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重点推荐文章 > 正文
锻造新中国和平之盾 战略导弹部队崛起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1日 04:47 中国青年报

  半个世纪前,年轻的新中国曾笼罩在“核讹诈”的阴云之中。是什么力量挺直了民族脊梁,是什么力量撑起了大国之魂?那是因为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崛起了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50华诞世纪大阅兵。当我战略导弹方队英姿勃发地踏上“神州第一街”,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时,世界惊奇地发现:中国战略导弹变小了。外国军事评论
家称:这由“大”到“小”的变化,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荒原昂起“冲天箭”

  位于北京西南部的长辛店、卢沟桥地区,曾经是蒙古骑兵踏破旧燕京的第一座古城池,也是日本军队打响侵略中原第一枪的地方。1957年岁末,中国战略导弹建设在这里拉开序幕———组建地地导弹训练大队。时隔两年,第一个导弹发射营成立,这就是今天战略导弹部队的“种子部队”。

  1963年金秋,茫茫戈壁滩上,承载着千古火箭梦的导弹第一营官兵,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辉煌时刻。随着一道道发射指令的下达,绿色的导弹驮载一个苦难民族的沉重翅膀,喷吐红色烈焰,扶摇直上九霄,向千里之外大漠腹地的靶区飞去。惊雷般的巨响从大漠深处传来,第一枚国产导弹准确地命中目标。中国终于有了一个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核盾牌!

  时隔不久,周总理在出访非洲的归国途中,专程来到大漠深处慰问导弹第一营官兵,并观看他们的导弹发射。当导弹按时点火升空,挟雷裹电般地飞向遥远目标时,总理带头鼓起掌来,一一与大家握手祝贺。随后,他又高兴地与发射现场官兵合影留念。历史记住了这难忘的瞬间!

  1964年早春,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建设战略导弹阵地。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带领一班人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深入北国寒区进行实地勘察,为中国导弹阵地立下了第一根中心桩。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深处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宣告了中国步入世界核俱乐部的大门,标志着由西方政治家喝着咖啡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毛泽东主席批准,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原炮兵副司令员向守志将军出任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

  从此,一支支神秘之旅走进深山、走进荒原、走进戈壁,开始了为共和国砺剑铸盾、修筑太空长城的辉煌岁月。短短时间里,一批批不同型号、不同发射方式、不同样式的战略导弹部落,崛起在中华大地上。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当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走出神秘的大莽林,突然间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时,国人欢呼,举世震惊。外电评论:“中国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他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云谲波诡出奇兵

  战役演习的千军万马在广阔的空间奔腾。长途奔袭数百公里的某导弹旅,突然出现在山岳丛林间,迅速竖起一枚枚“倚天长剑”,向着核反击目标实施准确打击。当发射阵地硝烟散去,这支部队也无影无踪了。

  “导弹打游击”,是人们对战略导弹部队机动作战的形象比喻。它向世人昭示:在国际形势充满变数的今天,共和国的核武装一刻也没有忘记战争,正为祖国和人民提供着强大的安全盾牌。

  隆冬的一个深夜,呼啸的狂风裹挟着雪片扑打着茫茫群山,地上的积雪厚达盈尺,路面的冰层光滑如镜。一支导弹劲旅走崎路,穿密林,涉冰河,穿梭于冰峰雪岭之间。

  此时,基地指挥员端坐在指挥中心的巨型荧屏前,不断地出“险招”,设“危局”:“装备遭袭”,“道桥被炸”,“通信中断”,“电磁干扰”,“敌空降空袭”……一连串的“敌情”,险象环生,扑朔迷离,似乎把官兵们逼到了绝境。

  但见战地指挥员沉着应战,巧妙破敌。发射分队时而在裸露地段隐藏,时而在密林深处潜行。伴随保障分队时而架桥铺路,时而紧急抢修装备。黎明时分,辗转奔袭数百公里的导弹健儿终于占领阵地,一柄柄神剑在雪幕中昂起头颅。

  中国政府从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向世界庄严宣告: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中国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了这一承诺,他们练就了一套“后发制人”的硬功。

  南国初冬,群山环抱的某作战阵地,我战略导弹部队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演习。这天,寂静的山谷骤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随着“红军”作战人员的紧急撤离,敌人数枚导弹霹雳闪电般在我导弹阵地周围方圆数百公里区域炸响。瞬间,山崩地裂,飓风掠空。强烈的核辐射、冲击波、核污染,使整个遭袭地带变成了“死亡地带”。

