诗”,把广大官兵的政治要求、思想情感、语言、生活,都表达得活灵活现。

  快板书

  往往紧跟着工作任务或战斗任务而来的,是文艺活动的协同动作。

  ———摘自一份关于部队文化工作的报告

  快板书最初是以“快板诗”的面孔,出现于斗争生活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它以独特的魅力,在部队官兵中广泛流传开来。

  八路军某支队初入冀东地区,战斗极为频繁。有一次,部队连续行军,非常疲劳,部分战士思想不通,对挺进冀东的意义认识不足。面对这一情况,支队政治部宣传干事兼宣传队指导员,同宣传队员一起编写出“快板诗”《挺进冀东》:赶———从雁北,到雁南。/一气走了三千三,/喜峰口上来抗战!看———渤海岸,山海关。/万里长城脚下边,/拳头指向长白山!干———逼唐山,围开滦。/北宁铁路拦腰断。/开展冀东游击战!

  这首简练、明朗的“快板诗”,把部队从冀北东进以来的任务、目的和今后的战斗意义,表达得非常明确,战士们看了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淮海战役中,某野战文工团员下到“济南第一团”一营三连,只见打了胜仗的战士们,有的头缠绷带,有的疲惫不堪地抱枪坐在地上,有的躺在草垛旁……指导员双手抱拳说:“你们能让我的战士笑一笑,我就给你们磕响头了。”文工团员的开场白就是四句“快板诗”: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战士们个个笑意灿然。指导员禁不住伸出大拇指说:“行!你们真有本事,不仅把我们的战士逗笑了,还帮我们上了堂生动的时事教育课,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活报剧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摘自斯诺《西行漫记》

  活报剧在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应运而生,是我军创建初期蓬勃发展的军营文化的产儿。它一诞生,立即受到整个革命根据地的欢迎。

  打了胜仗,“演他几台戏”;解放了一个地方,“演他几台戏”。演戏,成了部队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演出的节目,大都以活报剧或话剧为主。有集体创作的描写红军战士,隐藏在白区开展红军活动的《我———红军》;有写国民党白军虐待士兵的《非人生活》;有《朱德在美国》、《武装起来》、《沈阳号炮》、《为谁牺牲》等许多深受官兵喜爱的名剧,还有歌舞活报剧《粉碎敌人的乌龟壳》、《你是哪个部队的》,每次演出,官兵都说“呱呱叫”。

  鼓动棚

  部队需要战斗的文化,在艰苦的斗争生活中,特别需要。

  ———周恩来论文艺

  鼓动棚也叫“宣传站”,说它是“棚”,大概在于它的“简易”和流动性。把一个条幅拉起来,再吹拉弹唱起来,俨如搭成了一个“棚”。

  长征最突出的特点是“走路”。在那激流不止的行军当中,从鼓动棚中听到演奏,听到歌声,听到朗诵,红军战士脚下便像生了风。

  “鼓动棚”的另一项工作是编写鼓动标语,鼓动诗歌。这种即兴之作,写在纸上或门板上,让行军中的战友们在此喝水歇息的片刻,即刻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和享受。于是,“鼓动棚”有了这样八个字的注释:“吹拉弹唱,兼出洋相”。

  作鼓动的宣传队员,在行军队伍的前后。队伍上山,他们在路旁插上小红旗,呱嗒呱嗒地打起竹板:“翻山顶,看本领,比比哪个是英雄……。”队伍一走过,他们拔下红旗又往前赶,转眼间,跑到另一个山坡等队伍去了。

  墙头画

  红军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它的精神生活也有崭新的内容和崭新的形式。

  ———摘自一位老红军的话

  美术在长征生活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鼓舞激励作用。有一次,因为鼓动棚前的标语没有配上画,进军行列中有人这样喊道:“为什么不在上面画上个红军登上了山顶呀?!”

  墙头画不只画在墙头。在长征路途上,红军画家黄镇走一路,画一路。有时画在纸上,有时画在门板上,有时也画在石壁上。他画画,是艰苦生活的激情记录,也是情感的真切表达。林伯渠老人闪亮的马灯,飞夺泸定桥那十三根铁索的险峻和二十二名勇士身上的烈焰,还有草地宿营的篝火,日夜兼程的队伍,都一一跃然于他的笔下……画看上去显出特别的质感,因为墨来之不易,把锅灰刮下来,把烟筒里的灰捅下来,便成了墨,血与火和这特殊材料绘成的《长征画集》,至今光彩犹存。

  霸王鞭

  成功的文艺要能激动人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你们要深入群众,用文艺把部队活跃起来。

  ———周恩来论文艺

  红色是革命的象征,萌芽于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霸王鞭”等舞蹈,被称之为红色舞蹈。

  红军连队“军人活动室”里,文艺小组的演员们依据江西、福建一带流行的民间歌舞表演,如《打花鼓》、《小放牛》、《采茶戏》等,在旧曲调上配上新词,或把原有的内容加以改编,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出来,活泼生动,煞是好看。

  1931年,从苏联归来的“赤色舞星”们,常在红军大学俱乐部舞台上,把从莫斯科学到的《“国际歌”舞》、《海军舞》、《陆军舞》、《空军舞》、《工人舞》等教给战士们。革命舞蹈迅速传播于红军与乡村之间。像《妇女解放歌》、《送郎当红军》、《拥军优属》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好节目,苏区的青年们几乎都会唱会跳。长征途中,红六团遭到敌人骑兵团的袭击,损失很大。《打骑兵舞》运用歌舞的形式,直接为军事服务,具体地指导战术,增强了战胜敌人骑兵的信心,打了不少胜仗,堪称一个创造。根据农民暴动创作的《马刀舞》,展现红军战士训练刺杀场面的《刺杀舞》等,节奏铿锵有力,动作雄壮健美,于无形中显示出壮军威、振士气的鼓舞作用。

  唱军歌

  业余歌咏活动在红军战士中有强大的鼓舞作用,每个战士都会唱歌。

  ———摘自一位老红军日记

  从我军创建开始,歌咏活动就是军营文化活动最突出、最活跃、最普及的文娱形式。一曲曲铿锵激越的军歌,会让每一个士兵在不知不觉中热血沸腾。红军在行军疲劳的时候,文化干事就开始拉歌、赛歌。有的歌,红军长征一路唱,一直唱到瓦窑堡,唱到陕北。有带鼓舞性和配合战斗任务的《粉碎“围剿”胜利歌》、《打龙岗歌》、《庆祝红军会师歌》等。这些歌曲有的是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任务及宣传教育材料所编写,有的是采取民间流行歌曲,填上新词等方式创作。

  什么时候唱什么内容的歌,是有规定的。红军经过战斗,在开进村庄的时候,每每要整理军容风纪,抖擞起精神,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于是,大人小孩都围拢过来,歌声马上传遍整个山村,人们知道,是红军来了!


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