  面对突如其来的“核袭击”,“红军”作战部队官兵迅速隐蔽进安全的“地宫”里。不到10分钟,红军数十辆“铁骑”火速开进“遭核打击区”,进行紧急的核污染监测、洗消、战地救护和抢修受损装备。在全封闭的“地宫”里生存了数天之后,“红军”战略导弹部队开始实施“核反击”。一枚枚导弹冲天而起,群山尚在震颤,目标区已开始痉挛……

  荧屏打响“导弹战”

  1994年深秋的一天,某作战演习大厅内,数十名将军和专家,凝神静气地观摩一场特殊的导弹战。

  银灰色的大型电子屏幕上:“蓝军”向“红军”发起导弹攻击,战场态势瞬息万变。随着“红军”下达反击命令,一枚枚战略导弹喷着烈焰腾空而起。荧屏上,一组组阿拉伯数码快速闪跳,令人目不暇接,导弹进入“程序段飞行”。××秒后,导弹命中目标。顿时,目标区上空卷起一股蘑菇云,继而一片火海……

  这场特殊的导弹战,是由第二炮兵自行研制的“大型导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演绎的。它融声、像、图、文于一体,能逼真地演示出未来战场的作战环境及敌我双方的态势,为导弹指挥员御敌胜敌的筹划和谋略,提供了“磨砺石”。

  被誉为“科技之师”的战略导弹部队,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与科学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他们先后取得2000多项成果,其中近千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使部队实现了仿真模拟训练和网上对抗演练,并开始向“实验室预演战争”的领地逼进。

  这是一次带战术背景的合成演练。导演部里,“红军”作战地域及火力配置、“蓝军”兵力部署及行动企图跃然电子地图上;作战辅助决策系统、作战信息处理系统不断地为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数字自动化通信系统,把千里之外的发射分队统揽于“一网”之中。“红”、“蓝”双方凭借铁甲利剑和娴熟战法,在网上进行对垒。干扰与反干扰,空袭与反空袭,隐蔽与反隐蔽,打击与反打击……危情四伏,逼得双方都使出一连串高招,战斗进入白热化。

  高科技的“加盟”,使现代战神如虎添翼。

  剑随令出天地惊

  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35年的发展壮大,我战略导弹部队已形成核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只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即可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打击,成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盾牌。

  1996年3月,步入“而立之年”的第二炮兵接受了中央军委赋予的导弹发射训练任务。这是他们首次公开展示其战斗力,世人以各种心态关注着中国“巨龙”的腾飞。

  发射现场,随着一道道作战指令的下达,隐蔽在各集结地域的导弹发射部队迅速向发射阵地机动。一枚枚乳白色的导弹昂首挺立,严阵以待。各发射阵地上,指挥员运用现代化的指挥手段,沉着、果断地下达命令,及时处置各种情况……导弹一触即发。

  深夜,指挥所下达了发射命令。随着一声声巨大的轰鸣,一枚枚导弹喷着长长的火舌,撕破长空,扑向预定目标……

  有诗称赞:雷霆,滚过大地,神箭,射入长空;导弹是人民意志的延伸,发发命中,要叫鬼蜮魂惊!

  2000年10月13日,全军科技练兵成果演示导弹发射现场那蔚为壮观的场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尽收统帅部的眼底。

  闻令剑出鞘。上午8时19分,随着一道指令传出,一场迅如闪电的导弹火力突击行动开始了。一条条装载着某型导弹的钢铁巨龙,吼叫着从密林深处鱼贯而出,呈散射状向预定的发射点位开进,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风驰电掣,势不可挡……

  担负此次发射任务的某导弹旅,是诞生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曾成功地发射了数十枚导弹,两次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荣立集体一等功。

  “点火!”“点火!”随着命令的传出,导弹操作手果断地按下点火按钮。顷刻间,惊雷震撼大地,闪电撕裂长空,导弹似离弦之箭,呼啸着刺向苍穹。接着,第二枚导弹又腾空而起。发射大厅里,导弹飞行观测的报告接连传来:“捕获目标”,“20秒飞行正常”,“30秒飞行正常”……

  不大一会儿,远在千里之外的发射末区传来佳音:导弹准确命中目标!火力突击行动获得成功。

  北京燕山脚下,主演兵场观礼台上,江主席等军委领导在巨型屏幕前,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尉为壮观的一幕,并起身鼓掌。

  我战略导弹部队正以锐不可当、威震九天的气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断增添新的砝码!前进,挟雷裹电的方阵。(董聚山 特约记者伍旭东)

  小辞典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为适应现代化条件下反侵略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一支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1966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正式成立,战略导弹部队成为我军又一支现代化新兵种。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从1968年起,先后组建了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气象、计算、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的战略武装力量,成为中国主要的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战略导弹部队由导弹部队、工程部队、各种专业保障部队和院校科研机构等组成。中国建设有限规模的战略导弹部队,完全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